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婆婆媽媽的逆襲:由下而上翻轉空汙,自己的社區自己顧/《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編按:春山出版於 6 月初出版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一書,以 8 個臺灣的先驅案例,帶領我們看見能源轉型下的各種可能。

本篇詳述沒有重大工業汙染源、好山好水的埔里,為何淪為空汙重鎮?而改變的力量竟來自原本對 PM2.5 全然陌生的婆婆媽媽們。這種從下而上的在地空汙治理經驗,可成為許多縣市或社區的重要參考。

撰文/劉怡亭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主圖/埔里 PM2.5 空汙減量自救會提供

一直以來,南投皆以好山好水著稱,其中埔里鎮還曾被評選為全世界 13 個最佳宜居城市之一。然而,為什麼南投縣境內雖沒有大型工業汙染源,埔里卻隨之淪為空汙重鎮?

好山好水卻淪為空汙重災區

冬季時東北季風吹拂,埔里因為盆地地形,加上鄰近中央山脈,空汙現象不僅難以飄散,且容易累積在盆地內不易散去。此外,儘管埔里鎮沒有直接被工業區及火力發電廠包圍,卻因廟宇林立,在地的民俗活動經常焚燒金紙,農民亦有燒枯枝落葉和茭白筍殼的習慣,縣內因此貢獻了許多移動汙染源。

根據 2014 年「南投縣 PM2.5 貢獻源鑑別及來源推估計畫」推估,埔里的 PM2.5 貢獻量約有 50% 是來自鎮上的交通源、40% 來自遠程移入的工廠汙染物、10% 為揚塵、露天燃燒、金紙等,以上推估的數據顯示在地自產的汙染源成為關鍵所在。

埔里興南宮。圖/取自維基百科

埔里 PM2.5 空汙減量自救會(以下簡稱「自救會」)成員黃小姐說,從 2006 年開始自己就在暨南大學念書,直到工作都長時間待在埔里,大學 4 年期間以為空氣品質一直都是好的,後來因工作關係接觸到空汙議題才回想起,過往每天經過的風景及當時很濃的「霧」會不會其實是霾害,只是當時不知道?

更準確來看埔里空汙嚴重的趨勢,從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針對埔里測站空氣品質監測之數據資料可見,自 2005 至 2017 年間,埔里與全臺年平均比較,其測站數值幾乎超出年平均值標準值的 2 倍(15μg/m3),甚至高於全臺年平均值。

婆婆媽媽成立自救會,展開策略性影響

2014 年 11 月,當時自救會尚未成立,一群媽媽在學校裡講故事之餘相互聊天,談起覺得埔里空氣不好的感受,大家一起討論該如何改善這問題。幾位當地媽媽上網查詢資料,從原先對 PM2.5 完全陌生到運用資料彼此開會討論,自救會陳媽媽表示:「當時找到的是一份彰化空氣聯盟的簡報,閱讀後才知道原來是 PM2.5,於是我們隔天就成立了臉書粉絲頁,把一些在地相關的空汙訊息放上去,那時剛好遇到九合一選舉,所以我們同時也要求候選人在致力改善空汙上簽署承諾書,這是一個開端。」

埔里 PM2.5 空汙減量自救會先設立了粉絲頁,並在快速吸引超過百人加入的狀態下,進而正式成立了自救會。自救會剛成立時,埔里媽媽們覺得自己蒐集的資料有限,於是邀請葉光芃醫師來埔里演講,葉光芃很積極地協助自救會成員拜訪縣長。

「葉醫師很清楚國家政策的運作模式,知道施壓要施壓到關鍵人物,遠比在後面一個一個講來得有效。」自救會成員陳媽媽回憶:「葉醫師積極帶我們去拜訪縣長,當時因為是九合一選舉,地方政治人物才會給你時間起碼聽一下要做什麼。我們進行了一些策略性的操作,當媒體報導埔里空氣最爛,公所那邊就會收到壓力,不管是環團或政治前輩也都有給鎮長一些壓力。」

進入校園積極宣導,邀請社區加入改善

2015 年 4 月,埔里舉辦了一場反空汙遊行,遊行當天葉光芃要求成立埔里空汙減量委員會,雖然後續政府成立了南投縣空氣汙染防治委員會,但葉光芃認為埔里在空汙減量上的作為還是不夠積極,他指出:需要靠民間的力量。於是自救會開始討論如何進行在地的空汙知識教育宣傳。

自救會進入學校,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帶動校園進行環境教育宣導,一方面環保局的「環境教育宣導列車」活動會邀請自救會擔任講師,另一方面暨南大學人社中心也開啟了培訓空汙志工的工作。志工培訓結束後,在地的前輩也會邀請自救會與暨大人社中心共同關注寺廟燒香所造成的空氣汙染,並由暨南大學人社中心與自救會邀集在地宗教團體與縣府環保局、民政處一起合作舉辦環保寺廟論壇,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討論在地廟宇如何改善因宗教習慣而造成的空汙問題,逐步推促著在地居民改善自身所造成的空汙來源。

自救會不斷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帶動學校和社區參與在地廟宇也自主減香、減金紙,自救會成員陳媽媽表示:「去拜訪在埔里算很大的地母廟,廟宇董事長很贊同減量的做法,實際上也有做到一些減量,若香客自己帶一大箱金紙來燒,廟宇會勸他們帶回去,不要燃燒。」此外,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埔里原先會製造空汙的行為如燃燒茭白筍田等都日漸改變了。

空氣盒子立大功,找出社區空汙源頭

除了環境教育,環境監測也是重要功臣。暨南大學資訊管理系戴榮賦教授是在地空汙監測的重要推手,曾為戴教授與環保署空汙微型感測器計畫的研究助理、同時也是自救會成員的黃小姐說:「戴老師原本沒有執行感測器計畫,是收到自救會傳單,看見在地問題後,才開始思考如何運用專業解決問題。」

戴榮賦老師佈建 PM2.5 微型感測器物聯網系統,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並開放數據供各界使用。圖為中彰投地區佈建的監測點。圖/戴榮賦老師提供。

「關於空汙微型感測器(也就是空氣盒子 6),因老師的專業是物聯網,於是將空汙結合自身專業,想做一個微型感測器偵測社區型的空氣汙染源,同時可以輔助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測站,因為在地的生活環境或是小角落是環保署埔里測站測不到的。」(參考:戴榮賦老師 <在地空氣品質物聯網定位>

基於這樣的想法,戴老師著手進行微型感測器在埔里的布建計畫,目的在於希望讓大家隨時掌握周邊環境。自救會成員接著分享:「當時暨大人社中心支付費用讓老師開發進行這個實驗計畫,買了很多感測器試驗,安裝好後也和自救會討論,逐漸成形後,剛好環保署長來暨大開會,戴老師被邀請到會議上分享微型感測器,環保署認為這是個可行的想法,後來就決定與戴老師共同合作空汙感測器計畫。」

在環保署的空汙微型感測器布設計畫及經費挹注下,於 2015 年展開了埔里布點的廣設,包含學校、商家、住家等共 33 個微型感測器。微型感測器以每 3 至 15 秒更新一次的速度將資料上傳雲端,提供生活區域內的即時汙染狀況;環保署監測站每小時的更新數據,則提供了整體生活尺度上的數值變化,藉此觀察較常發生汙染的所在後,進一步製作空汙地圖,為減量提出防制對策。

埔里盆地附近地形。圖/埔里 PM2.5 空汙減量自救會提供

感測器在埔里廣布後,連帶著也影響媽祖遶境的應用,同時吸引鄰近縣市的興趣。自救會成員充滿信心地表示:「因戴老師團隊和環保署的計畫,促成了環保署在大甲媽祖遶境時,將微型感測器設定在固定點,並以配戴的方式隨著遶境即時監測汙染狀況。後來,在臺中的東山高中主任也進一步將其擴展到臺中,甚至到斗六市,都是請戴老師協助布點。」

「我覺得這滿好的,由下而上的改變,藉由微型感測器讓在地民眾看見周遭的空汙狀況,帶起大家一起來關心空汙。」採訪當下,自救會的感測器上顯示著逐漸升高的數值,自救會成員立刻判斷是隔壁在燒金紙所產生,便起身到隔壁加以勸說。

自己先改善,再要求鄰居改善

面對外部進入埔里的汙染物,自救會觀察發現每年 10 月至隔年 4 月是空汙較嚴重的時期,受限於地形關係,埔里屬於深盆地型,一旦汙染源進入,加上中央山脈阻隔,便不易擴散出去。然而,自救會成員彼此間也提出質問,為何大家都停留在討論在地汙染,但較少處理來自外部的汙染程度,如臺中火力發電廠及六輕。

埔里的琉璃小灰蝶。圖/取自維基百科

「你們應該要去找中火,去要求六輕!」在地參與的居民認為自救會應該也要向其他外縣市飄進來的汙染提出抗議,但最終自救會認為要發起抗議的規模與外部環保團體本身就在對抗大型汙染源的力道無法相比。陳媽媽強調:「如果我們今天要求人家去改善,而我們埔里自己一直在燒,根本不管自己的環境髒亂,我們有資格指責別人嗎?」

「當然不是說不管中火對我們的影響,而是目前外部環團的力量致力於這方面比較有方法,有需要時我們一定配合幫忙,眼前我們得先從自身做起去改善空汙。」這樣的想法,讓自救會的地方媽媽們認為改善在地自產的汙染問題為首要,之後才有資格要求其他縣市改善。自救會認為,持續耕耘空汙相關宣導、提供民眾正確的觀念進而改變汙染行為,才是重要所在。


延伸閱讀:庶民的能源覺醒:從節電提案到公民參與發電,發揮社區動員的草根力量/《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