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 【無家十年-番外篇】街頭的女性,與貧病交迫的迴圈/專訪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
編按:本專題由芒草心慈善協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承上篇:④【無家十年 2021-】官僚中的老弱人球,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精神障礙雖然常是人掉落街頭的原因,但也更可能是結果。」
▸「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叢林法則,常以最快的速度毀人心智。」
▸「特別對女性來說,在流浪剛開始即早介入,是非常關鍵的事。」
位於臺中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在 2004 年正式立案。直到去年芒草心成立「潭馨園」以前,長達 17 年,撒瑪黎雅都是全臺唯一的女性街友安置中心,每年來來去去大約 30 人。
全臺男女性無家者人數常見為 9 比 1(每 10 名無家者有 1 名是女性,臺北市則達到 1.5 名),但撒瑪黎雅的執行長楊麗蘋不以為然的指出,其中黑數相當多(例如棲身網咖的青少女):「這些縣市都沒有相關服務,當然看不到需求。」
貧病交迫的迴圈,在女性身上變本加厲
撒瑪黎雅的創會理事長吳經民、修女劉美妙早年常在臺中火車站附近為露宿者發便當,從中發現女性流浪者極其嚴重的身心問題。
「女性在生活陷落時,通常較能依附親友或異性,或遁入八大行業尋求依靠。」楊麗蘋說:「當這些管道或手段全數用盡,最後落到街頭的,通常都已有明顯的傷病或嚴重的精神狀況。單從外表看來,也往往比男性街友更髒亂,幾乎都已失去自理能力。」
楊麗蘋指出撒瑪黎雅長年服務所見的常態:「紅班性狼瘡、蜂窩性組織炎、各種慢性病、婦科病、滿口爛牙、皮膚感染潰爛等,都很常見。有個婦女來到我們這裡,幫她換了假牙後,整個人像年輕了 10 歲,連找工作都容易多了。」
體弱與病痛直接影響就業機會與自立的可能(例如只能選擇有電梯或近車站的無障礙居住空間),讓人在街頭徘徊更久,這是無家者常見的惡性循環。但這種情形在女性街友身上更明顯── 許多服務業很在意外表印象,或例如餐飲業注重個人衛生,或是需要久站、工時過長的作業員等,這些工作都跟傷病纏身的貧窮女性直接絕緣。
除了身體狀況,在「無家十年」專題中受訪的 10 餘位資深工作者也不約而同表示,精神障礙在女性街友占比中高達 6、7 成,是男性街友的近 3 倍。撒瑪黎雅的社工洪欣翎和廖宗琳也指出,許多婦女長年有精神狀況,但自己和家人都沒有病識感、不知道該就醫,因而輾轉掉落街頭,這種情形近年還出現在較年輕的女性身上。
「過往我們看到的重大精神疾病個案常是中老年婦女,這幾年 20 到 30 歲出頭的女性比較多了。」廖宗琳說:「當然這跟精神疾病的好發期也有關,例如思覺失調症的好發期就是 18 歲到 25 歲左右。」
楊麗蘋則強調,精神障礙雖然常是人掉落街頭的「原因」,但也更可能是「結果」── 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叢林法則,經常以最快的速度毀人心智。「女性掉到街頭,為了生存,常會依附群體中較強悍的男人,或從事性交易,就算原本沒有身心狀況,或原本只是輕度精神狀況的,也會越來越嚴重。」
也因此,特別對女性無家者來說,在流浪剛開始時即早介入,是非常關鍵的事。這也是撒瑪黎雅決心展開女性庇護的重要原因。
女性 x 街友,交織的複雜性讓工作者也難撐
因為婦女們明顯都更需要休息和隱私,撒瑪黎雅除了提供基本的餐食、盥洗設施、生活物資、共用廚房等,也租房供應住宿,且需求持續增加。從 17 年前剛開始的 2 戶租到 1 層,從 1 樓租到 2 樓、4 樓。
直到 2015 年,撒瑪黎雅才在四處尋覓與 4 年來的辛苦募款後,買下自己的安置據點,不用再被房東趕來趕去。「我們照顧流浪的人,但我們自己都在流浪。」楊麗蘋苦笑說。新的據點只能收 8 個人,還得悄悄在社區巷弄裡開個不顯眼的門,招牌也不敢掛得太張揚,就怕成為嫌惡設施。
事實上,鄰避問題是全臺街友安置中心普遍遇到的困擾,無論是政府公辦公營還是承接營運的公益團體,都必須想辦法投入社區工作,例如和里長合作,讓街友在社區裡做清潔服務,或主動承攬地方零工等,以翻轉大眾的刻板印象。
許多服務精神障礙、智能障礙、青少年安置、失智老人的團體和設施,也都有相同的困境。汙名所產生的排擠,剛開始經常成為社工們難以適應的現實── 明明在做好事,實際上卻得低調隱身,逢年過節還得送禮辦活動以打好鄰里關係。
此外,對女性安置來說,服務上的困難也成為招募社工與人才久任的另一大障礙。畢竟,對許多心思和情緒比較敏感細膩的女性來說,要在困頓之餘集體生活並不容易。再加上撒瑪黎雅資源不足,空間小到只能設通鋪、難以顧及個人隱私,更容易起衝突。
「我們有個案剛進來看到是通鋪,眼淚就飆出來了。」楊麗蘋補充:「還有很多生活習慣和言語上的衝撞,誰掉的頭髮沒清、睡覺習慣不好、誰動了我的東西、晒衣服的空間……再加上外出工作的時間也不同,有的上晚班、有的上日班,互搶浴室、互相干擾也是家常便飯。」
另一方面,女性的生命經驗中經常面對身體上的界限侵擾與變化,例如性騷擾、性侵害或月經、懷孕、流產、墮胎、生產等,隨之而來的是醫療轉介、創傷輔導、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幼兒收養/出養等服務。
此外,高比例的精神障礙,也導致有些人在急性發作時會破口大罵、自言自語、無法對談、思緒跳躍,許多個案都需要穩定的回診、服藥,以及複雜、多重的支持,成為服務女性街友的重重挑戰。
然而,這些困難反而成為撒瑪黎雅在過程中越發堅定的動力。「女性無家的問題,本來就不是有地方住就可以解決的,要是有這麼順利就好了。」楊麗蘋說:「我們還有留學維也納高學歷回來的,只是心理生病了。她們需要的是個別化的輔導和安排。」
2020 年,在臺北萬華深耕無家議題多年的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參訪撒瑪黎雅與多次交流後,開啟了全臺第二間女性街友安置據點「潭馨園」。芒草心雖然從 2014 年起就投入經營住宿據點,但祕書長李盈姿也坦言,女性無家者因為身心議題,經常導致人際互動和就業不穩,在輔導與培力上是難度更高的挑戰。
公部門支持不足,民間苦撐
歷經漫長的無家女性安置服務,撒瑪黎雅苦撐近 20 年,每年開支超過 700 萬,大半都靠著百餘萬的小額捐款和企業支持,踽踽獨行至今。
臺中已是全臺僅次於臺北,公部門街友業務編制最大的縣市;即使在資源最豐沛的臺北市,芒草心的潭馨園也得仰賴企業資源。顯然,女性街友的服務特殊性與必要性,尚未受到政府關注與重視。
「相較之下,非正式的民間資源確實更即時。」洪欣翎舉例:「友善的房東讓我們用比較便宜的租金,提供個案們疫情期間的臨時住宿;慈濟、萬海慈善等基金會也會補助我們為個案安裝醫療支架、助聽器、假牙等,還有像燒燙傷治療、脊椎病變多次開刀、復健回診的醫療車資等。」
除了公部門支持不足,更令人洩氣的是,即使一路奮戰至今,然而就跟所有在做底層貧窮服務的團體所見一般,街頭的狀況並未好轉。
「17 年了,我們個案人數還是每年 30 人左右。服務在發展,街頭的人卻沒有減少,表示人數一直在增加。」楊麗蘋感嘆:「全世界和臺灣整個大環境都很差,一般大學畢業生也會失業,心靈孤寂的、失業、失婚的,還有很多連家人都不知道的精神疾病,或者家庭自己就是弱勢的,都有。」
撒瑪黎雅如今不只安置女性「街友」,許多「非典型」的個案也一併支持。包括遭家暴多年或剛離開兒少之家、還無法自立的青少女,或有酒癮、毒癮、蝸居網咖的流浪女性,甚至「即將」成為無家者的無依婦女、等待遣送回國的移工等,成為中臺灣許多無法被社會安全網承接的女性,生命中最後一道防線。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EP 22】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更多【無家十年】專題:
③【無家十年 2019-2021】有房的街友,與無根的租客
④【無家十年 2021-】官僚中的老弱人球,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前情提要:
⓪【專題頁|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①【無家十年 2011-2014】誰的市容,誰的家?
②【無家十年 2015-2018】街頭的瘋人,與想像中的遊民
⑤ 【無家十年-番外篇】街頭的女性,與貧病交迫的迴圈/專訪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
延伸參考:
北臺灣首間女性無家者自立居所,芒草心攜手企業協助修復身心、整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