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最後更新時間:2022/12/8
反覆進出醫院或機構、長期脫離生活常軌、被隔絕於社會之外⋯⋯精神病人重返生活的道路有多漫長?
苦等 15 年,牽動全臺無數精障家庭與病人命運的《精神衛生法》,終於在 2022 年大幅修法通過。相關單位陸續投入子法修訂與各項配套措施,預計在 2024 年底(12/14)正式上路(強制住院等部分條文恐延後至 2025 年第二季施行)。
臺灣精神衛生資源長年重醫療、輕社區,讓精神病人出院後常求助無門,「住院」、「住機構」往往成為家屬的無奈、病人無助的未來。
未來的新制,更強調「以病人需求為核心」,強調精神病人走出醫院後,要有多元、可選擇的連續性服務,讓病人不必被關在機構裡,而是能生活在家中(社區)並獲得有效的支持。
2022 年,多多益善推出【精衛修法】系列追蹤報導,記錄《精神衛生法》修法的攻防過程,釐清民間訴求的重點;
同年的【帶病生活】專題系列,更盤點了全臺主流的精神障礙服務,深入呈現各地持續發展、卻仍極其稀少的精神病人社區支持,包括入家照護、康復之家、支持性居住、精神障礙會所等。
面對新法,無論是醫療界、司法界或社福界仍有諸多不安與疑問,有待持續追蹤。2019 年起,衛福部也緊鑼密鼓地陸續成立全臺共 71 處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成效有待觀察。
多多益善期盼讓病人和照顧者相信,「有效的幫助」確實存在,期望探究「社區安身」如何可能,也讓獨自奮戰的社區工作者能透過報導、研究與追蹤,交流多元的解方,並以此消解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恐懼與汙名。
A-Way 的公司員工、甚至部分高層,都是精神疾病患者/經驗者。對他們而言,擁有一份工作的意義,遠大於工作本身。
臺灣現況下,病人生病後幾乎全由家屬承擔照顧。慢性精神疾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長達 17.13 年。
痛心的強調,請在醫療之外,在社區裡給精神障礙者及照顧者足夠的支持,而不是任由社會悲劇一再發生。
此次的修法應積極發展早期介入、主動、以整個家庭為對象的服務和社區危機處理機制。
現行法律以治療為導向,只聚焦在處理「病情」,卻不討論人如何在社區裡好好生活。
家屬總被社會賦予照護責任,政府卻沒有提供家屬足夠的支持和學習資源,讓他們有能力陪伴和理解當事人。
降落傘團隊會和精神病人、病人親友共同組成互相信任的小團體。病人、家人、醫師、同儕、治療師等,裡面所有人的都是平等的。
許多人往往一邊倡議著「我們必須理解」,實際上卻做不到理解。如果連在倡議修法的人都這樣,我又該如何期待一般人理解我們?
醫院和社區若沒有同心協助病人銜接生活,容易讓精神疾病患者在不穩定的生活中復發,讓所有人在住院過程中的努力功虧一簣。
行政院版精衛法修正草案條文共計 91 條,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經過3次審查,已於5月初審完畢。本文整理出審查過程中,最難取得共識的6大爭議。
期望多多益善的【帶病生活】系列和紐約降落傘計畫、多倫多精障快遞公司、加拿大 ACT 計畫等國內外整理報導,能讓你我更理解精神疾病相融於社會的各種樣態。
光是跟醫生談談「最近做了什麼」、「感覺怎樣」是不夠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這個人取得在社區裡自立生活所需的「一切」。
「沒有不好的陪伴,也沒有最好的陪伴。我們不能時刻陪著他人,但可以不斷往那邊走、修正陪伴的方式。如果有這樣的信心,就是好的陪伴。」
立法院於上週(11/29)三讀通過精神衛生法 15 年來最大修正,其中 10 大重點引起各方關注,並計有 27 條附帶決議。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6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4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