母親節特輯:做媽媽的後盾

240510 Mom

這一場身兼母職的挑戰,妳並不孤單。

每年 5 月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成為母親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旅程,面對育兒的不確定性、密集的照顧需求、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種種負擔、對自我實現的期許,甚至來自社會與環境的困難,媽媽們必須不斷的破關打怪,有時挫敗,就從頭再來;有時過關升級、增長了經驗值,還可以支持其他母親。

然而,每一位母親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模式「做媽媽」,無論是手忙腳亂的新手媽媽、陪伴他人孩子又照顧自己孩子的社工媽媽、努力生育下一代、用生活經驗互相支持的身心障礙媽媽、活在家暴陰影中的自閉兒媽媽…… 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因為長久致力於做「無聲者的後盾」,Right Plus 多多益善精選過去站上的精彩文章和節目,集結成母親節特輯【做媽媽的後盾】,並淬煉出 3 個與母親相關的主題,分別是—— ① 在成為母親的路上、② 那些身兼母職的日子、③ 不想再害怕當媽媽。

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選文和節目,可以看見女性在擁有多重身分、不只是媽媽的狀態下,如何演繹出豐富的樣貌,而我們每一個人,又能如何從不同的視角切入支持,做每個媽媽的後盾。

策題企畫/黃愉婷、王俞茹
社群編輯/許佩珊
視覺設計/林 俐

每個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都先是她自己,有自己的想望和歷史。

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可以是一個聾人藝術家,在人生道路上慢慢尋找自己認同的手語名,持續創作令人驚豔的工藝作品;

她可以是一個關注生育議題的身障者;她可以是一個待過民間、公部門、社區,甚至醫院、彩券行和學校的資深社工;她也可以是一個離鄉背井、勇闖非母語國家的家務勞動者

成為母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這些多元的女性特質和價值,使得每一位母親都如此獨一無二、每一個做媽媽的旅程都有自己的風景。也提醒我們,母親是一個重要角色,但不是唯一的定義。

從萬華紅燈區到珍珠家園,中國籍女子林双:「我在這裡沒有罪,睡得著」/《茶室女人心》

來臺灣後,從看護到茶室顧檯攬客,能賺錢供應家人是感到最有價值的時刻。但當客人來時,又覺得沒有價值,矛盾著自己做了上帝不喜歡的、有罪的事。
閱讀全文從萬華紅燈區到珍珠家園,中國籍女子林双:「我在這裡沒有罪,睡得著」/《茶室女人心》

美國 NPO 自訓「最懂妳的社區陪產員」,讓原住民孕產婦安心當媽媽、找回自主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相較於外來的陪產員,社區自己培訓出來的陪產員不只具備專業的孕產知識,更理解特瓦族的文化,也更清楚社區既有的問題。
閱讀全文美國 NPO 自訓「最懂妳的社區陪產員」,讓原住民孕產婦安心當媽媽、找回自主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一位媽媽說,日常生活中,直接稱呼我名字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我出現的場所,都是與孩子有關的醫院及兒童發展中心,大家都稱我為「OO媽媽」。

媽媽,當然是媽媽,但也不全都是媽媽。媽媽有自己的姓名、有不同的身分,她們是老師、是伴侶、是女兒、是護理師,是擁有各式繽紛夢想的實踐者。心願付出愛與陪伴孩子的同時,或也面臨照顧壓力、孤立無援的委屈,甚至失去夢想的沮喪。

這些都是「身兼母職」的日常。

在這裡,多位身兼母職,或陪伴特殊身心狀況孩子們的女性,寫下自己的故事,在時刻身為母親的日常與節日中,為自己發聲。

53315284006 D1dba7a2af K

我的孩子過動嗎?問題生轉學變人氣王,新世代的魔法空間在哪裡?/【後臺人生 EP49】

「現在的小孩有自己理解全貌的方式。老師們需要成長,也需要常問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若能學會表達自我、練習溝通,就能避免用情緒來包裝自己的想法。」
閱讀全文我的孩子過動嗎?問題生轉學變人氣王,新世代的魔法空間在哪裡?/【後臺人生 EP49】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媽媽面對老師、長輩頻繁的指教,只得越發嚴格要求孩子,直到遇到一位醫生,告訴孩子當自己就好;遇到一位老師,願意陪伴孩子分享生活。是這些正面的對待,讓雙方慢慢解開心裡的束縛。
閱讀全文「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聽老師的話。」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下)

如果有一天,我成為了母親,但是離開了家鄉;如果有一天,我成為了母親,但是必須保護孩子遠離暴力⋯⋯

在成為母親之後,遇見不同的生命難題,假如這些時刻,有一個地方能夠承接媽媽、做媽媽的支持,或許,就不再害怕當媽媽。

日本非營利組織協助單親媽媽尋找住房,讓她們能好好工作、逐漸穩定生活;臺灣勵馨基金會承租社會住宅,使受暴婦女和孩子都能在充滿支持的社區中,獲得自立的勇氣;南洋台灣姊妹會,讓離鄉結婚生子的女性們,多年後還能像回娘家般的聚在一起。

他們,都是協助媽媽安心過河的支持網。即便成為媽媽的人生路途上,不時遇上不同挑戰,也並非隻身一人,總有同伴互相扶持著、一起到達彼岸。

「如果不離家早就死了」韓國青少年與日本單親母子,離開暴力後如何安身?

因庇護所不符需求,韓國離家青年有的流入街頭,或在狹小的汗蒸幕生活;日本單親媽媽則多數因經濟不穩,尋找租屋不易。兩國民間組織,皆開啟不同支持方式,期望提供彼此像家一樣的家。
閱讀全文「如果不離家早就死了」韓國青少年與日本單親母子,離開暴力後如何安身?

看見真實的需求、有意義的創新:讓家庭在社區落地生根、安心生養/創學程 3 :創新,從解決問題開始

在臺灣,平價、優質的幼兒園型態如何展開佈建;何以建立社區連結,使社會住宅成為婦女重新安居自立的所在?
閱讀全文看見真實的需求、有意義的創新:讓家庭在社區落地生根、安心生養/創學程 3 :創新,從解決問題開始

如果你喜歡我們策畫的報導特輯

邀請你捐款支持非營利媒體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