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街頭募款」、「重視官網」、「喜歡真誠分享的電子報」/捐款人真心話

編按:根據 2021 年多多益善和公益責信協會合作發表的《NPO X 企業跨界合作地圖》,全臺年度個人捐款規模已達 1062 億元;公益責信協會最新調查也顯示,即使在疫情後,個人年度捐款規模也超過 700 多億。

這些在捐款市場不斷流動的龐大金額,讓我們看見臺灣社會相助的巨大善意與整體趨勢;但從微觀層次上來說,我們還想知道,每一位捐款人如何做出選擇、行動時的想法和觀點,還有在數據上較難呈現的個人心聲。

身為一個也非常仰賴公眾捐款的獨立媒體,《多多益善》從 8 月開始,每隔週推出 2-3 位捐款人的深度訪問,傾聽他們的真心話。期待能以此持續勾勒捐款人的多元樣貌和圖像,也作為各組織勸募、和捐款人維繫關係時的重要參考。

很喜歡參加活動、和組織互動,喜歡細水長流的關係

Ruru

26 歲,文字編輯,新北市,年收入約 40-43 萬元

我是從這 1、2 年大學畢業,工作比較穩定,才開始捐款,目前還沒有定期定額捐款過,都是單筆捐款的經驗,應該有超過 5 次。

我曾經捐過芥菜種會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博幼基金會,我透過「Line 捐款」完成前 2 個組織的單筆捐款。點進 Line 捐款的頁面,有很多分類,可以點進去看每個組織推出的募款方案。

我會捐芥菜種會是因為有聽過認識的人在那裡工作,對這個組織的名字有印像,當時捐了 500 元;捐慈懷則是因為被他們的文案吸引。

我覺得 Line 捐款上面的專案文案滿重要的,透過短短的文案寫清楚服務對象、組織做的事,還有捐款可以帶來什麼改變,會吸引我思考:我現在的捐款可以幫助什麼改變發生,進而選擇捐款。

博幼的捐款是在購物平臺蝦皮上完成的。博幼做的是兒少關懷的議題,當時他們在聖誕節檔期跟蝦皮合作,蝦皮有「公益捐款」的頁面,上面就像一般的購物頁面有很多商品,例如書包、鉛筆盒等,他們邀請捐款人(消費者)送小朋友聖誕禮物。

近年有社福組織會在聖誕節和購物平臺合作,讓消費者可透過像是「買商品」的方式,捐贈小禮物給組織的服務對象。圖/取自博幼基金會 FB 公開貼文

那時候我資助一個書包,點進書包的商品頁後,會有小小的文案介紹,上面會寫哪個小朋友許願想要收到這個聖誕禮物。我覺得很有趣,特別挑了一個名字跟我一樣的小朋友,決定捐給他一個書包,金額應該也不貴,大約 500 元左右。

目前的捐款經驗沒有對我造成負擔,我捐款的前提,也是希望至少不會造成生活負擔,會選擇對生活影響最小的額度捐款。

會不會喜歡一個組織,聽他們說話就知道

我會想要捐款,是因為這幾年工作比較穩定,但還沒有決定要定期定額。這有很多原因,像我從大學開始就比較以「跟朋友討論議題」、「參加活動」的方式參與公益,對我來說,捐款不是優先參與公益的方式。

再加上對我來說,如果要決定一個長期捐助的組織,我需要花滿長一段時間思考和觀察,像是組織在做什麼事、我喜不喜歡組織做事的方式,也會想要觀察組織的財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確定我真的很喜歡這個組織、也想要穩定支持他們,才會選擇定捐。現在我還沒找到這樣的組織。

說到組織的做事方式,我很喜歡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辦的活動,像是他們每 2、3 年會辦「殺人影展」,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的規畫、宣傳的方式等,每次參加廢死聯盟的影展,都可以看到很多關於死刑議題的電影,而且只有在那個場次才能看到那部電影。

最重要的是,他們會舉辦「映後座談」,出席座談的人除了組織工作者,也會邀請有死刑辯護經驗的律師,或者曾受死刑冤獄者,一起和觀影人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觀點。

我覺得最容易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個組織的方式,就是聽那個組織的夥伴說話,透過一起觀賞電影、在座談上面對面溝通的方式,我真的很喜歡。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主辦的「殺人影展」映後座談。圖/取自殺人影展 FB 公開貼文
組織透過舉辦影展,吸引不少觀眾進場觀影、對話。圖/取自殺人影展 FB 公開貼文

另一種認識組織的方式是看電子報。我也會透過電子報的內容,像是組織對我說話的方式、呈現內容的方式等,評估我是不是喜歡這個組織。

我希望組織能在電子報中把事情說清楚。例如我曾經收到某個組織的電子報,有段寫到:因為組織目前的定期定額捐款收入只夠養活一位工作人員,希望至少養活第 2 位,所以正在募集定期捐款人。

當時我讀到這段話覺得有點困惑。因為我會想多知道組織現在的定期定額有多少人,還有如果只夠養活一位工作者,那現在其他工作者如何給薪等其他資訊。

對我來說只有說「需求」,沒有更清楚的解釋組織的現況,還是不會想要捐款。如果因為電子報篇幅有限,需要連結到其他頁面(如官網)才能看到更清楚的解釋,那我也願意點進去看,這也讓我知道他們有認真想要呈現這件事。

不喜歡街頭募款,喜歡細水長流的溝通

我不喜歡在街頭被攔下募款,其實每次遇到街頭募款,我都有些掙扎,因為我同時也覺得募款工作者很辛苦,他做這份工作一定有很棒的理念想要分享,但這樣的方式,很難讓人好好停下來聽他說完。

如果現在有越來越多捐款人不喜歡這樣的方式,也會期待組織是否考量不要繼續在街頭募款,我很心疼這些工作人員。

我希望組織用細水長流的方式跟我溝通,不是一次性的募款,比如用吸引人的小故事撰寫募款貼文。我偏向長期閱讀組織的內容,看組織分享日常工作、服務動態等,用這樣的方式理解他們做的事,對我來說比較能判斷願不願意支持。

環境資訊中心曾在「世界地球日」,擺攤進行議題宣傳活動。

此外,我也因關心環保、減塑議題,平常會看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他們的報導讓我能持續在這個議題上有所成長跟了解。我也參加過他們舉辦的擺攤倡議活動,如果我在活動中喜歡他們的分享,也會想要繼續支持,不論是捐款或持續關心。

我曾經考慮捐款地球公民基金會,除了因為關心環境議題,其中一個小原因則是他們的年末回饋禮春聯很好看。不過前陣子發生 #MeToo 事件,這幾週好像有看到他們的處理不是非常完善、沒有說明清楚,想到這件事,會讓我想暫停捐款。

我知道每一筆捐款的一部分會用在人事、行政等費用,對我來說,不同性質的單位有不同的合理分配比例,好像沒有固定的答案。像倡議型的非營利組織,人事費通常都會滿高的;其他直接服務類型的組織,可能用在服務對象的比重會比較高。

認識到精確報導的重要性所以支持、喜歡真誠分享的電子報

李小姐

28 歲,NGO 工作者,新北市,年收入約 40-50 萬元一年內(曾)月定捐 300 元

我是社工出身,自己也在 NGO 從事行銷募款職位,對 NGO 相關議題很有興趣。今年 4 月開始,我每個月定期定額捐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300 元。   

我不太確定自己是因為工作需求,還是真的有興趣,就覺得像多多、報導者這樣的媒體報導的內容很重要。

會捐給多多,我記得一開始是因為工作需求,我在查捐款人經營的相關資料,之前多多曾每月刊出「全球精選」,內容是來自國外文獻,有很多這方面的整理,我的外文能力沒有很好、找不太到相關資料,很意外找到這些文章,對我很有幫助。

此外,多多推出的社宅系列報導也是我有興趣的議題,加上這個議題在我工作層面上是滿重要的部分,當時我看了報導覺得「哇,這系列也太棒了吧!」後來又看到精衛修法帶病生活專題,都做得很棒。

多多益善也曾舉辦與專題相關的實體講座,和讀者、相關經驗者互相交流。攝/曾玉婷

加上多多曾經刊出幾篇我工作組織的報導,我覺得多多比起其他媒體,寫的內容精準很多,不會寫得不清楚或亂引用,可以具體的寫出我們(社工)想講但是講不出來的話,也幫助我們在工作上釐清一些論述,在我們對外分享組織工作、做倡議時,也會有內容可以分享。

這些讓我深深感受到多多是我們的助力,是社工的好朋友,加上我也從多多的募資計畫,認知到做報導已經很花費時間,還要再去做募款和行銷,又不一定有那麼多人知道報導的重要性。因此想要試著定捐多多看看。

我也曾經單筆捐助報導者 300 元。我看見很多重要的議題,他們都有紀錄和報導,後來報導者又推出年度報告小禮包,我看了很喜歡,就忍不住再捐。

傾向捐助小型組織、喜歡像朋友一樣真心的電子報

捐款的時候,我自己也很在意要捐給比較小的組織,因為我知道大型組織相對獲得很多資源,如果在都認同組織的前提下,會比較想支持小組織。

我都用簽帳金融卡扣款捐款,其他方式對我來說都太麻煩了,我也沒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簽帳金融卡可以從我生活費帳戶扣款,如果沒錢就沒扣到,有時候我還要特別確認扣款金額是否足夠。

其實我的薪水滿拮据,扣掉每個月預留的存款、房租、生活費等,並沒有很多餘裕。目前要再捐更多不太是我預算內可以做的事,碰到有興趣的組織時,必須當下也有餘裕才會捐。

我也曾因為工作需求,想了解各家組織如何經營捐款人、撰寫電子報,而在 2020-2021 年間單筆捐款過一些組織,當然前提是我也認同這些組織的工作。例如 TFT 為台灣而教One-Forty人生百味樂窩社區服務協會公益責信協會遠山呼喚崔媽媽基金會新巨輪服務協會I-LIFE夢想城鄉,金額大約是 100-500 元不等。

人生百味的電子報對李小姐來說,就像好朋友向他真誠分享事情一般。示意圖/取自人生百味 FB 公開貼文

我非常認真閱讀這些組織的電子報,其中我最喜歡人生百味的電子報。某些比較制式、比較像「公告欄」的電子報,裡面的口吻好像是「對著大家說」;人生百味的電子報每次的內容都很不一樣,有種人生百味的夥伴就像一位好朋友,在電子報裡真心誠意跟我分享事情的感覺。

我也很喜歡工作者直接在電子報裡發言,組織若可以多在電子報裡說說工作日常,像是實際上怎麼執行專案、他怎麼想某些議題,甚至是他最近好不好,都會讓我比較有親近的感覺。

組織官網是重要基地、數字不一定能呈現全貌

關於組織和捐款人,我本來就覺得「溝通」很重要,在我投入組織成為 NGO 工作者後,越做越發現溝通真的超級重要!很多人在捐款的當下不一定全然知道組織是誰、在做什麼,後續如何跟捐款人經營關係、持續溝通,讓捐款人記得組織是誰,是滿重要的一件事。

我很在意組織的官網,覺得官網是一個呈現論述的重要地方,其他社群平臺,像是 FB、Instagram 都不太是能完整講清楚組織在做什麼的地方。官網才是最重要的基地,身為捐款人、想認識組織的人,我會透過官網檢視組織怎麼講清楚自己在做的事、組織架構和工作方法。

我不喜歡電訪,因為我本來就不喜歡講電話。我比較喜歡可以自己主動認識組織的方式,雖然社群上的廣告太多,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煩的事,但如果組織透過廣告稍微出現在我面前、吸引我的目光,我會想要主動去搜尋他們的官網,看他們怎麼做事,這也很影響我的捐款意願。

我對數字不敏感,不太在意組織的財務報表,而且我覺得閱讀財報也會有些限制。像我自己的工作也需要製作成果報告,數字不一定能全面且直觀的呈現想說的事,只要組織沒出大事,我都不太在意。

不少組織也會運用 FB 等社群管道,分享組織在做的事情。示意圖/取自新巨輪服務協會 FB 公開貼文

所謂的大事,可能是組織集體捲款逃逸,例如人都消失、不再做事了卻持續扣款;又例如前陣子發生的 #MeToo 事件。

我覺得個人對組織來說有多少貢獻是一回事,但個人的行為如果影響到組織和他人,我會想嚴厲檢視有沒有修正或反省,也會看看組織怎麼處理,如果逃避、否認,確實會讓人產生質疑。

關於組織善款的用途,我覺得把 100% 的善款都交由組織去規畫是 OK 的方式,我不會太在意多少比例花在哪裡。我也很認同大部分善款給人事,因為事情就是組織內的人在做的,所有的策略也都是人想的。

就算有一陣子組織的支出好像有點不合理,我可能也會覺得沒關係,畢竟還在成長階段的組織需要學習跟摸索,我不太會在意這些事。



延伸閱讀:
1. 捐款人真心話|Right Plus 多多益善專欄
2. 「期待組織成員現身、組成多元」、「組織陪伴我堅持下去,希望捐款讓更多人受惠」/捐款人真心話
3. 「組織和捐款人維繫關係的心意很重要」、「想支持有價值又做得很好的團體」/捐款人真心話
4. 捐贈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捐款人和組織是互惠、陪伴的關係」/捐款人真心話
5. 10 大重點看臺灣捐款:疫情中反增 30 億、青少年比不上毛小孩吸睛、金融業最慷慨但也最警覺/《公益觀察 2022》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愉婷
黃愉婷

曾任資深社會學學徒,也曾經當過研究論文的逃兵,沒寫完的 10 多萬字,正慢慢的寫進報導故事裡,不得不相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文章: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