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宅做到社區,看見彼此互助、包容差異的未來/《不只是房子》伊甸基金會案例

社區是工作者重要的起點。在社宅裡用同樣的角度與觀點,反而容易理解居民遭遇的困難、快樂與悲傷的故事。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社區是工作者重要的起點。在社宅裡用同樣的角度與觀點,反而容易理解居民遭遇的困難、快樂與悲傷的故事。
Read more對李玉華來說,社宅服務能從過往的慈善救助觀點,轉向從「人權觀點」來看社區和社福,並且將「住宅」視為建立社會安全與穩定生活的基本需求。
Read more「我無法永遠陪著你,但我相信深度陪伴的影響能被延續。逆境加上陪伴,才可能讓人長出韌性;感受過被愛,才有自愛的理由。」
Read more能夠包容「不一樣」的人越多,是不是這個世界帶來的傷害會越小?如果說這齣戲能帶給大家什麼,就是有能力的話,多一點溫柔。
Read more希望《尋找尊嚴》,能夠讓更多人反思毒品文化,以及社會邊緣,乃至於社會不平等的議題。
Read more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迫使許多勞工開始意識到,「家庭照顧」也是需要兼顧的重要工作。
Read more當勞工爭取勞動權益時,卻又必須承受非議,如「你們服務的對象是弱勢者,怎麼能不顧弱勢者的權益,跑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Read more在脆弱畫室,大家不再把失敗當成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或要治療的疾病,而是透過創意發想、相互扶持和學習。
Read more為什麼在漫畫裡被重視的特質,在電影裡面卻被邊緣化?
Read more我們認為,「福利的市場化」讓許多身心障礙者陷入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