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勳隨筆/從呂若瑟神父募款事件,看臺灣疫情中的公益動態

編按: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自 2018 年起全心投入公益領域,將自身財會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許多社會團體重要的諮詢與交流對象。Right Plus 將其日常隨筆收錄於他的專欄中,以避免平日專業的觀察點滴受制於難以保存資訊的社交媒介而流失。


在臺義大利神父呂若瑟於疫情期間為義大利募款,6 天捐款湧入逾億,而今年一月的土耳其地震,臺灣成為捐款主要國之一,這 2 件事有什麼相似之處?我覺得是極端強烈的事件衝擊、臺灣人「加倍奉還」的善意被激發,而且沒有對中介者的疑慮。

第一個,是很明確的災難。義大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慘重,即使醫療水準很高,卻仍受到重創,甚至連醫學生都已經被徵召照顧病人,醫療系統已在崩潰邊緣;土耳其則是 6.8 級強震,死傷超過千人。

第二個,是情感連結,尤其「報恩」的情緒動員力量超強。呂神父來臺逾 50 年,創辦宜蘭羅東聖母醫院,活人無數;土耳其則是 921 地震時第一個抵臺的救難團隊,他們當時說,「相信我們發生事情時,臺灣同樣也會來幫助我們。」

神父呂若瑟。圖/羅東聖母醫院-把愛傳下去

第三個,是關於中介者能不能好好用善款,不想要被騙。呂神父已經用行動證明他對臺灣的愛,所以臺灣人願意愛屋及烏地照顧他的母國,而他背後除了醫院團隊,還有天主教機構可以協助;土耳其搜救隊本就從事救難工作,而且臺灣人可以線上直接捐款,沒有中介的問題。

疫情中的公益組織,應積極與捐款人對話

這裡頭的心態很微妙不是嗎?我以前受到你照顧,如今該是我報恩的時候了。而這個行動,必須得是加倍的,才足以顯示我的感激之情。更深層的意義是,換我來看顧你了,而且我現在過得很好(才能加倍奉還啊),不用擔心。當然也還有,臺灣人一直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的敏感情緒。

公益組織要複製這些元素並不容易,特別是此次疫情目前還算受到控制。這造成幾個問題,是否真的有公益組織需要緊急協助?需要怎麼樣的協助?誰可以給予協助?

建議公益組織立刻主動跟捐款人溝通,不要在這整個事件裡隱身。用故事來調動捐款人情緒當然是一種做法,但我更建議大家嘗試比較理性的方式。

也就是向捐款人說明目前疫情對組織的衝擊及預計產生的影響,已經做的或預計要採取的因應,因此而造成的資源需求有多少。臺灣人的善意是存在的,只是需要召喚,而且因為受傷過,現在愈來愈不容易召喚。

雖然不是所有公益組織都在直接服務受疫情影響的弱勢者,但呈現組織在疫病時期的動態和思考,仍有助於增加捐款人對組織的「決策邏輯」信心。而且,捐款人會覺得自己透過公益組織,參與了這個事件並有所貢獻。除了可以感受到自己在大事件裡的社會位置,還能產生與公益組織協力的一體感。


延伸閱讀:
1. 余孟勳專欄/疫情中的價值存亡:公益組織自營收入雪崩、個人捐款預期流失逾一成、服務風險提升
2. 余孟勳專欄/疫情中你我能做的幾件事,助公益部門度過嚴峻考驗
3. 余孟勳隨筆/汲取獨特臺灣經驗全民防疫,不叫運氣
4. 捐款人變少,但留下來的人捐更多了!/公益觀察 2019:正在消失的善意
5. 黃瑽寧談防疫重點:保護易重症族群、傾全力研發疫苗藥物、減緩病例新增速度、拒絕恐慌與歧視
6. Right Plus 專題:災變 20 年,921 教會我們的事


原文理事長手記 #58,Right Plus 獲授權收錄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余孟勳
余孟勳

貓空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財務人,會計師事務所查帳連 3 年考績第 1,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荷蘭鹿特丹唸 MBA 背包了 13 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

回臺後當個不用加班的財務長,跟太太約會 3 次就結婚,有 2 個孩子可愛調皮。2011 年被雷打到覺得回饋社會責無旁貸,開始斜槓人生,致力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建設,創辦臺灣公益責信協會。

2018 年全職投入,生命進入新的階段。擅長思考傾聽說話寫字及引導,喜歡動手解決問題介入現實。

文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