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 CSR 臺灣篇(上)】當社會倡議遇上 CSR:4 個「共創」組合告訴你,私部門投身公益的合作祕訣

內容責信揭露:本專題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支持、無垠有限公司合作執行。多多益善參與委由房思宏研究員進行 5 篇國際藝文 CSR 案例比較研究,並連結相關國內案例,經無垠有限公司採訪撰稿 2 篇後完成。

接上篇:【借鏡 CSR 國際比較篇】回看臺灣,串起企業與藝文界的更多可能

採訪撰稿/無垠有限公司林欣怡

有鑑於過去企業與文化內容創意產業的直接、長期合作還不多,且大部分已是業內熟知的範例,文化部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嘗試擴大針對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聯合國提出的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概念,訪查研究更多示範案例,以了解這些企業如何成功與民間團體如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長期合作,且雙方皆能發揮所長,共同創造出既符合企業目標、又符合非營利乃至公益目的,且能達到社會回饋與共同成長的運作方式。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XICDI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計畫,攜手為臺灣綠建築尋找最佳解方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由於本體企業與能源息息相關,所以基金會的長期目標明確而穩定,始終致力於節能及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同時也關注與氣候密切相關的海洋保育議題。

之所以會與 ICDI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合作,其實背後都有長期人脈互動的信任基礎,在正式合作前就已有其他個人合作或間接合作的經驗。除了彼此先確立默契與互信,也確定理念相同、能夠溝通。

ICDI 執行長趙恭岳與台達基金會合作「建築微氣候資料庫」計畫,協助在其中整合氣象局、建築中心等不同合作單位的數據與需求,希望成功建立屬於臺灣綠建築的數據資料庫,包括風向、溫度、溼度等細節,才能讓臺灣在設計綠建築時達到最佳解決方案。

圖/擷取自 Green BIM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網頁
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與台達電合作珊瑚復育。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 facebook

趙恭岳提到,許多 NPO 和公益團隊的理念一定都很優秀,但能否成功把倡議往下推的關鍵,還是在於找到解決方案及彼此間的溝通模式。先找到理念相合、做法能互相信任的夥伴才能長期合作。 

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陳映伶表示,自己過去長期擔任外資企業的公關,笑說自己的優勢是非常了解提案必須打動企業的心,不只說明自己在做什麼,還要能掌握到企業的需求,並用對方願意傾聽的方式述說。她也認為要能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企業的態度很重要,雙方應該是平等互信、各自出力,若企業有「出錢就是老大」的心態,也很難長期進行。

陳映伶也強調,協會和台達基金會是因為目標非常一致,自己本來做的珊瑚復育工作與台達基金會關心的海洋議題扣連緊密,她因此可以清楚向對方解釋珊瑚復育所需要的經費、期程跟成果等細節,讓企業清楚「若投入多少錢與時間,可以達成什麼成果」,雙方要都能清楚且接受,再往下合作,才會順利。 

台灣福興工業XOneForty:合作培力與職涯規畫,為員工圓一個夢 

台灣福興工業做的是門鎖、電子鎖等門控產品,身為隱形冠軍的勞力密集產業,工廠內一直有 200 多位菲律賓移工。福興工業的文化長林宜錚強調,早在臺灣政策開始力推 CSR 之前,福興工業的董事長林瑞章就不斷在思考如何回饋一起打拚的員工、協助員工成長並回饋鄉里,這是企業的 DNA,有非常明確的理念才能長年延續的政策。

也因此,在近年開始與移工組織 One-Forty 合作前,就已盡量給予移工優於一般的福利與薪資條件。林宜錚提到,他們開始想做移工培力,與法規限制有關,「現在移工不管做得再好,有多想留下來,最長 12 年一到就一定要歸國。他們在廠裡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們盡量過得好,但離開之後呢?所以一直在思考,怎麼讓他們離開後仍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

當福興工業在媒體報導看到 One-Forty 的移工培力計畫時, 立刻聯繫他們。由於雙方理念極其相近,一拍即合,開始從實際狀況共同發展進修培力課程與相關活動,希望能協助福興工業的菲律賓移工完成夢想。

台灣福興 X One-Forty 移工培力計畫介紹。影片/取自台灣福興 YouTube 頻道

而 One-Forty 的創辦人陳凱翔最開始也是兼職參與移工相關活動,漸漸發現他們其實都有著在移工生活完成歸鄉後各自想做的事,於是開始針對印尼移工設計相關培力課程,希望讓他們回國後能擁有圓夢的知識與技能。 

雙方一起討論如何設計課程、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激勵移工,同時也教學相長,因為福興的菲律賓移工都是廠工,跟 One-Forty 原本較熟悉的家事移工領域與狀況都不同,所以在語言、需求、設計上都因此需要調整。

有了福興所提供的背景資料,One-Forty 也得以更了解移工的工作樣態與習慣,配合他們的學習需求設計線上課程,並一同開創出移工圓夢計畫,將計畫拍攝成影片,並在駁二策展,以觸及更多本來對移工議題無感的人,希望讓大環境也對移工更友善。

陳凱翔強調,合作過程可以如此順利,關鍵是企業也真的想做事,願意用可落實的方法來維繫長期的經營,並且當雙方透過互相討論開創出新模式時,只要彼此都覺得值得做,企業也會願意加碼支持,不會淪為只為了消耗預算而虛應故事。 

LINE 台灣:與 MyGoPen 一起破假導正,與血液基金會讓溝通更有溫度 

LINE 台灣從 2019 年開始推行數位當責計畫,主要責任除了打擊網路假訊息,更期望能提升全民的媒體素養,希望透過高覆蓋率讓更多族群能對媒體識讀與假訊息有所警覺與認識。

LINE 台灣公共關係部資深總監廖婉寧表示:「其實不同族群容易接收到的假訊息或詐騙類型都不同,所以我們跟不同的外部團隊合作,包括 CoFactsMyGoPen(諧音:麥擱騙)、事實查核中心等,因為他們有不同領域的專長,擅長溝通的族群也不同。大家一起合作可以讓查核假訊息的反應更為全面,不管是民生、科學、法律、醫療等。」

圖/擷取自 LINE 訊息查證官網

MyGoPen 的創辦人 Charles 是竹科工程師,因為接觸太多網路假訊息而自發成立了公民團體,後來慢慢的愈做愈累積相關查證知識與 SOP,最終獲得國際認證,更與 LINE 台灣展開合作,讓推廣效益更大。

本身就有工程師背景的 MyGoPen 團隊原本設計的問答機器人,透過 LINE 官方帳號來推廣的效益相當大,因為臺灣人在生活與工作上的溝通都非常倚賴 LINE。目前雙方合作已準備進入到第 3 年,雙方研發單位亦持續討論,希望讓機器人持續優化,更準確快速的回應所有民眾的查證需求。

此外,LINE 資深經理吳姿瑩也舉了 LINE 台灣和血液基金會的長期合作為例。剛開始是先透過共同建立「愛捐血」LINE 官方帳號,發送捐血需求給特定血型、特定地區且符合資格的捐血人,在分秒必爭下幫助更多需要用血的人,同時以此平衡捐血的淡旺季,培養民眾捐血的好習慣。

在慢慢建立默契後,便開始開創新的推廣模式。本來血液基金會向 LINE 台灣詢問能否提供熊大、兔兔作為捐血後的贈品,但基於本身對社群推廣的敏銳度,LINE 台灣評估既然要運用形象親切、受人喜愛的熊大、兔兔,那不如極大化其形象優勢,直接在捐血車外面做貼膜,讓他們「化暗為明」,主動改變捐血車給人的冰冷形象,結果效果非常好。

LINE FRIENDS 限定主題捐血車。圖/取自 台灣血液基金會

LINE 台灣也補充,在選擇合作的外部團隊時,會先觀察對方如何舉辦活動、內部組織運作、數位化的營運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 SROI 評鑑,確認基金會想做的,和雙方準備要合作的議題是否可讓全民受益,或為下一個 10 年做好準備。

吳姿瑩坦言:「因為我們雖然可以提供經費和資源,但只能幫齒輪上油,沒幫法幫齒輪轉動。齒輪本身要先能運轉順暢,我們的企業資源進去才有加分效果,才會越滾越大,也才有長期合作的可能。」 

聯合利華 X Impact Hub Taipei:再次成為媽媽的靠山,彰顯品牌公益精神 

知名英國外商聯合利華早在 2010 年提出長達 10 年的永續發展計畫時,便面臨許多質疑,許多人認為永續計畫與企業發展獲利會有所衝突。但聯合利華的資深經理尤慈霞強調:「10 年下來,聯合利華證明我們在達成永續目標的同時,企業獲利也在成長。」

對聯合利華來說,旗下各品牌長期都習慣與社會議題做互動,像是多芬推崇的自信美,希望提升女性自信,並透過實際操作公益訴求理念,同時對品牌形象和銷量達到實際助益。也因此,公益和獲利並進的思維一直存在於聯合利華,也很重視這樣的思維對於員工的激勵效果,並以此吸引年輕人才。

聯合利華近年展開與 Impact Hub Taipei(社會影響力製造所)的媽媽培力計畫,同樣是基於品牌形象重塑與提升影響力。集團旗下長年深耕臺灣洗衣市場的品牌 「白蘭」 ,原本一直定位是「媽媽的靠山」,但隨著時代變遷,現代媽媽所需要的「靠山」又是什麼呢?聯合利華於是找上擅長針對特定群體進行孵育培力的團隊 Impact Hub Taipei,訪查現代媽媽的真實渴望與需求,並了解該如何支持她們。

媽媽們正在參與設計思考課。圖/取自 Impact Hub Taipei

由於 Impact Hub Taipei 長期合作的其中一間企業家樂福,也是聯合利華重要的商業夥伴,因此原本就很熟悉 Impact Hub Taipei 並清楚其專長,才主動找上 Impact Hub Taipei 尋求合作。雙方合作之後,Impact Hub Taipei 也開始訪調這些媽媽客群,發現媽媽們想完成的夢想本身可能不難,難的是時間常常被家庭與孩子切碎,真正能夠支持她們的是互相打氣與激勵的機制。

找到痛點後, Impact Hub Taipei 再以本身的孵育專業來設計一系列的培力方案與課程,達到「白蘭陪伴媽媽一起成長」、「當媽媽靠山」的新一代企劃。Impact Hub Taipei 創辦人陳昱築(Rich)認為,聯合利華是用心的外商,對於合作細節都很講究,之所以可以長期合作,一大部分要歸功於他過去自己有在外商任職的經驗,雙方才能在不同的需求與步調中,慢慢溝通、建立愈來愈好的默契。 

透過上述合作良好的案例訪談,會發現企業要與具有公益性質的小型外部團隊建立長期合作,最重要的核心還是在於企業本身有長期且清楚的核心理念,並且對於團隊本身的專業有相當高的信任度,雙方才能得以透過平等且教學相長的合作,開展出嶄新的花朵。

同時,由於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之間畢竟有不同的著眼點與需求,就組織方來說,除了維持自己的理念與專業,如何照顧到企業的核心需求,並掌握到企業與小團隊之間在思維、溝通及行政運作上的差異,才能順利創造出更好的願景,將資源運用到最佳狀態。


接下篇:7.【借鏡 CSR 臺灣篇(下)】企業利潤與社會效益如何雙贏?3 個 CSR 與社會參與的關鍵
延伸更多【借鏡 CSR】專題文章:
0.【借鏡 CSR】專題:從慈善捐贈到勇敢表態,企業和 NPO 可以雙贏嗎?
1.【借鏡 CSR 美國篇(上)】強化社區發展投資,建立企業的社會資本
2.【借鏡 CSR 美國篇(中)】投資未來的潛在消費者,NPO 與企業雙贏
3.【借鏡 CSR 美國篇(下)】掙脫傳統慈善框架,企業支持藝文開啟社會對話
4.【借鏡 CSR 愛爾蘭、土耳其、印度篇】發展中國家偏向傳統慈善,愛爾蘭培力企業與藝文界對話
5.【借鏡 CSR 國際比較篇】回看臺灣,串起企業與藝文界的更多可能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