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無家十年 2019-2021】有房的街友,與無根的租客

編按:本專題由芒草心慈善協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承上篇:②【無家十年 2015-2018】街頭的瘋人,與想像中的遊民

▸「長期蝸居在違法爛房裡的人,是租客還是無家者?」
▸「媒合拉近房東和街友的人叫做社工,一個社工能拉幾戶?」
▸「為什麼這些人都租到房子了,還需要社工去關心?」

如果你每月收入在 8000 元到 10000 元左右,卻需要花費 5000 元去租一間僅以木板違法隔間的狹小雅房,還必須和 10 幾個人共用衛浴,你會寧願去住有人關照、提供衣食和寒冬臨時庇護的臺北車站嗎?

如果你無法接受自己流浪街頭,而選擇蝸居在違法爛房,也很合理,但生活甚至生命的風險不見得就比較小。今年 10 月高雄城中城大火吞噬 46 條性命,殷鑑不遠。根據崔媽媽基金會統計,臺灣自 2014 年以來,幾乎每 1-2 年便發生一次類似的憾事,7 年來危樓火災意外累計已達 67 死。

近年來,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乃至「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等成員團體,不斷擴張倡議邊界,開始討論「無家」者,正是因為 90 年代初,創世基金會為了倡議「街頭友善」而推動的「街友」一詞,已經不再足夠。

「露宿」不再是違反人道和人權的決定性標準;擁有一片屋簷,人生困境也不見得就能迎刃而解。此次專題採訪中,今年 65 歲,露宿西門町家具店外超過 6 年的潘木貴,甚至在名下擁有一間早已斷水斷電數十年的花蓮老房,不僅無法住人,反而成為申請低收入補助的障礙。

從短居到中繼安置,居住關懷翻轉人生

2011 年成立的芒草心慈善協會,在 2014 年一口氣開展 3 個住宿據點,第 1 個據點就位在萬華的三水街,因此稱為「三水樓」。

三水樓結合芒草心辦公室就地開張,左邊是簽賭站、右邊是茶室,門口還有簽賭站的「把風哥」,逮到機會就跟樓上的無家者諄諄「開示」,大談人生道理,遇到警察上門還會直接穿越芒草心辦公室逃跑。以一個社區據點來說,芒草心的庇護開端可說是徹底「融入在地」。

大家聚集在三水樓內,舉辦「街遊」 同學會。 ( 「街遊」 是芒草心培力無家者擔任城市導覽員,帶民眾在臺北街頭徒步導覽的活動)圖/芒草心協會提供
圖為芒草心持續運作至今的龍山據點床位。圖/芒草心協會提供

三水樓後來因租約問題而收掉,之後陸續在萬華的萬大路、康定路設立據點,接著又因故轉移陣地。2016 年後,持續運作至今的 2 個據點,一個位於清水祖師廟旁的 2 樓,最多可安置 8 人;另一個位於龍山寺附近,最多可安置 12 人,且因位於 1 樓,成為適合行動不便老弱者的高關懷據點。

入住清水和龍山據點的無家者不需要付房租,和臺北市僅提供食宿和照護的街友安置中心「圓通居」類似。但芒草心的關鍵是伴隨更多的社工關懷,包括支持輔導、生活培力、就業媒合、社區共餐等,並且低度管理、高度自治。運作至今,每個月都有能回到社區租屋自立的「畢業生」,有時甚至能釋放床位給社會局的無依老弱個案。

在臺中,2019 年才完工的「福滿安居」,總共可住 12 人(包括 2 個女性床位),是全臺少見、公辦公營的「中繼」安置住所。比起僅提供基本照護的庇護所如圓通居,福滿安居的可住年限更長、自由度更大,支持也更深。

同年加入服務至今的社工彭星融解釋「中繼」的立意:「因為前端(僅供食宿關懷的)庇護收容已經有民間團體在做,而臺中社會局剛好又有做自立宿舍(自治空間與自由度較高)。這 2 端的中間是真空的,所以才有了福滿安居,這是我們團隊的共識。」

彭星融口中的「團隊」,是自 2016 年開始至今,一路從 7 人攀升至 12 人的街友業務編制小組,其中包括 6 個社工和 6 個街頭訪視人員。這種規模在全臺各級政府中,已經僅次於資源最豐沛的臺北市。

臺中公辦公營的中繼安置住所「福滿安居」大門口。攝影/葉靜倫
臺中公辦公營的中繼安置住所「福滿安居」公共空間。攝影/葉靜倫

福滿安居運作2年,已有 4 個人成功出去租屋,穩定自立。其中關鍵在於入住後的就業培力、心理輔導與生活調整等陪伴,包括規律作息、住民共識會議、財務知能建立等,甚至還有儲蓄提撥── 無家者若每月能存 1000、社會局會再加碼 1000,住滿一年就能帶著 24000 元出去,以此類推。

北中南地區差異,命運大不同

只是,就跟全臺其他街友中心/設施一樣,福滿安居也必須如履薄冰的經營周邊鄰里關係,不僅無法大方掛上和街友相關的招牌,鄰居詢問時也只能含糊帶過,公部門的角色定位也禁不起民眾陳情抗議。

這種情況使他們和臺北市邏輯相反,以公部門之力卻只能選擇情況較穩定的無家者入住,相對安置成本較高、較難輔導的街友,如情緒/行為問題、精神障礙、體弱多病的,反而得往資源更少的民間機構送,成為臺中街友扶助的另一種局限。

在高雄,公辦民營的三民街友中心(形式相當於臺北的圓通居)主任范俊賢也指出,公設庇護所出入複雜、難以直接降低管理強度:「以前我們也曾經想轉型做自由度較高的自立宿舍,但身為公部門庇護中心,警察送來的個案你要不要收?緊急需要臨時安置的你要不要收?你不能說不要啊!」

在臺南,更奇異的現象是在各局處默許下,公部門直接把人來人往的「東豐地下道」變成獨步全臺的「開放式街友安置處」,甚至大方掛上招牌,在各方媒體報導後,儼然成為臺南政績。

在臺南社會局社工莫順吉眼中,這種缺乏法源,卻將公共空間「就地合法」、控管街友進出以維持秩序的做法,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因為整個臺南除了慈聯基金會那 20 個床位(僅占臺南街友人數的 1/10),幾乎沒有其他團體在做住宿服務。許多帶著孩子的父子、母子、姐妹甚至「街友家庭」,也沒辦法被拆散安置。

臺南市東豐地下道階梯旁,掛有招牌寫上此地的權責單位。其中社會局為負責「遊民收容及輔導」。圖/作者提供
圖為臺南市東豐地下道,市府將之作為街友開放式庇護處所。圖/作者提供

歸根究柢,全臺除了臺北市,再沒有哪一個縣市擁有芒草心人生百味夢想城鄉浪人食堂,甚至社區實踐協會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方荷生里長)等活絡而強韌的公私協力網絡,可以彈性多元的撐起社區底層的無家者和貧弱家庭,讓公部門得以全力發展需要極高照護成本與人力的庇護中心和街頭照顧。

穩定租屋?失敗率極高的最後關卡

2020 年,芒草心開啟第 3 個住宿據點── 北臺灣唯一專門安置女性無家者的潭馨園。今年,芒草心又結合崔媽媽基金會的包租代管社會住宅資源,開展友善宿舍,每年預計輔導 15 人以低於市價的租金自立租屋,地點不限於萬華、租期沒有期限。若能穩定居住,1 年後便算是「畢業」(結案),租客可自行續租。

不過,芒草心祕書長李盈姿心中最理想的友善宿舍,其實是集中型的共居服務,且能對外開放、做到社區融合,強化人際連結。「很多個案已經申請到補助、沒有生存危機,但入住後一個人孤單又沒有生活重心,身心還是會退化。」李盈姿說,芒草心有許多從龍山據點離開的無家者,在租到房子後經常還是會回到據點前坐一整天。

圓通居主任潘育奇對此也深有所感。圓通居近年努力經營庇護收容、協助無家者回歸社會,卻經常眼見人在離開後頓失依靠,回到原點(街頭)。他甚至提及,曾有無家者領到補助租到房子,沒多久卻自己搭車回到圓通居門口,問他「可不可以放棄補助,回來住庇護所」。

圓通居設有無障礙通道的入口。攝影/葉靜倫
圓通居住民可在寬敞的中庭空間休息、互動 。攝影/葉靜倫

事實上,對多數受訪的資深工作者來說,庇護所、中繼安置、友善宿舍與租屋自立,不完全是一道線性的進程,而是針對不同對象、階段或需求所設立的「多元」服務。然而不可否認,若能走向穩定租屋、脫離社會救助,確實是讓人安心的一步,在這場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中,眼看著就能「破關」。

只是,在「有沒有地方住」和「入住了還有沒有人關懷」這2大弱勢安居的必要條件中,特別是在租屋這一步,後者(社工關懷)會很大程度的直接衝擊到前者(房東續租的意願)。事實上,在租屋剛開始的半年到一年間,只要社工的角色一抽身,許多房東往往直接打退堂鼓。

出租與居住經驗都惡劣,一個社工能拉幾戶?

在租屋市場競爭激烈的臺灣,連大樓樓梯間的斜板空間都可以租到 3500 元、陽臺可以租到 5000 元,老弱或清貧單親等弱勢想當然爾直接被排除。而根據臺北市遊民專責小組(遊專)資深社工楚怡鈞所言,社會局近 20 年來努力開發的友善房東人數,已開始因老房東凋零、公安問題(違建)和「出租經驗」惡劣而持續下降。

說這句話的當下,不知是湊巧還是常態,楚怡鈞的 Line 響起,竟然剛好是一個房東來訊說要解約。楚怡鈞看了看手機,苦笑說:「我幫 3 個無家者找到這個房東,他已經算是很包容了。但街友居住就是有很多問題,跟房東爭執、大小便失禁、精神障礙、酗酒鬧事……」

反過來說,一再被租屋市場排擠、只能租到違法爛房、動輒跟室友起衝突、生病無依時求助無門……這些同樣負面的「居住經驗」,也容易讓街友放棄努力,寧願流浪(回到街頭為房屋廣告做舉牌工)。許多無家者因此長年徘徊在蝸居與露宿之間,街頭也經常出現從社區「掉回來」的熟面孔。

現在的房源來自高度私有化的市場,卻希望接觸到無法在市場中競爭的人(弱勢),在這之間把雙方拉近的人叫做社工,他們 2 邊都不能放。」楚怡鈞伸手作勢向 2 邊拉扯:「一邊放了,人就掉回街頭,另一邊放了,房源就變少。我就問妳一個社工可以抓幾戶?我們的需求又有多大?」

示意圖/photo on flickr, CC BY-SA 2.0

楚怡鈞還指出一個頻率高到不可思議的現象:「那些被房東驅逐、被安養機構趕出來、馬上就要無家的,幾乎每 1、2 天就會出現 1 個,一天到晚有單位打來問我們(遊專)能不能收。這很清楚反映出結構問題── 遊民不是社會救助的問題,而是居住議題。」(參考: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是因貧困而無家,還是因無家而受困?

如今,除了芒草心,其他如人生百味的「百味家屋」,以及身障領域的伊甸基金會(2013 年),和許多從 2019 年後開始結合社會住宅的彈性方案,如婦女領域的勵馨基金會、長照領域的弘道基金會、青少年領域的善牧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在公私協力之下,開始奮力發展居住服務。

只是,以社會住宅佈建的速度和租金來說,現階段依然和底層弱勢距離遙遠。面對臺灣這個全球最資本化的居住市場,若沒有中央更積極的資源、各級政府更強力的決心,貧困的無家者終究沒有立足之地。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EP 22】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更多【無家十年】專題
④【無家十年 2021-】官僚中的老弱人球,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前情提要:
【專題頁|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無家十年 2011-2014】誰的市容,誰的家?
【無家十年 2015-2018】街頭的瘋人,與想像中的遊民
【無家十年-番外篇】街頭的女性,與貧病交迫的迴圈/專訪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
【無家十年 2019-2021】有房的街友,與無根的租客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