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IKEA 新莊店:18 年來沒有身心障礙夥伴離職,傾團隊之力共融

編按:2025 年 4 月初,美國公布新一輪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股市劇烈震盪,也牽動公益組織(NPO)對於未來資源穩定性的擔憂。美股不穩是否會擴大「慈善緊縮」的效應?公益部門該如何預判風險、調整策略?
本篇由 Right Plus 專欄作家、財會專家余孟勳撰寫。余孟勳過去主導調查多次臺灣捐款現況、出版《公益觀察》報告1《公益觀察》報告請參考多多歷年活動報導:2023、2022、2021、2019,此次也從預算與現金流管理的角度切入,提出壓力測試框架,並分析臺灣公益環境的現況,包括面對多重不確定性必須正視的挑戰。
日前美國新公布的關稅政策,影響全球股巿劇烈震盪,大眾普遍感到焦慮。對公益部門而言,不免擔憂這樣的高度不確定性是否會進一步加深「慈善緊縮」的現象。
先講結論:建議可以從 2 個維度切入思考,也就是「風險期程X不確定性程度」。
風險期程:想像一下,假設今年實際獲得的資源將比年初預估的減少 20%(包括捐款和補助款等),組織營運在一年內是否會遭遇重大困難?是的話就算是短期,不是的話就歸在中長期。
不確定性程度:對於接下來有可能資源緊縮的程度,有多大的把握(例如定期定額占比較高,受影響可能較小;或大筆企業捐款已入帳等)?
依據前面的結果,可以得到 2 X 2 的矩陣(如下圖)。由此,分別可以得到「資金發生問題的症候」、「應對原則」,以及「可採取的具體行動」。就行動而言,大致上可分為緊急處置、準備備案、更改計畫,或進行結構性的調整。而共通的是利益相關人的議合,也就是啟動內外部溝通。
這個矩陣是我和 Google 開發的 AI 聊天機器人 Google Gemini 共同備課所發展出來的,原本課程主題是公益組織的預算和現金流管理,對應當前劇烈變動的世況,或許可以提供一個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思路。
這當然不是完美的解答,實務上仍要由組織解讀各自的情境,並取得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共識。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英美的公益界一直對於公益資源是否能持續擴張存疑,甚至指出,「公益組織是否能面對資源停止成長、甚至減少的環境?」
實際上,英美的捐款並沒有明顯的停滯或降低,而是大額捐款人的影響力增加、小額捐款人更傾向不透過中介組織捐款,以及企業更有意識的影響捐款執行方向等。
或許可以說,慈善緊縮現象指的不完全是金額的減少,而是公益組織對於資源的確定性和可支配的彈性降低。
就算是資源的總額未減,若組織為了避免風險而預留更多準備金、間接縮小可能提供服務的規模,或是為了配合資金方的期待而調整運作、組織內部只能短視而無法以中長期的視野規劃未來,這些都可能讓公益組織運作空間更為狹小。
以臺灣的脈絡來說,慈善緊縮是所有公益組織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原因包括:
1. 捐款規模沒有顯著回升。幾年前的《公益觀察 2023》指出,雖然臺灣捐款人數增加,但總體捐款金額顯著下降,續後感受不到明顯的回升。
2. 造成當時捐款顯著減少的原因,是臺灣人對風險極為敏感。而在那之後,國內外的各種風險只增不減,尤其是中國對臺動武的威脅、美中全面對抗的升級、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內立法權意圖破壞權力平衡機制等。基於這些無法迴避的總體風險,臺灣的個人或企業捐款實在沒有增加的理由。
3. 前列的各種風險逐漸滲透到全民的生活,而從純粹心理層面的焦慮,轉為對實際日常的影響,近期的股巿大跌就是一例。
所以除了焦慮,更現實的是,實際的資源分配必定會改變,首當其衝的就是非必要的捐款支出。企業在整體情勢不明的狀況下,也必然採取更保守的應對。
4. 此外,公益組織還有其他慢燒(slow burn)危機。例如少子化造成地區性組織逐漸找不到人才、工作者也相對不願意承擔管理責任、老牌組織接班斷層、社群媒體分眾化、科技對組織運作的衝擊和資安威脅等。
《公益觀察 2019》研究了 2005~2016 臺灣的捐贈扣除額變化,發現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捐款驟減了 18%(而且高所得者反應較快、減少幅度也較大)。
考量這次美國關稅新制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衝擊,以及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高度不確定性,後續仍然很難趨於穩定,因此用相當於金融海嘯的幅度來估計可能的短期影響。
此外,《公益觀察 2022》雖指出疫情沒有明顯衝擊企業的常態捐款,然而,疫情期間臺灣大型企業的表現異常亮眼,但如今關稅問題有可能動搖利潤或生產模式,因此預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至於政府委託或補助,在預算亂局之下,不只金額無法確認,撥款速度勢必也會遲滯。對公益組織來說不只是不確定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對現金流造成負擔。
綜上所述,以整體資源減少 20% 做為壓力測試,應該還算合理。
記得以前教策略的老師說,他認為策略並不需要那麼多模型,就是 3 件事: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這個觀點延伸,無論是設計思考、商業技術或數據分析等,只要能讓我們更理解過去的累積、現在的情境,以及未來想達成的社會影響,促成更好的決策和共識,都是好的工具。
順帶提醒一件事,談到風險管理,很多人直覺想到加強內部控制,但更多的控制不見得能符合前述的需求,尤其是過於偏重控制財務的設計。畢竟內控最重要的精神是促進營運效能,而不只是避免財務浪費或舞弊。
對公益組織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實現使命,因此內控制度設計最重要的原則,應該是打造一個能協同一致朝向這個目標的組織,而不只是鋪天蓋地的財務控制手段而已。如何涵納發展策略與服務產出的思考和討論,才是真正的精要之處。
換個角度說,公益組織如果無法解讀自身的狀態以採取行動,恐怕不是內控制度就能解決的問題,當然也難以達成深度的內外部溝通。
理解公益組織的處境,維持捐款就是最大的善意。假如行有餘力,個人將不定期的捐款轉為定期,或是企業承諾提供多年度的捐款,都會對公益組織的規畫運作和情緒壓力有直接幫助。
不過,《公益觀察 2022》曾提出一個悖論:「希望關照他人的善意和容易滿足的責信要求,雖然讓臺灣的公益捐款穩定而堅韌,卻也同時降低了公益組織自我革新的需求和動力。長期而言,過度依賴這樣的資產反而成為惰性,而缺乏動力調適自身的狀態應對挑戰。」
反過來說,如何激發捐款人和企業的「策略性捐贈」(Strategic Philanthropy),鼓勵他們不僅僅是提供資金,更能參與到組織的使命達成和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是更深層的挑戰。
我曾以為寫了多年的公益觀察,大致補足了對臺灣捐款的樣貌和趨勢的描繪後,就不需要太關注逐年的變化。如今必須承認我錯得離譜──這個各種風險交互作用形成的「不確定性的複合體」,遠超過想像。
「對身處風險之島的臺灣人來說,只是連續的日常。要建構更具適應性的系統,關鍵仍在於實踐這些如北極星般的重要價值:民主自由、多元開放、迭代學習,以及所有個體願意與他人對接的善意、彈性與團結。過去的航道,就是未來的進路。」
這是前年寫下的文字。
疫情之後的後來,我們並沒有找到出口,而是陷在更深的流沙與迷霧。
延伸公益財會知識&韌性:
1. 歷年《公益觀察》活動報導:2023、2022、2021、2019
2. 從臺鐵事件到烏俄戰爭:政府發動募款排擠民間募資,是否真能嚴以律己?/公益責信協會
3. 余孟勳專欄/太魯閣事故該捐多少才夠?支持修法讓愛心不再被浪費
4. 余孟勳專欄/汲取臺灣抗疫經驗,強化風險社會中的組織韌性
5. 川普的美國援助大撤退:臺灣公民社會的警鐘、人權工作的滅頂之災、獨裁陣線的機會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