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2021 公益趨勢、開源 6 招與固本 7 撇步、慎選捐款對象的 30 個提問、實用數位協作與行話指南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我該捐給誰?慎選捐款、支持與合作對象的 30 個提問

精選原文:Do Something New – Questions to ask when supporting a new charity

這是英國組織 The Beacon Collaborative,整理出的捐款者在捐款之前可以自行檢視的問題,問題分成 3 個部分:組織存亡、適應與變通能力、未來發展空間與計畫。

每個部分都有 10 個問題,看完全部的問題,可以幫助捐款者對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捐款人、期待捐款可以達成什麼效果有更清楚的概念;反過來說,這些問題也可以幫助公益組織釐清目標、規畫架構,用清楚簡單的方式呈現自己。

問題內容雖然是以後疫情時代的現況為主要方向,但很多都四海通用。且其實也不限於捐款,若你是企業或外部單位,正在尋找非營利組織合作,希望找到健全的組織,也很值得參考。以下從每個部分簡單摘要 3 個問題介紹。

一、關於組織存續:
(1) 組織專注的社會緊急情況,是否在危機緩解之後,仍有持續性的需求
(2) 組織的管理高層、董監事會成員跟所有員工是否通力合作,為組織的工作發展出合適的策略和架構,讓組織可以快速並適當地應變各種狀況?
(3) 組織是否有考慮與其他組織合作或發展夥伴關係,協助計組織的長程發展?

二、關於適應與變通能力:
(1) 對於當下的緊急情況,組織做出什麼改變?
(2) 組織是否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服務者、使用者和支持者進行需求評估?是否定時進行分析並更新成果?
(3) 組織是否已經為即將推出的計畫或變更籌措到足夠的資金

三、關於未來發展空間與計畫:
(1) 組織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服務者、使用者和支持者是否進行需求評估,並確實應用到未來規畫與角色調整中
(2) 在討論組織未來規畫與角色的過程中,組織服務的族群是否也能參與討論
(3) 對於未來的計畫,組織內的員工是否感到滿意、被啟發及被賦權去執行這些未來的規畫?

2. Fishing、Phishing 傻傻分不清?超實用數位行話指南

精選原文:A beginner’s guide to cyber security terms

跟技術人員溝通的時候,你是不是對於各種行話(DDos 什麼的)一頭霧水,但為了表示你的重視和專注,還是要硬著頭皮不懂裝懂點頭說:「嗯,對,我懂,很好,就這麼做。」

你的心聲我們聽到了!這次特別選出這篇給科技初學者的數位行話指南,列出 20 個常見的數位行話簡單解釋,希望可以增加大部分數位門外漢 NGOs 的一點數位界小知識,也讓大家跟技術人員溝通無障礙!

以下簡單介紹幾個比較難懂但又很重要的行話:

(1)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DDoS 攻擊):駭客控制大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電腦,對特定網站的伺服器不斷傳送大批資料,使網站伺服器因為資料過載而斷訊無法使用。簡單來說,就是用宇宙洪荒之力(?)攻擊你的網站伺服器,讓你的網站掛掉

(2) 端點安全系統(Endpoint security system):其實就是一般人熟知的「防毒軟體」,只是在技術日新月異、系統也更趨精細複雜的現代,防毒軟體也有了更新、更精確的稱呼。

(3) 滲透測試 (Penetration testing,又稱 pen test):雇用專業有資安意識的技術人員,為你的網路及安全系統進行模擬駭客攻擊測試,檢查你的數位系統是否有任何安全漏洞跟需要加強的地方,測試結束後技術人員應該提供詳細的安全檢查報告及改善建議。

(4) 網路釣魚(Phishing):發音很像 Fishing(釣魚),但絕對不是拿著釣竿的那種釣魚,而是駭客透過寄送電子郵件,引誘你去點開郵件、郵件中的連結或附件,把你帶到特定網頁,或者在電腦中安裝惡意軟體。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網路詐騙手法,但因為發音跟釣魚(Fishing)太像,常被搞混,下次聽到千萬不要弄錯囉。

(5) 零日攻擊或零時差攻擊(Zero Day):這是指你使用的數位程式有安全漏洞,而在原廠開發者推出修補的程式之前,這個安全漏洞被有心人士(通常是駭客)發現並加以利用,入侵你的電腦系統取得機密資料的攻擊行為。因為要發現程式的安全漏洞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數位能力,所以有些駭客會競賽發現各種程式安全漏洞,以此證明自己。

3. 除了錢,你知道自家組織還擁有其他 5 類資本嗎?

精選原文:Using Six Conceptualizations of Capital to Help Achieve the SDGs

奔向 2030 年 SDGs 的各種行動如火如荼在各地展開,雖然這些行動花了不少錢,但要達到 SDGs,並不一定只能動用大筆金錢資本, NGOs 還有其他資本可運用。沒有錢雖然萬萬不能,但錢也不是萬能,只有將 SDGs 實踐到社會各個層面,才能讓這些目標真正永續存在每個人生活中

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組織可運用的 6 項資本:

(1) 財務及製造資本:傳統上最常見的資本形式,包含 NGOs 的財務能力、各種不動產、動產和可以提供的服務/產品。

(2) 人力資本:除了一般人資常說的知識與技術,這裡更廣泛地定義個人所擁有的優勢、特質、想像力和對群體社會經濟環境的貢獻。

(3) 知識資本:知識、經驗、想法、突出的專長/專業和各種領域的資訊,都可以納入知識資本的範圍。

(4) 社會資本:一般的人際關係、社會網絡,以及組織長期培養、可信賴的員工、合作夥伴、計畫參與者和受益者

(5) 自然資本:這是指各種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包含動植物、空氣、水源、土地、元素循環(如氮循環),及各種常被忽略的自然活動(如授粉)。了解這些自然資源,可以幫助組織有效分析計畫的各種執行成本和可能的風險,協助制訂有效且對周遭影響最小的方案

(6) 結構資本:這是指那些維持組織正常運作的基礎建設,包含但不限於組織架構、組織內部連結、管理團隊、治理方式、溝通管道等。

4.《全球數位協作指南路徑圖》,數位時代行動準則與合作指引

精選原文:Report of Secretary General Roadmap for Digital Cooperation

儘管數位時代與科技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和正面發展,卻也無法否認數位網路潛藏的各種危機(比如兒少網路性剝削),這些逼近人權界線或直接侵犯人權的行為,不只因為網路的特性而取締困難,就連管制網路行為這個議題都隱藏各種可能侵犯人權的疑慮。如何在管制數位行為的同時保有自由,並在資料管控人權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是各國皆頭痛的問題。

有鑑於此,聯合國最近發布《全球數位協作指南路徑圖》(Report of Secretary General Roadmap for Digital Cooperation),期望這個框架能夠為解決國際間的「數位治理落差」(Digital Governance Gap)提供指引,並為如何跨國合作、有效利用數位部門解決氣候危機和更廣泛的永續目標,奠定更深厚的基礎。

報告列出 8 個有助達成全球數位協作的行動方向,並進一步指出各方向需要採取的關鍵行動,以下簡單摘譯這些方向與關鍵行動:

(1) 建立全球網絡:在 2030 年達成全球人口都能取得可負擔且安全的網路。
(2) 數位公共財:提倡數位公共財的概念,降低區域數位落差,強化全球(數位)平等。
(3) 數位包容:確保所有族群、文化、議題都能被數位世界接納和呈現,減低數位不平等。
(4) 數位能力建立:強化國家與個人的數位能力。
(5) 數位人權:確保對於人權的各項保障能同樣延伸、適用於數位領域,且確實被執行。
(6) 人工智慧:支持國際 AI 技術合作。
(7) 數位信任與安全:加強數位技術的安全性,提昇公眾對數位技術的信任感。
(8) 全球數位合作:發展更有效率的全球數位合作模式。

延伸閱讀:《數位時代永續發展蒙特婁宣言》(The Montreal Statement on Sustainability in the Digital Age)
(英文注意!這份宣言由 企業、政府、公民團體與學術界共同聯名在 2020 年 6 月發表,呼籲社會應認知到,因應氣候危機、建立全球永續發展、實現平等的數位未來等議題原本就是彼此互相關聯在一起,希望藉此讓大眾注意到與「數位」相關的議題也需要被認真討論和從長計議,也印證除了現有的 17 項 SDGs,或也有必要增加第 18 項目標,納入數位議題)

Photo by NASA on Unsplash

5. 2021 公益趨勢:擋不住的數位化、強化跨界合作、更靈活的機動性

精選原文:5 Fundraising Trends for 2021 and Beyond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很多活動都改為線上進行,也激發很多 NGOs 的生存本能,加速推動原本龜速的數位化轉型。2021 年也預期這樣的數位化、線上化會持續,可能也因為大家操作手法逐漸成熟,亦變成募款的主要趨勢。另外,營利與非營利界的跨界合作明年也越趨重要。

年關將近,一起來提前預習 2021 年的募款趨勢吧:

(1) 線上活動將成趨勢。除了防疫需求,根據今年的資料,線上活動募得的款項並沒有比較少,有的組織募款金額甚至增加,科技的進展也讓線上活動門檻降低,可以減少許多現場活動的成本與時間。

(2) 「定期定額」捐款人對組織財務的重要性增加。經歷動蕩的 2020 年,許多組織越來越重視定期定額的捐款支持者,除了帶來穩定的收入,長期往來的支持者更能協助組織倡議和服務推廣。

(3) 非營利與營利的跨界合作增強。雖然跨界合作行之有年,但隨著大眾越來越要求社會公義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加上 COVID 疫情的緊急催化,可以預見未來這樣的跨界合作會越來越多。NGOs 除了要把握機會,也要堅守自家組織的核心精神,才不會在合作中失去方向。

(4) 增加與支持者的線上互動機會。除了各大社群平臺,Podcast 和網路直播也是 NGOs 可以考慮發展的方向。

(5) 保持機動性。這不只是在募款策略和方式,募款活動結束後的捐款者互動也需保持彈性和活力,才能持續吸引捐款者回頭檢視並支持組織的各項計畫。

延伸閱讀 1:【南迴不難回】企業與公益創新雙贏,為全臺原鄉提供全新想像

延伸閱讀 2:全球精選/17 億美金捐款啟示錄、與企業合作該知道的 8 件事、疫情惡化亞太地區女性處境、蒐集有效數據讓政策更接地氣、2020 慈善數位力報告

6. 「開源 6 招」加上「固本 7 撇步」,讓組織財務不斷炊!

精選原文:6 Tips on How to Use Social Media to Acquire New Donor Prospect7 Ways Nonprofits Can Automate Donor Retention

因為疫情衝擊經濟,公益部門財務策略趨向保守,多以固守現有捐款者為主。但長久來看,若是沒有新血挹注,未來又發生動盪、衝擊原有捐款者,組織收入可能急速萎縮。最好的辦法還是雙管齊下,在鞏固現有捐款者之餘,也要積極吸引新的支持者。

有鑑於此,本次特別精選 2 篇開源固本的閱讀組合,先看開源 6 招,再看固本 7 撇步,讓你的組織財務不斷炊!

開源固本搶先看(僅節錄小標,完整內容請洽原文):

開源要這樣:善用 Google Analytics、鎖定目標進行社群宣傳、花式電子報宣傳增加訂閱率、關心你的捐款者(千萬不要捐完就放生人家)、持續向捐款者更新工作進度或單純問候、不要放棄沒有捐款的支持者(他們也很重要)

固本看這邊:持續與捐款者溝通交流、設定即時捐款通知讓組織掌握捐款者的資訊及情況、提供不同的定期定額選項讓捐款者自由搭配、隨時更新捐款者資訊、簡化捐款的流程、好好經營組織品牌和形象、向捐款者表達你的感謝(千萬不要群寄罐頭訊息!)

Photo by Alain Pham on Unsplash

7. 參與式性別資料搜集,讓受測女性參與研究、推動性別平等

精選原文:Participatory gender data collection gains ground — but not without ‘hard fight’

本文介紹「參與式性別資料搜集」(Participatory gender data collection)的優劣與案例分享。

性別數據收集與資料分析是國際間的重要議題,其中有不少組織/國家選擇「參與式性別資料搜集」方法,將女性與在地女性團體納入資料搜集、討論與分析過程,除了避免一般受測者回答完問題後就徹底和資料脫節,也可以增加女性對自己所參與的研究更了解、更信任,甚至進一步願意與 NGOs 或政府合作推動性平政策,也培養/賦權女性使用研究資料來改善自身情況。

不過,文中也指出,考量到性別資料詢問的對象都有各自的家庭社會生活需要面對,讓受測女性參與整個資料收集過程會占用她們大部分時間、影響日常作息,甚至加劇女性在現實中可能遭遇的困難(比如家庭暴力)。

因此,文中也特別提到,想要採取這樣搜集方式的組織,應該謹慎考量及評估實際情況,設計出對受測者和施測組織最好的參與方案。

延伸閱讀 1: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延伸閱讀 2:「我阿嬤都看得懂的資訊才有用!」無國界譯者突破全球防疫藩籬/「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8. 當董事、理事、監事到底要幹嘛?10 個提醒帶你了解重責大任

精選原文:10 Pillars of Stronger Foundation Practice for Chairs of Charitable Foundations

這份由 The Association of Charitable Foundations 發表的《成為強大 NPO 董(理)監事會的 10 大要點》(10 Pillars of Stronger Foundation Practice for Chairs of Charitable Foundations),是由該組織今年重大倡議活動「Stronger Foundation」的 6 份主題報告整理出來的,特別提供給 NPOs 董(理)監事會成員看的 10 大要點,提供董(理)監事會成員在討論組織未來方向時的思考架構,並以此對組織發揮正向推動力。

要點包含組織管理、發展策略、多元性、組織影響力和透明度等,每個要點下面也有簡單的內容解釋和相關主題報告連結,不管你是正在擔任、即將擔任或希望擔任 NPO/NGO 的董(理)監事會成員,相信這份要點可以讓你對這份職務和責任有更多認識。

簡單摘要要點內容:

(1) 真切了解組織的願景、任務和核心價值,同時要能清楚地向外界傳達這些理念。

(2) 對組織服務和支持的族群抱有責任感

(3) 明白組織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和貢獻,營造組織內自我學習發展的氛圍。

(4) 主動去了解組織行動對相關人事物的影響,並盡力降低可能的傷害。

(5) 組成多元的董(理)監事會成員,能為組織帶來各個不同面向、領域的觀點和經驗。

(6) 不短視近利,也不要求所有計畫都要源遠流長,而是明白並接受組織需要依不同的目標制定不同的計畫時程,不管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計畫,都有各自的優勢和需求。

(7) 對外部大環境發展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能看見與組織直接和間接相關的關係者、發展的盲點、不同的敘事角度等。

(8) 了解組織透明度和擴大組織內外參與的重要,並願意支持組織在這方面的發展。

(9) 董(理)監事會成員要明白,所有與組織資金來源相關的投資(不論是信託、基金、募款或公費補助),不論結果好壞,只要是會中的決議,每個成員都對組織支持者和資金提供者有共同責任。

(10) 若要申請外部基金會的資金或獎金,謹慎確認該基金會的理念、價值、目標是否與自家組織契合,確保董(理)監事會或組織成員中有人明白該基金會的運作和期待目標,並以此制訂申請作業和後續計畫安排。

9. 這個社會創新這麼棒,為什麼就是無法普及?

精選原文:Nowhere to Grow

在企業界,靈活又創新的小公司製造出新產品或推出新服務,之後將公司與產品賣給大企業,讓大企業結合自身資源與能力快速規模化或大量生產,是極為常見的事。

而在公益部門,國外較常見的做法是由社會創新孵化中心,不斷孵化出各種社會創新想法與解決方案,贊助者再予以投資,並期望由大型社會組織,如跨國大型非政府組織(BINGOs)利用其策畫能力與實踐力,將解決方案規模化,藉此大幅、有效、長遠的解決社會問題。

不過,這種創新解方的規模化過程卻遲遲無法有效發生。本文兩位作者為「穆拉戈基金會」(Mulago Foundation)投資計畫負責人,從資助者與社創孵化者的角度出發(所以未必全然公允,但可作為重要參考),調查與其基金會合作的 50 多間非政府組織(NGOs),試圖理解創新的想法為何到最後總是胎死腹中,無法真正落實在社會中。

文中歸納出幾點 BINGOS 為什麼不這麼做的原因,這些原因不論組織大小應該都不陌生:

(1) 指定用途捐款與贊助(限制組織計畫內容與目標)
(2) 身為大型國際組織的包袱、無法規模化「別人的」想法(但不一定是指負面的事)
(3) 第一線人員跟高層之間的認知落差
(4) 原先發展計畫的組織無法清楚解釋並提供完整流程讓他人規模化

本文用詞簡單幽默,間或參雜作者本人內心的 OS,讀來有時會心一笑。重點是,中文版翻譯已刊!不想練英文(誰想?)的可以這裡走:社會創新孵化出的問題解決方案,為什麼總是胎死腹中、無法落實?

10. 「居者有其房」不只是個人財產問題,還是人權與未來發展關鍵

精選原文:Opinion: Housing must be at the heart of the COVID-19 response and recovery

本文雖然是以 COVID-19 疫情下的居住危機為討論重點,其實背後點出的是在許多地方普遍發生的「居住正義」問題,可以算是國際版的居住正義討論。

文章開頭就說了,「居者有其房」是「人權」,不只因為房子可以遮風擋雨、有水有電有衛浴,對無家者、只能棲息在臨時住所的人(例如貧民窟)或四處遷移只能祈禱遇到好房東的無殼蝸牛們來說,「有房」代表的還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舒適的生活環境、接觸公共服務的管道與未來的發展性,與個人生活各方面都息息相關,絕對不僅僅是個人財產問題。

文中也簡單介紹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的新倡議(Housing for All Campaign),也是「居者有其房」中提到需要採取行動的 3 個面向:

(1) 清楚認知到「合適的居住空間」是每個人的權利
(2) 推動老屋翻新與設施改善相關工程計畫,修繕那些不合適居住的空間。
(3) 為了確保穩定、可負擔的長期居住空間,需要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與確實執行。

延伸閱讀:限期居住的房子如何成為家?積極發展社區服務,讓社會住宅成為弱勢者的堅強後盾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