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週報|5/14-5/20】「黏貼式口罩」不再跟助聽器「打架」、身障重新鑑定延期到年底、社住弱勢比例提高到 40%

1. 共融|科技大學生產「黏貼式口罩」,兒童、聽障使用更方便

不少聽障人士都會佩戴耳掛式的助聽器、電子耳,而一般口罩因為鬆緊帶需要勾在耳背,常常會跟助聽器「打架」,對聽障人士來說特別麻煩。此外,小耳症的朋友也因為耳朵構造特殊,總是得花點小巧思才能順利戴上一般口罩。

有鑑於此,新創公司美斯潔公司與弘光科技大學合作,產製「黏貼式口罩」,只要撕開膠膜、對準口鼻,將周圍膠條壓平,口罩就牢牢黏貼在臉上,方便聽障者以及兒童配戴。

弘光科技大學設置「自動化口罩生產實驗室」,一天產量可達 3 萬片,除了提供校內學生使用,也捐贈 7000 片口罩給中部 4 家社福團體,包括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團法人臺中市聲暉協進會南臺中家扶中心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臺中至德聽語中心。

2. 疫情|全臺國中小、高中職停課,家人可請「防疫照顧假」

近日疫情急速升溫,教育部 5/18 宣布國中、國小、高中職及幼兒園停課到 5/28,托嬰中心、居家保母也必須停業。而臺北市、新北市因為疫情較嚴重,身心障礙日間照顧單位也暫停營業到 5/28。

衛福部指出,家裡如果有 12 歲以下孩子、國高中身心障礙孩子、需要照顧的長者,都可以請「防疫照顧假」。

勞動部強調,若有員工請「防疫照顧假」,雇主必須准假,而且不得視為曠工,不能強迫員工用「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也不能扣發全勤獎金、解雇或予不利處分;不過,沒有強制雇主必須照常給當天的薪水。

3. 身心障礙|身心障礙證明 10/31 前到期?年底前都可以重新鑑定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除非確定障礙無法恢復或減輕,否則所有身心障礙證明,有效期限最長都是 5 年,身障者在證明效期屆滿 60 日前必須到醫院,找相關科別的醫師重新鑑定、評估。

但由於疫情加劇,為了讓醫院全心抗疫,衛福部宣布,如果你的身心障礙證明有效期限落在 2021 年 5 月 14 日到 10 月 31 日(含)之間,衛福部會將期限延長到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在年底重新鑑定、評估前,可以使用原本的身心障礙證明,繼續享有相關福利和補助。

圖/Photo by 张 学欢 on Unsplash

4. 疫情|讓大家全心抗疫,2021 年社會福利績效考核暫停辦理

衛福部每 2 年就會針對各縣市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進行考核,確保各縣市政府有妥善運用公益彩券盈餘及中央分配下去的社會福利經費,考核結果也將影響縣市政府未來可以拿到的補助款。

考核期間,不只考核委員需要到各縣市進行考核,各縣市的社政人員往往也需要額外挪出精力準備。今年的考核原本訂在 6/17 到 7/31,但由於疫情加劇,衛福部宣布,為了讓社政人員全心抗疫,並減少人員聚集,2021 年的社會福利績效考核暫停辦理

新聞來源:110 年社會福利績效考核停辦 社福全力投入防疫

5. 居住正義|《住宅法》修法通過,社會住宅弱勢比例提高到 40%

為了加強照顧弱勢,立法院 5/18 三讀通過《住宅法》修法。租金方面,過去社會住宅租金算法每個縣市都不一樣,新法要求中央統一訂定社會住宅租金收費原則。

針對弱勢房客,過去的《住宅法》規定,每棟社會住宅建案至少要提供 30% 戶數給弱勢族群,新法將比例提高到 40%。而法定的弱勢身分,除了原本的老人、身心障礙者、中低收入戶等 11 項,也增加「因懷孕或生育而遭遇困境之未成年人」。

此外,目前雖然有不少房東加入「包租代管」計畫(房東將房子交由專責業者,由業者將房子租給弱勢),但過去常常有業者挑選房客,弱勢照顧比例不足,這次修法附帶決議,要求應優先保障容易受市場歧視的弱勢對象。

另外,《住宅法》2016 年修法時就規定,中央政府必須訂定「基本居住水準」,地方政府必須清查縣市內有多少家戶無法達到「基本居住水準」,政府才能依據清查結果制定居住政策。

然而,地方政府多年來一直沒有進行清查,這次修法要求中央政府協助地方政府清查,未來有機會落實清查與改善計畫。

圖為林口社會住宅。圖/總統府 @ Flickr CC BY 2.0

6. 移工|臺北市防疫優先,無證移工就醫、檢查,也不會遣送回國

臺北市立和平醫院 5/13 傳出 2 名病患確診新冠肺炎,臺北市政府宣布啟動抗疫計畫,抗疫對象也包含移工,臺北市政府鼓勵移工若有症狀,就要到醫院檢查,即使是沒有身分證的移工,來就醫、檢查,也不會被遣送回國。

在臺北市宣布這項消息後,臺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指出,已經用英文、印尼文、越南文,將這個訊息轉發至移工臉書,並呼籲政府對無照移工保證給予快篩、就醫。

7. 公益資源|群眾募資平臺推出「疫情應援計畫」

近日,許多店家受到疫情影響,收入下降,甚至有的店家付不出薪資、繳不了房租,甚至面臨倒閉的困境。

有鑑於此,群眾募資平臺嘖嘖推出「店家應援計畫」,讓「實體店家經營者」和「需要實體空間做展演的團隊」能夠在平臺上「快速上架」,讓群眾透過「線上預購」的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店家度過難關​。

除了店家可以主動填寫「店家應援計畫」表單,一般民眾如果知道自己喜歡的店、團隊因為疫情面臨財務危機,也可以填寫「粉絲應援行動」的表單,嘖嘖也會聯絡店家和團隊,詢問他們是否意願加入應援計畫。

圖/Photo by Lisanto 李奕良 on Unsplash

8. 臉部平權|履歷一定要貼照片?「不貼照」才能「用人唯才」

現年 28 歲的郭采瑀在一家 AI 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她雖然得過設計獎項,但面試時卻屢屢受挫,只因為童年時曾遭到烈火灼身,臉上充滿疤痕。

現在擔任陽光基金會「臉部平權大使」的郭采瑀說:「臉上有痘痘、痘疤,或打扮比較中性的人,求職時也同樣被歧視。」但求職時應該用人唯才、注重專業能力才平等。

5/17 是「國際臉部平權日」,陽光基金會響應臉部平權日多年,2019 年更倡議「履歷不貼照」行動,並拜會各縣市,22 位縣市首長都承諾在市府單位落實「履歷不貼照」。

但 2 年過去,只有新北市府、臺南市府主動修改內部規定,應徵約聘僱職員不必在履歷上貼照。臺南市政府指出,推行「不貼照」2 年,面試更有效率,「履歷不貼照」也列入臺南企業評比指標,鼓勵民間響應「臉部平權」。

圖/Photo by Elias Maurer on Unsplash

9. 性別|性別被承認,跨性別者海利・大衛森有機會角逐高球 LPGA 巡迴賽

美國佛羅里達州女子高爾夫球賽冠軍 5/14 出爐,由跨性別選手海利・大衛森(Hailey Davidson)獲得冠軍,同日,她也獲得「美國女子職業高球協會」(LPGA)的鑑定通知,認可她的性別。大衛森未來將有機會角逐高爾夫球界最高等級的 LPGA 巡迴賽。

海利・大衛森出生時生理性別是男性,6 年前,大衛森開始使用藥物控制男性賀爾蒙,並在今年 1 月進行「性別承認手術」(俗稱「變性手術」)。

為了手術安全,大衛森減掉 40 公斤,而且無法進行重訓。在手術與荷爾蒙治療之後,她揮桿的速度下降了 9 英里,開球距離減少了 30 碼。

運動賽事中,跨性別議題一直備受爭議。LPGA 多年前被控告歧視跨性別,因此 LPGA 2010 年決議,跨性別者可以參賽,但必須在比賽開打前 2 年完成手術並控制荷爾蒙。

今年,LPGA 再次修改規定,完全取消時間限制,動完手術馬上就可報名參賽。

10. 社區|新冠肺炎席捲泰國貧民窟,有的人只因居住地就被欠薪解僱

泰國 4 月初爆發新冠肺炎第 3 波疫情,每天增加 2000 例,疫情集中在第一大城曼谷,更快速席捲了曼谷規模最大的孔堤區(Klong Toey)貧民窟。

孔堤區貧民窟約有 10 萬居民,人口稠密、居住環境狹小,加上各村居民經常互相串門子,形成了疾病傳播的最佳溫床。

孔堤區的居民多做基層工作,例如在市場賣東西、摩托車司機、碼頭工作人員、清潔工等。去年第 1 波疫情來時,許多人就已經失業;這次疫情又有一批人因為強制隔離而丟了工作,甚至有的老闆知道員工住在孔堤區,就不付薪水直接趕走。

就跟無數受到疫情衝擊但仍努力過活的泰國人一樣,孔堤區居民普里查說,這種時候大家不能相互指責,發生了什麼都要互相幫助。生活當然比以前艱難很多,但要更加注意健康和衛生,好好照顧自己,盡量努力過活。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