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緯:結合社會正義的全球氣候行動,臺灣綠色新政大落後/《刻不容緩》書評

文/趙家緯 臺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於 2019 年 9 月出版《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新書,繼 2014 年出版的《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之後,再次以氣候變遷為書寫主題。

全書彙整了娜歐蜜.克萊恩於 2010~2019 之間,在個別刊物發表的氣候變遷及能源議題相關文章與講稿,包括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評論、教廷環境會議參與紀錄等,但主要論述焦點還是在 2019 年在全球氣候政治界引發話題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全球趨勢,無法迴避的綠色新政

2018 年美國期中選舉之時,諸如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以下簡稱 AOC)、歐瑪爾(lhan Omar)、特萊布(Rashida Tlaib)等進步派眾議員候選人在競選時,都提出氣候變遷與社會不正義之間的關聯性,倡議系統變革的重要性。

期中選舉之後,青年環境團體「日出運動」則發起多個直接倡議行動,例如佔領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辦公室等,讓此概念的政治能見度大增,而 AOC 與麻州參議員艾德.馬基(Ed Markey)則於 2019 年 2 月提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決議文。

文中明示綠色新政要以「10 年大規模社會動員期」,推動「美國境內所有建築均須進行升級,符合最高能效標準、省水標準、安全與耐用度」、「以 100% 潔淨、再生能源與零排放能源供應全國電力需求」、「大規模增加對於美國製造業的清潔生產投資,達到零汙染與零碳排」、「全盤改造運輸系統,達到零汙染與零碳排」等行動計畫,以促使美國達到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且轉型過程必須對所有社群與勞工公平與公正。

馬基(Ed Markey)2019 年 2 月在國會大廈前談綠色新政。圖/取自 wikipedia

在民主黨總統初選過程中,伯尼.桑德斯(Bernard Sanders)、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等進步派初選參選人都支持此決議文,也參考了決議文內容,提出相關政見。

最後民主黨初選雖由喬.拜登(Joe Biden)出線,但他 5 月時也和桑德斯的支持者合作,成立「拜登-桑德斯聯合特別小組」(Biden-Sanders Unity Task Force),在氣候與環境議題上邀請前國務卿約翰‧凱瑞(John Kerry)跟 AOC 擔任共同主席。

七月,他們提出「因應氣候危機與追求環境正義」的政策建議,其中參採了許多綠色新政的概念,包括 2035 年達到電力系統零排碳、2030 年後新建築均須為淨零耗能建築、建立環境正義基金等。

由此可知,綠色新政在形式上雖然僅是未能經由參眾兩院決議通個的決議文,但實質上,已成為民主黨在氣候議題的核心政見。

2019 年底特律綠色新政遊行。

綠色新政:結合氣候行動與社會正義,集結轉型力量

近期美國因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警暴事件,再次引發各地「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為主題的種族平權抗爭行動。在此次 BLM 抗爭行動中,美國各大環保團體也多從環境正義的角度提出聲援。而娜歐蜜.克萊恩在此書中,已直指白人至上主義乃是當前氣候危機的根源。

書中引用美國環境社會學者的研究,指出美國氣候懷疑論者中,有高比例是所得高於平均的白人男性。該群體由於在現有經濟體系內位居高職的比例遠高於其他人,而氣候變遷將造成產業資本經濟體系的大重組,為體系辯護的態度因此觸發了氣候懷疑論。

即使極端氣候事件接踵而來,這些族群無法再否認氣候變遷,卻仍可能無法接受「史上碳排放最多的國家,虧欠深受這些汙染之害的黑皮膚和褐皮膚民眾」的氣候正義觀點,不願意採行更積極的氣候行動。

Black Lives Matter 抗爭。圖/取自 Pikist

也因此,娜歐蜜.克萊恩主張在低碳政策的核心,嵌入種族、性別與經濟正義,方能創造「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集結足夠的轉型力量。她強調,綠色新政同時結合了氣候行動以及社會正義的思考,可避免此情勢,且更能集結由下而上的支持力量,在政治戰場上抗衡化石燃料業藉著政治獻金所掌控的遊說力量。

反駁綠色新政 3 大質疑:躁進、沒錢、包山包海

綠色新政倡議常面臨的 3 大質疑是「過於躁進」、「錢從何而來」、「包山包海」,從娜歐蜜.克萊恩的視角看來,這些反倒是綠色新政比過往的氣候倡議更能發揮影響力之處。

綠色新政中提出「10 年動員期」的概念,強調將在 2030 年讓美國能源系統擺脫化石燃料,此論點甚至被許多氣候與能源政策學界認為不切實際。但娜歐蜜.克萊恩強調,過往政治人物在訂定減碳目標時,雖提出不少長期積極的目標,但其時間範疇均已超過可被課責的範疇。

而面對短期立即的政策時,過往也僅提出「鼓勵燃氣替代燃煤電廠」這種比較容易達成的措施,把根本性的扭轉化石燃料產業模式的重責大任,留給後繼者。而綠色新政明訂「10 年動員期」,反而能敦促各界立即採取行動,因應氣候緊急狀態。

在「錢由何來」這個論點上,娜歐蜜.克萊恩指出,如果針對跨國金融業課徵交易稅,全球一年可增加 6500 億美元的政府收入,若針對全球所得最高的 1% 階級課徵富人稅,則可增加 450 億美元。在預算重分配上,除了移除全球每年高達 7.7 兆的化石燃料補貼,更倡議前 10 大軍事國若可減少 25% 的武器購置支出,便可再多出 3250 億美元的預算,用於推動綠色新政。

至於「包山包海」一詞,她強調,正是要標示出經濟不平等、對女性施暴、白人至上、無盡的戰爭、生態浩劫之間的關聯性,方可凝聚根本性變革的力量。而藉由綠色新政的倡議,可促使醫院、學校、大學、科技、製造、媒體等產業的勞動者,思考自己的工作,如何有助於推動迅速去碳,同時消弭貧窮、創造優質工作等。如此藉由民眾大規模實踐參與式民主、建立廣大的支持基礎,才能挑戰抗拒改變的權勢菁英。

過去 20 年來,無論是科學界或是環保團體,都有提出大規模低碳轉型的倡議,但娜歐蜜.克萊恩認為,綠色新政具有抵禦經濟衰退及集結跨界支持力量的特性,可真正促進系統轉型。她也指出,過往 30 年間,推動氣候行動的一大阻礙就是全球市場波動,只要經濟一呈現衰退趨勢,民眾對於氣候行動的支持就隨之降低。

然而,就像「新政」一詞是因應 1930 年代的大蕭條所提出,綠色新政強調,藉由大規模公共投資創造綠色就業機會,這種政策主軸也能消弭民眾過往的疑慮,使社會不再因總體經濟趨勢變動而阻礙氣候行動。

推動全球根本性經濟變革,臺灣敢於重新想像嗎?

在此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時刻,娜歐蜜.克萊恩過往提出的「震撼主義」,常被援引用來批評政府與大企業在疫情時刻爭取放鬆管制。娜歐蜜.克萊恩更在接受訪問時提出「新冠肺炎資本主義」(Coronavirus Capitalism)一詞,批評美國環保署在此時放鬆空汙與水汙法規要求,也批評大科技業藉此危機牟利。

她更指出空汙與新冠肺炎具有相關性,而有色人種的空汙負荷本來就比較嚴重,因此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在這多重危機匯集的此刻,娜歐蜜.克萊恩與著有《微物之神》的知名作家阿蘭達蒂·羅伊(Arundhati Roy)還共同發起「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倡議,提出 3 大呼籲:(1)為人民而非大企業紓困,藉由提升勞工權利終結全球不平等;(2)保障民眾的能源權與食物權,重新掌控全球共有財,並促進再分配;(3)推動追求經濟正義的公正復甦,重建全球金融與貿易體制。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要落實這些主張,除了要求政府應為人民提供維生所需的緊急救援(relief),以及推動以人民與環境為優先的策略(recovery),更關鍵的是要敢於重新想像(re-imagine)推動全球經濟體的根本性變革,捨棄過往以最富有的 1% 為優先的作為,改以公眾安全與社會穩定為優先。

面對此書擘畫出的弘大願景,對於當下在臺灣各項環境與社會議題中肉搏的倡議者們,多半會覺得稍嫌不切實際。因為在時間尺度上,臺灣僅聚焦在 2025 年非核增綠減煤目標的可及性,而忘了當下任何一個硬體建設的投資決策,都會影響到 2050 年臺灣的樣貌。

在社會經濟系統範疇中,臺灣也僅考量綠能產業的蓬勃前景,未論及背後牽涉社會與經濟體系的轉型。此外,在轉型積極度上,我們也未能回應全球邁向碳中和的聲浪,思考如何從根本上翻轉高碳經濟與能源體系。

新北市鶯歌區。Photo by Max Chen on Unsplash

也因此,娜歐蜜.克萊恩在此書中的提醒,更顯珍貴──

「雖然綠色新政本身即是充滿希望的願景,但我認為把時間範圍拉長才是許多人熱情回應的緣由。因為沒有比在時間裡漂流,未繫泊於過去與未來更令人迷惘的了。唯有知道我們來自何方,想去向何處,我們才有穩固的地方立足。」

在氣候危機、產業結構調整、貧富差距擴大、老化、大國博弈等鉅變趨力夾擊下的臺灣,社會各界更須把握此次疫情所造成的「大重啟」(The Great Reset)時刻,全面檢視臺灣的系統風險,確立核心價值,進而開啟臺灣版的綠色新政公共討論,作為未來 30 年的行動指南。


延伸挺家園:
1. 16 歲氣候行動者 GRETA 聯合國厲斥:如果你們選擇搞砸我們的未來,我們永遠不會原諒你們!
2. 庶民的能源覺醒:從節電提案到公民參與發電,發揮社區動員的草根力量/《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3. 埔里婆婆媽媽的逆襲:由下而上翻轉空汙,自己的社區自己顧/《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4. 「氣候慈善運動」如何調度社會資源、培力草根組織,共同抵抗全球暖化?
5. 如何善用富豪捐贈者的公益影響力,以氣候慈善運動減緩全球暖化?
6. 從雨林破壞到氣候罷課:「綠色社會工作」如何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接住最脆弱居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