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能源覺醒:從節電提案到公民參與發電,發揮社區動員的草根力量/《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編按:春山出版於 6 月初出版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一書,以 8 個臺灣的先驅案例,帶領我們看見能源轉型下的各種可能。

本篇介紹在地方耕耘良久的蘆荻社區大學如何透過「節電參與式預算」,與居民一同由下而上的從參與節電計畫到自己發電,這場還在進行中的民主學習,帶來的不僅是對能源正義的追求,還有社區意識的凝聚。

撰文/許令儒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2015 年新北市經發局舉辦「節電參與式預算」,委由境內的蘆荻社大永和社大執行。參與式預算,簡而言之,是由人民決定公共預算的支出。新北市首次將參與式預算應用在節電上,是創新做法。

沒有人是局外人,自己的計畫自己提

在地耕耘已久的蘆荻社大,瞭解在地特性,熟悉社區工作方法,也認知到參與式預算的重要精神是審議與討論,且「相信庶民的生活經驗能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以此設計出獨特的參與式預算流程:從街頭說明會,找出平常不易參與公共議題但又能影響節電的社群,例如新住民、市場攤販、高中生,再舉辦提案工作坊、發表會與審議、定稿工作坊等,藉提案團隊間的共學與外部專家團隊協助,再將投票以園遊會闖關形式舉行,讓民眾瞭解提案後再投票。

最後,蘆荻社大的提案皆具足在地特色、非常客製化,例如平常忙於做生意的美食市場攤商們,在與工作人員不斷討論溝通後,提案「推動『綠寶石節電商家』標章──吃美食也可以愛地球」,邀請專家針對各攤商進行節電評比,通過者頒給綠寶石標章,並做為節電宣導站,既節能、省錢,又能做宣傳,都對生意有利。

又如在討論過程中有語出驚人者說要「把小孩趕出去!」原來是因為「家裡最耗電的是小孩,又不用繳電費,不會心疼」,所以把小孩趕出家裡,外出活動最能節電,引起在場為人父母者的共鳴,於是討論出提案「全家總動員,單車上路,節電第一步」結合節電宣導以及單車活動,鼓勵民眾出外騎單車環繞三蘆島,而這些獲選提案也讓提案人自行執行。

蘆荻社大「全家總動員,單車上路,節電第一步」,身體力行實踐節電提案。圖/蘆荻社區大學 fb

當時剛從社工系畢業成為蘆荻社大專員的鄭婉伶說,回想她陪伴印象最深刻的一組提案人,是新住民姐妹們。她們嫁來臺灣很久,卻少有權利或機會在臺灣參與公共事務,這次她們就想如何促發大家來思考節電這件事、又跟她們自己的文化有關?

於是「相約節電,姐妹來電──新住民家庭聯合野餐會」提案成型,因為「在她們的家鄉,野餐是大家週末假日都會做的事」,後來提案成功獲選得到經費執行。不過,新住民姐妹們第一次自己主辦活動,「覺得壓力超大,過程中又要掌握預算,錢要怎麼花,(怎麼)取得單據,這方面她們都沒有經驗」,需由社大專業團隊來輔導。

透過執行過程,新住民姐妹們才瞭解「原來政府預算也不是亂編的,要有所依據,花錢時也需有憑據」,莊妙慈認為這是「挺好的民主學習」。

蘆荻社大成員參與 2019 廢核大遊行,與立委林淑芬(右二)合影。圖/蘆荻社區大學 fb

由下而上長出「在地能源社群」,凝聚共識加強實踐力

在推動這些既有教育效果、兼具生活趣味的節電參與式預算之後,蘆荻社大逐步建立起「能源社群」,這個因參與節電提案而加深連結的社群,在能源群組裡討論相關議題也聯絡感情,並常常不定期聚會。2018 年,蘆荻社大再次有機會受到新北市經發局委辦區域能源自主計畫,2019 年 3 月更進一步,從消費端的節電,走到生產端的發電

延續先前節電參與式預算由下而上的公共參與精神,蘆荻社大設法培力在地的能源社群,讓一般庶民很「有感」。除了坐在教室裡的能源講座,更多次進行能源之旅,參訪各種發電系統與場域,從集中式大型電廠(火力、核能),到地方政府公私協力(再生能源)或社區公民電廠,例如「木柵福德坑能源之丘」、「臺東知本溼地:全國最大太陽能場址預定地」、「達魯瑪克部落公民電廠」等。

此外也由志工親自場勘,將專業導覽轉譯得更白話、生活化,如此帶領民眾踏遍北中南東各式案場,瞭解當地自然生態與社會文化環境,並將大家的參訪心得發表在各期三蘆社區報

三蘆社區報將鄉親們參與能源的心得分享給其他住民知曉。圖/熱炒久久 三蘆社區報 fb

為了拉近再生能源與社區居民的關係,蘆荻社大透過實際操作並培養在地技術知識人才,成立「蘆荻社區光電特工隊」太陽能工班,工班召募來自新北市 40 到 65 歲的市民,由全國第一位取得太陽光電乙級技術士證照的水電班講師溫南福,在開訓典禮現場組裝太陽能板發電,並供電風扇運轉,期望培育學員成為「社區光電醫生」。

工班也走入社區講解電費單、訪問調查住宅型態與家庭用電、到處去看屋頂、開客廳說明會,「順便將別人家冰箱食物搜刮一空」,喜愛美食的李鴻源玩笑著說。透過日常生活發現議題、親眼看親耳聽、感受他人的感受、實際動手操作、相互交流討論,始逐漸凝聚出能源自主的共識並實踐之。

如此培養出了一群有意願、有知識又有操作能力的在地社區能源社群,終於催生出社區公民電廠組織「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將庶民、學習、發電、社區等元素都顯現在組織名稱中,以合作社為組織形式,正是希望發揮合作精神,基於民主、公平、自治的原則,人人參與,不只是投資者與出租屋頂的人,而是「每件事都要參與討論,票票等值」。

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成立大會。圖/蘆荻社區大學 fb

目前合作社創始社員共 39 位,投入股金總額 40 萬元。以建置裝置容量每 kW 太陽能發電設備估計約需 7 萬元的成本來說,資金似乎不算多,但合作社創立之初,本就以鼓勵多人參與推廣教育為目標,不以金額多寡、經濟利益為優先,故雖然在籌備時討論過是否提高社員認股上限以增加資金,最後仍決議,維持目前 250 股的認股上限,待未來運作穩定後再研議是否調整。

現在,有了一定的人員(社員)、資金(股金)與技術(工班培訓),合作社首年度營運目標之一,是募集更多的社員找到更多新北市合適的屋頂場址,設立至少 10kW 的太陽能公民電廠,也一邊進行集資教育,希望創建社區自立公民電廠的基礎與模式,擴大新北市民眾的能源自主參與、推動更具社區意識的能源議題教育工作。

督促政府訂定標準作業程序

在建物密集的都會區要設置太陽能屋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頂樓違建,這對一個初生的發電合作社與社區公民電廠組織來說,是在尋找案場時最大的困擾。

Photo by Samuel Zeller on Unsplash

透過社員的關係,蘆荻社大聯繫了至少 7 戶三重、蘆洲在地屋主與社區,都在表示有興趣並已洽談進入評估程序後,因屋頂違建而卡關。

另一方面,新建大樓雖然較無違建問題,但頂樓為共有部分,需經公寓大廈(社區)管理委員會協調、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同意,要與動輒數十、上百戶的社區大樓住戶協調也非易事。

好不容易找到的第一個案場不在三重、蘆洲,而是在林口的透天厝,屋主是能源社群的一分子,曾在節電參與式預算提案,是太陽能工班學員,如今當然也是庶民發電合作社社員。

即便政府已為此調整一些行政審查程序,可以在不違反公共安全與不影響處理違建的情況下在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但因相關程序是中央授權委由地方政府辦理,故各縣市目前認定情況不一,而新北市則尚未有標準可核准相關案例。

因此,在合作社成立大會上,剛出爐的理事主席李易昆即向在場民代陳情,希望議會能督促新北市政府盡快訂出標準作業程序,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參與設置屋頂太陽能,以利推廣社區公民電廠與綠能屋頂,加速能源轉型。違建問題是否有望突破,就待後續政策執行。

在地社群帶動公民力量,看見綠能價值、實踐能源正義

在成立大會中,現場來賓黃淑德是全臺第一個綠電合作社「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主席,也提供不少合作社組織營運的「眉眉角角」經驗參考。

黃淑德認為,最根本的是「」的問題,也就是社群、社區共識的凝聚仍有賴如社大這樣的草根組織,深入基層與社區民眾接觸,去「挪動」他們與社會的關係,使之參與公共(能源)議題、轉而做出具體行動。否則在追求利潤導向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目前臺灣(不合理的)低電價政策,較難讓民眾以單純投資綠能的角度來參與,應訴求更為廣泛的社會環境效益,除了「價錢」,更要談「價值」

聽起來很理想、很熱血,但實際操作要花費很多心力,要去發現學員不同的需求、引導他們進入社群關係、去連結社會、關注公共議題。這是社區大學運動初始的精神。因此,由社區大學來連結能源自主社群達到能源轉型,恰很符合 2 者的目標:以公民社會實踐(能源)民主與公平正義。


延伸閱讀:埔里婆婆媽媽的逆襲:由下而上翻轉空汙,自己的社區自己顧/《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