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規模化前先確認計畫有效、改善年長者數位落差刻不容緩、自媒體發達,NGOS 還需要傳統媒體的助力嗎?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規模化停看聽:規模化前先確定計畫的效果,避免快速擴張後急遽崩潰

精選原文:Efficacy Before Scale

在一項計畫獲得成功之後,許多組織都會開始思考要如何擴大計畫的規模,也就是常聽人說的「規模化」。討論 NGOs 如何有效規模化的文章很多,但這次挑選的這篇文章,比起規模化的技巧,本文將重點放在規模化之前,組織務必要確認計畫真的「有效」。

不同於之前規模化的文章,本文很強調計畫的「有效性」,包含:(1)計畫是否長期有效、(2)證明計畫有效的「證明點」(Proof Point)是什麼、(3)是否有搜集足夠的原始資料進行分析,以及(4)這一切過程是否完整記錄並編輯整理,提供未來使用等。

作者們表示,與其急迫的在計畫獲得初期成功的階段就大規模擴張,組織跟贊助者(特別是贊助者)應該要先緩下腳步,花點時間耐心仔細觀察,並研究計畫的長期發展性,完整記錄過程的優點與待改善的地方。等到初始的計畫證明可以能帶來長期效果(達到證明點)之後,再進一步思考規模化的步驟。

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其實有些組織在計畫獲得初期成功之後,就急著想要規模化,忘了尚未經過時間檢驗的短期成功很可能會在擴大規模之後一口氣崩潰失敗。所以本文像是個提醒,提醒所有懷抱熱情的 NGO、熱心民眾與慈善贊助者,要有「耐心」,只有經過仔細嚴謹的檢視與規畫,為計畫建立完整的資料紀錄與流程說明,才是確保計畫規化化成功的不二法門。

文中提出的「有效性優先的規模化架構」圖示,中文為作者後製。圖/Efficacy Before Scale

2. 全球線上捐款趨勢:9 成以上組織接受線上捐款、捐款方式以信用卡為大宗、自動化電子郵件協助管理捐款資料

精選原文:[DATA] 11 Must-Know Stats About Online Fundraising

2021 開放資料計畫」(2021 Open Data Project)整理又來囉!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發起的 「2021 開放資料計畫」(2021 Open Data Project,以下稱 2021ODP),旨在即時分享 NGOs 的調查結果,讓 NGOs 不用等待漫長的資料分析時間,馬上就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 NGOs 參與回報的調查結果。

這項計畫調查問題的設計很詳盡細緻,只有負責相關工作的人,能看到自己工作領域的問題,可以保證問卷的問題都是由實際執行該項工作的人回答,讓資料更切實反映相關領域的真實情況,也讓資料實用性大增。

2021ODP 仍在進行中,還沒有參加的組織千萬別錯過(參加傳送門),已經參加過的人也別忘了上去看有沒有新的資料更新喔。

這次的資料整理跟全球線上募款情況有關,如今,各種活動轉移至線上,網路募款所占比重也不斷增加,這次的整理相信可以對不少組織帶來幫助,以下簡單介紹其中 5 項(總共有 11 項):

(1) 94% 的組織可以直接在組織的網站進行線上捐款的活動,另有 6% 的組織需要連結到第三方平臺進行線上捐款。

(2) NGOs 提供的線上捐款選項以信用卡為最大宗(91%),其次是 PayPal(53%,國際常見的第三方信用卡支付平臺)、金融卡扣款或轉帳(44%),現在購物流行的行動支付選項則相對少很多,Google Pay 僅有 7%,Apple Pay 則是 6%。

(3) 77% 的組織有提供定期定額的捐款選項。

(4) 67% 的組織使用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協助管理組織的捐款者資料,這其中有 54% 使用一站到位,包含線上捐款功能的全方位 CRM 系統,另外 46% 則分別使用不同系統支援線上捐款與 CRM 服務。

(5) 有 78% 的組織會使用自動化電子郵件系統寄送線上捐款的通知,比如使用自動寄送捐款收據(77%)、寄送稅務扣繳憑單(32%)、寄送歡迎感謝信給初次捐款者(32%)以及寄送信用卡到期通知(23%)等。

先前的整理資料看這邊:11 項不可忽略的 NGO 網站實況全球 NGOs 電子郵件行銷的現況

問卷結果顯示,信用卡是線上捐款最大宗的付款選項,其次是 PayPal,日常購物常用的各種行動支付所佔比例相對少很多。圖/2021 開放資料計畫調查結果

3. 年長者的數位能力落差不會自己消失,需要各界積極的介入與協助

精選原文:Opinion: Overcoming barriers to digital inclusion for older persons

科技日新月異,除了帶來各種創新的技術,也為生活中的各項服務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選項。對於年輕時就開始接觸(比如 6、7 年級生)或在科技時代長大的時代(千禧世代以降),各種新出的數位服務或技術都可以馬上上手,但對年長者來說,這些為生活帶來便利的科技反而可能成為障礙。本文即是在討論年長者的科技使用障礙。

在臺灣開始擴大施打疫苗、預約平臺上線後,就有不少討論提到,疫苗預約系統對年長者來說並不好使用,更別說在訊號不好的偏鄉,年長者可能連想要找人幫忙都找不到,各地後來才提出「造冊免預約」的方案,期望減輕長者的負擔。

這突顯了,在各種服務轉移且越來越仰賴科技的現代,年長者的科技能力與接受力往往被忽略,使得科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被排除在公共服務,甚至正確的資訊之外。

文章除了討論年長者的數位包容問題,也附上一段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影片,並整理出 4 個討論會的重點,有興趣的人不妨點開來看。討論會的重點簡介如下:

(1) 數位落差(包含可負擔的網路連線、上網設備、數位能力等)的問題不會自行消失,甚至可能會隨著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擴大。

(2) 數位能力應該要納入更廣義的終身學習計畫中,既然數位科技已經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不論哪個世代,都需要與時俱進相關的能力。

(3) 數位親和力(Digital accessibility)(指無障礙的數位環境,讓不同的族群、年齡層和身心障礙人士都可以無礙地使用數位科技)不只是包容性的展現,也是一種人權

(4) 將數位提供商、公家機構、私人單位都納入數位包容的計畫之中,妥善記錄過程、逐步建立相關的資料,並評估計畫的成果。

延伸閱讀:
1. 「我阿嬤都看得懂的資訊才有用!」無國界譯者突破全球防疫藩籬/「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抗疫群象-高齡照顧篇】畢嘉士基金會/生活宛如瞬間停格,遠距陪伴難敵長期孤立
3. 科技有「礙」 65 歲以上高齡者近 6 成「數位失能」

4. 精選英國公益 Podcasts 頻道,練英文的同時也能知道國際公益大小事!

精選原文:The best podcasts in the charity sector

你有在聽 podcasts 嗎?隨著 padcasts 人氣持續不墜,越來越多領域也加入 podcasts 行列,公益界也不例外。本文精選 7 個英國公益部門推出的優質 podcasts 頻道,雖然 podcast 的製作團隊都在英國,但討論的內容包山包海,有社會議題討論、公益界現況、科技應用、國際話題、NGO CEO 專訪等,除了可以知道公益國際大小事之外,也可以順便練英聽喔!

下面簡單介紹這 7 個頻道:

(1) Charity Chat:由 7 位強力製作團隊組成的 Charity Chat 涵蓋英國公益領域的許多資深人員,分享他們在公益界的經驗和各種英國公益界眉眉角角。 

(2) Do More Good:節目內容是由 2 位主持人在酒吧訪談不同來賓(非常有英國特色),但你以為這是很輕鬆的閒聊嗎?並不是喔,podcasts 中討論的都是很~~認真嚴肅的公益議題或社會議題,邀請的來賓也很多元,不限於公益界人士,社會名流、潮流領袖等都在嘉賓的行列之中。

(3) Charity TimesCharity Times 是英國公益界的新媒體,主要關注的領域在公益治理、領導策略、財政規畫等與領導階層相關的議題,由他們製作的 podcasts 也契合這樣的主題,由編輯專題訪談公益界的資深管理階層,暢談英國公益治理與領導的方方面面。

(4) Third SectorThird Sector 是英國公益領域的專業雜誌,他們製作的 podcasts 比較偏向於每週重點新聞整理,由雜誌的記者暢談當週或近期的重要新聞,還有那些報導背後的小故事,是非常即時跟上最新訊息與發展的 podcasts。

(5) Tech for Good Live:一如其名,Tech for Good Live 致力於推廣「科技為善」的行動,該組織製作的 podcasts 主題聚焦在各種科技應用、小技巧、使用的倫理與注意事項等,對公益領域科技應用有興趣的人千萬別錯過喔。

(6) Charity CEO Podcast:看名字就知道跟 CEO 有關。由英國資深公益人迪維亞·奧康納(Dhivya O’Connor)主持的 Charity CEO Podcast 訪問英國各領域 NGOs 的資深領導階層,暢談組織計畫、管理規劃、個別領域的現況等議題,帶你一窺英國各領域 NGOs 的發展。

(7) Charity Digital:本專欄的熟面孔 Charity Digital 也有自己的 podcasts,內容與網站的文章搭配,非常多元,涵蓋世界各地主要的公益與社會議題,以及時事討論。

最後的最後,當然要來介紹一下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的 podcasts「善盡天良」啦!善盡天良目前規畫 3 個系列節目,分別是「眾聲相」、「後臺人生」與「小時常讀書」,跟大家一起暢談臺灣公益界的大小事、那些採訪放不進去的甘苦談以及非營利媒體存在的必要與價值,歡迎大家一起收聽支持喔!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的 podcasts「善盡天良」歡迎大家訂閱收聽!

5. 善待志工、讓志工擁有參與感和連結感10 個小建議

精選原文:How to keep volunteers happy

志工是 NGOs 日常工作與服務不可或缺的夥伴,志工的熱情與專業的能力都讓 NGOs 的計畫效果事半功倍,但要如何妥善發揮志工的能力、配合志工的時間管理形成,同時要讓志工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本文整理出 10 個讓志工有參與感、連結感,組織也可以更好運用志工能力和建立關係的小建議,建議內容都很簡短有力而且不難執行,話不多說,馬上來看看這些建議是什麼:

(1) 提供不同的參與方式,讓志工可以「彈性」選擇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不管是實體參與、線上遠端或者是混合式的多點服務活動,不同的形式可以讓志工與組織彈性進行搭配。

(2) 提供完整詳盡的志工培訓,這可以包含由資深志工帶領入門、志工小手冊、工作內容說明等,協助新進志工了解組織與計畫工作的內容,避免新進志工自己邊做邊學、亂摸索的情況。

(3) 了解志工參與的「動機」,為什麼選擇自家組織,成為志工是想回饋社會、關心議題還是有其他考量,了解這些動機可以幫助組織在安排工作時更能契合志工的需求,讓志工更有參與感和滿足感,也可以增加志工持續參與的機會。

(4) 讓志工知道他們的協助和工作真的具有影響力

(5) 隨時更新消息,與志工保持聯繫,可以是近況更新、工作進度報告或只是一封溫暖的問候信,這樣可以讓志工與組織保持連結感,有助於增進雙方的關係。

(6) 志工的工作要清楚好懂,且盡量具體:時間、地點、工作內容、方式和目標等要清楚描述。

(7) 多元組成的志工團隊。一般來說,志工的年齡層都偏高,且經濟條件也不錯,但對於你服務的族群來說,若是協助的志工與服務族群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缺少共同的背景或話題,兩者之間可能不容易有正向流暢的交流。因此,盡可能讓你的志工團隊組成多元,除了可以與服務的族群之間有交集,也能夠為組織帶來不同的視角。

(8) 提供高品質的訓練課程。有些志工服務的內容和領域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和定期培訓才能事半功倍(比如環境導覽志工、弱勢家庭關懷服務等),這都不是一本志工手冊或是老手領入門可以提供的,組織需要檢視志工的工作內容有哪些需要額外的訓練與知識,並安排相應的課程協助志工瞭解和掌握工作的技巧。

(9) 認可志工的辛勤付出,一張感謝函或一份小心意,就能讓志工感到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見且認同的。不管再忙,別忘了對這些協助組織的夥伴表達你的心意。

(10) 記得,志工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規畫、考量、需求和難處。在將志工視為一個「團體」進行安排的同時,別忘了這個團體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這些「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和想法。

延伸閱讀:How to combat compassion fatigue(7 個教組織如何為志工打氣、避免志工陷入同情疲勞的方法,內容傳授的方法適用於有同情疲勞的所有人,不限於志工喔!)

6. 別再說「嘿!我有個(不錯的)idea」了!想要提出不一樣的想法,你可以這樣做

精選原文:The Worst Way to Share an Idea is to Say, “I Have an Idea.”

當你在職場上發現問題並且有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時,比起「嘿!我有個(不錯的)idea。」這種可能會引發主管(跟同事)焦慮(或羨慕嫉妒恨,或無數個白眼)的說法,有其他更適合的說法和做法,特別是當你是真心想要解決問題或是提出解決方案的討論的時候。

本文乍看比較偏向職場生存術或者是說話的藝術,但對公益領域來說,許多的問題與議題都需要腦力激盪想出最佳的解方,只是要如何讓自己想出的方法、引起更廣泛有效且深入的討論(而不是引來白眼或主管的莫名警覺),並能在最終付諸實行,真的需要一點小技巧。祝大家都可以職場溝通順暢、激盪出滿滿的創意!

以下簡單介紹文中整理出的 3 種不同的方式,幫助你在不同情境下提出自己的想法:

(1) 用「實驗」的形式提出你的想法。比起丟出一個概念,把概念的執行方式具體化的「實驗/試行方案」比較容易獲得重視與討論,而因為具有執行的可能,後續的規畫與具體實行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2) 以附議投稿的形式提出,這個形式非常適合用在討論會或會議中,能在不打斷前述討論、甚至延續討論的方式下提出你的看法。簡單來說,就是當有同事發現計畫執行的問題與隱憂的時候,你可以藉由附議(或同意)同事的說法,進一步提出你的想法或舉例說明,範例的句型是「對啊,這就讓我想到⋯⋯。」

(3) 建立共感或尋找同盟。你一定有碰過提出的想法被部分人否決或懷疑,這時你可以試著採用 2 種方法:

① 提出具體的數據、研究甚至是相關的趣聞軼事,並借用第三者的說法比如「有人跟我說⋯⋯,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即便提出的想法來自於你,但藉著將焦點從你個人轉移到第三方身上,可以增加想法被接受和討論的可能性

② 如果與會討論的人就是對你說的不感興趣並出現負面情緒和反應,你可以改用提出問題的方式,不斷拋出「那如果⋯⋯」的問題,將討論引導回你期望的方向。

7. 6 個年末問候小技巧,讓你不用抱著頭苦想信要怎麼寫

精選原文:6 Ways to Prepare Your Communications for Successful End-of-Year Fundraising

年末又到了,你是不是也在煩惱今年的問候信要怎麼寫呢?本文整理了 6 個年末問候信寫作內容小技巧,給你一點寫作的方向,幫助你寫出一封可以表達過去一年組織成果、讓支持者揪~~感心的問候信:

(1) 信件可以從回頭檢視、總結過去一年的成果的開始

(2) 在寫之前,重新檢視你的募款目標、策略以及訊息是否跟組織整體的品牌形象相符,在整理好上述資訊之後,以此為底撰寫你的信件,讓信件的內容契合組織分向。記住,比起使用全新不熟悉的用語,重新編輯使用舊的說法其實有助於增強支持者的印象。

(3) 對你的目標族群/支持者型態進行分析,看看他們支持的動機和期望有沒有改變、改變的原因又是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目標族群的參與度(或捐款意願),然後將這些編寫進你的問候信中。

(4) 不要塞一堆目標數字,重點放在組織的計畫和支持者的支持,可以具體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好處。比起「你的捐款,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社區食物和捐款增加 25% 的目標」,不如說「我們相信社區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富足的生活,你的捐款可以協助社區的成員獲得生活所需的物資。」組織的願景才是支持者捐款和行動支持的動力,而不是年度目標數字。

(5) 記住「平等」和「包容」。不管是要分享計畫故事或者是描述計畫的影響力,要記住,不要過於負面描寫社區的情況,也不要將組織的行動塑造成唯一的解方,重點應該要放在組織行動中的方法與社群的強韌上。另外,每個故事都屬於故事中的人物,在分享之前務必取得當事人的同意

(6) 最後,別忘了對信件的用詞進行 A/B 測試(A/B Testing,一種隨機測試,用 2 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測試和成果比較),找出最能打動人心、也最契合組織形象的一封信。

8. NGOs 有社群帳號和網站了,還需要媒體幫忙宣傳嗎?

精選原文:Is charity journalism fading?

本文討論一份針對記者的問卷調查的結果,詢問記者對(傳統)媒體與慈善界的關係的看法。

這份問卷詢問 152 位記者關於媒體界未來的發展願景。根據調查顯示2021 年有較多記者(21%)覺得,傳統媒體之於慈善界的重要性在未來 5 年會逐步下降,比 2017 年的 17% 稍多。主要原因在於,過往媒體主要的宣傳與公關功能,NGOs 現在都可以自行透過網站和社群執行,而傳統媒體也不再是大眾接受訊息的主要來源,許多人會自行從網站或社群上搜尋資訊,媒體作為主要資訊傳播媒介的角色與功能大幅減弱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受訪的記者覺得媒體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公眾性普及性

不同於 NGOs 網站和社群帳號的受眾限制(大多是組織支持者,或關心特定議題的人),傳統媒體的受眾比較廣,接觸到不同群族的機會,也會比個別網站或社群多。NGOs 若是想要擴張影響力、接觸更多的潛在支持者,傳統媒體還是具有一定的宣傳優勢。

「說故事」的專業能力上,許多記者仍對此十分有自信,認為記者報導和敘事的專業能力可以協助 NGOs 說出好故事,讓更多人理解組織的理念和計畫內容。

除了媒體功能與性質,在打擊假消息氾濫上,媒體與 NGOs 其實也有潛力發展為不同以往形式的合作夥伴。比如假消息出現時,NGOs 可以就自己領域的真實情況提供資料給媒體,請媒體協助澄清事實的真偽,避免假消息進一步打擊服務群體,或製造不必要的社會衝突。

此外,這樣的方式也能為組織建立一個能提供真實消息的形象,成為受眾可靠的訊息來源。這也體現出,與媒體建立合作互助的夥伴關係,有助於未來相關資訊的求證和不實訊息的澄清。

延伸認識非營利媒體的價值:
1. 【小時常讀書】善盡天良 Podcast 系列 3:認識非營利媒體 & 多多到底在幹嘛
2. 關於黃氏兄弟與爆料之亂:公眾的力量,遠不只讓文章下架
3. 別再從仇恨中獲利!英國 37 個公益團體聯合抵制臉書廣告,呼籲建立支持性社群
4. 2020 被媒體遺忘的 10 大人道危機,你知道幾個?CARE:支持獨立媒體、捍衛新聞自由、培力公民記者、走出同溫層、打擊假訊息

​​9. WHO 伊波拉行動爆性侵醜聞,女權團體籲增加女性領導人、建立懲罰機制

精選原文:Women’s rights advocates call for changes after WHO sex abuse in DRC

WHO 在 9 月底發表的報告中,證實了在 2018-2020 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疫情應對行動中,有高達 83 名行動工作人員對當地女性進行性侵,甚至性剝削(83 名人員包含 21 位與 WHO 直接相關的人員,其餘則是計畫相關組織的人員)。

類似的情況在國際援助行動中層出不窮,難以禁絕。儘管事件曝光後,相關組織都會出面發言,承諾改善並提出受害者支援方案,但許多國際組織的行動也僅止於此,許多組織(包含 WHO)目前都沒有有效機制,可以真的支持受害者的後續治療與康復過程。

事件之後,女權組織與人權團體以此為機會,倡議 2 個具體的改善建議,期望可以用比較強力積極的介入方式,消除這些不當的風氣:

(1) 增加女性計畫領導人的比例。以 WHO 為例,旗下計畫工作的人員中,有超過 73% 是男性,在領導階層中男性的比例也超過 77%。過高的男性比例使得組織較容易生成類似的(性剝削)文化,並視其為理所當然。提高性別的比例除了增加女性參與的空間、納入不同的觀點,也可以讓計畫在決策的過程更合乎倫理。

(2) 制定處罰機制。對於出現從事犯罪行為人員的合作組織,WHO 應該要制訂相對應的機制,比如減少計畫補助、終止合作或其他可行的具體措施,讓組織很有感、有實質的損失,促使他們採取行動。儘管文中也提到以 WHO 及國際援助情況的複雜程度,這可能不是那麼簡單可以達成的,但至少要能夠建立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讓認真執行計畫的團隊可以獲得該有的獎勵,而犯錯的團隊不會被重重舉起,又輕輕的放下。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