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謙專欄/主張解決問題卻創造更弱勢處境:勞動部的不到點回應

編按:Right Plus 多多益善專欄作者、獨立記者周孟謙於 2021 年展開新短篇系列,記錄平日的公益觀察與隨筆,本篇為系列第一篇。

勞動部日前針對周孟謙於今年 2 月初刊載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專題,在後續追訪中回應各項疑問(參考:勞動部回應多元就業方案:政府在跟民間合作培力弱勢、並非正式就業,臺東地院不明白方案過渡性),本篇為周孟謙讀完回應後的個人觀點整理。

讀完勞動部的回應之後,比較清晰的感覺是遺憾:針對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初衷,我們確實是足夠清楚了,但對於此時此刻正在這方案適用現場所發生的問題,哪怕僅只是專題報導中出現的幾個例子:小七、范先生的勞動處境,或是用人單位所提到「方案缺乏培力的思維」將如何可能反過頭來傷害非營利組織的核心價值,卻都不在勞動部長官的回應框架內。

至於勞動部主張此方案在「創造額外的上工機會」,我只能說,如果勞動部對於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定位,仍堅持在於短期適用、讓弱勢就業者「最好做 1、2 個月就能回歸到一般職場」,那麼顯而易見的另一個問題是:非營利組織本身的多元與殊異性,與其所欲創造的價值、所希望能服務的對象,恐怕在本質上並不適合與勞動部「合作」來解決「弱勢重返職場」的問題。

長官說的「合作」到底幫了誰?

事有專精,部會各有所屬業務。或許這個方案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就是因為勞動部並不瞭解非營利組織與一般企業在生存目的上有何差異。

非營利組織有待培力的對象、有嘗試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有希望倡議的價值與生活,在這些前提下,塞人給他們,要求他們一起創造「額外的工作機會」,組織勢必只能在重重限制下輾轉變形── 一方面想要遵從方案的設計,一方面不能與核心價值脫節。

而上述的情況甚至已經是良性地使用這個方案時會面對的左右為難,在各種資源稀缺時,更順性的發展是直接將這筆人事費抓來補充用人缺口,所謂創造額外工作機會云云,只是行政部門的一廂情願。

下一個問題是,這些「額外的就業機會」,對非營利組織本身有何意義?以專題報導中范先生所處的組織「當代漂泊協會」為例,它的服務對象是無家者,它的關懷是如何能夠讓飄零者自立,存在著使命的一個組織,短則 1 至 2 個月、長也不能過 1 年的就業機會,要從什麼樣的想像中長出合理的、有價值的合作關係?

對提供人事費用的勞動部來說,這些無家者「要如何得以回到一般職場」的問題,又在方案設計的哪一個環節中可讀出考量?

【多元就業方案】專題中提及的范先生,曾參與當代漂泊的手工皂製造工作。圖/漂泊工站

官員集體穿越了嗎?我們不在同一個現實

當然,總是可以說,不爽不要做。這樣的回應也果然出現在長官們的話語中:「勞工可以選擇不要參加」。我想提醒的是,今天這個就業輔導方案是 3 方的關係,這 3 方關係中存在著 2 個弱勢:其一是就業弱勢者(在勞發創新中心游主任的口中明確被比喻為病人),其二是缺乏資源的非營利組織。

站在提供資源與設計方案的角色上,倘若勞動部確實有自信已經考慮過層層環節,那麼當最終的遊戲規則,對於另 2 方卻幾乎是掠奪性的、惡化處境的、無從解決問題並且迫使其扭曲的,要說是勞動部把「人」只當作擴大就業概念裡的填充物,評價恐不為過。

勞動部回應中有各種架空現實的描述,顯不相符於實景,凡是讀過專題報導者大概都可以輕易辨識,報導中的相關人等幾乎一致掉落出官員勾勒的圖景之外。(所以如果光是受訪的就有那麼多不符合方案的美好想像,勞動部有沒有要從夢中醒過來,睜眼看看正在發生什麼事?)

專管專經就是一般勞工,請勞動部正面回應

進用人員與專案管理人、專案經理人(專管專經)在勞動身分與工作性質上的差異,非營利組織工會理事江奕翰已點破勞動部官員避重就輕的姿態,對此我無意贅述。然而,即使是在進用人員屬於「以工代賑」的想像中,勞動部所謂「逆選擇」的擔憂也顯得格外矯情,其回應表示:「方案之所以設計不去計算工作者的就業保險年資,是為了避免個案重複在這個方案與失業給付之間循環進出。」

可是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要點、在勞發署自己介紹方案的網頁中、在給用人單位的手冊中,都不斷說明進用人員的資格限制,其中一項就是:「以未曾參加過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永續就業工程計畫、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臨時工作津貼等相關就業促進津貼或勞保失業給付之失業者優先。」

這段明明白白寫在方案中的話,搭配著採訪最後勞動部官員反覆強調「就業中心會做資格審查」便是一記響亮的巴掌。找不到剝奪勞工合理權益的理由是一回事,假裝自己深思熟慮過,則是另一個層次的難堪了。

圖/新竹市古賢社區

誰創造出來的不利處境?

如果一個就業輔導方案,竟然需要透過使勞工處境更脆弱、透過剝奪一個勞工的就業保險來避免他進入福利依賴,那麼這個方案的遴選進用、把關機制還能被信任嗎?

再更進一步朝深處問:這個主動求職、就業,而又因為方案規定他最多只能就業一年、所以他沒有選擇地被丟回到失業狀態中的勞工,在使用過這個方案後,相較於其他的失業者卻更形脆弱。

他失去了請領失業給付的資格、失去了他的就業保險,這正是我們整篇專題在問的問題,也是勞動部依然沒有回答的問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到底幫助了誰


更多專題文章:
0.【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一場長達 20 年的「短期救助」:從公法救濟到全臺最大派遣公司
1.【多元就業方案 1】「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弱勢,我以為我是進去扶助人的」
2. 【多元就業方案 2】勞動部成全臺最大派遣公司:出事前誰都可以管,出事後誰都不是雇主
3.【多元就業方案 2】勞動部成全臺最大派遣公司:出事前誰都可以管,出事後誰都不是雇主
4.【多元就業方案 3】弊害與福澤:長達 20 年的「短期救助」,究竟幫助了誰?
5.【多元就業方案 4】我們想要改變環境,方案卻期待我們改變數字

延伸閱讀:
1. 勞動部回應多元就業方案:政府在跟民間合作培力弱勢、並非正式就業,臺東地院不明白方案過渡性
2. 周孟謙/高市晚晴協會強迫回捐案,社工:「我才是那個有問題的人嗎?」
3. Right Plus「是助人者,也是勞動者」議題系列
4. Right Plus「街頭巷尾與無家者」認識貧窮議題系列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周孟謙
周孟謙

花貓之母,前 NGO 工作者。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主要報導田野為非營利組織治理與勞動現場。

文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