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不難回】拯救全村的英雄村長,改善一個問題改善整個家庭

主圖攝影與影片製作/66 號工具人;全專題請見【重磅專題,南迴不難回】


2009 年 8 月 6 日,中颱莫拉克重創臺灣,死傷逾 700 人,小林村滅村。臺東南迴四鄉太麻里、金峰、達仁、大武皆受災慘重,太麻里的南迴鐵路更直接被沖毀。

時任大武鄉大鳥村村長的唐中興,當年 55 歲。唐中興是新竹眷村外省二代,年輕時在臺北打拚,因緣際會被派到南迴鐵路施工所,在鐵路修建期間為了追排灣族女友張美瑛,天天上門去幫忙洗衣打掃。後來佳偶甜蜜結婚,唐中興依從排灣族長女文化搬進部落,沒多久便育有 2 個兒子和一個帥氣的女兒張敦蘋。

唐中興不僅為愛自學排灣族語,還打敗 4 名原住民候選人,當選大鳥村村長,一做 16 年。大鳥村是漢人極少的傳統排灣族大村,部落高峰期村民高達 1600 多人。

09 年 8 月 9 日下午,莫拉克挾著 600 毫米的豪大雨轟隆而至,唐中興在村裡開始竄出泥水時內心警鈴大作,挨家挨戶急著要村民撤離。一小時後,大鳥村斷電,豪雨沖垮上方山丘,土石流轟然傾洩,唐中興成了拯救全村的英雄。

大鳥村。圖/取自臺東部落工作假期

2018 年夏天,唐中興中風倒下,那天剛好是女兒張敦蘋 26 歲生日。她在凌晨 4 點錯過家中來電,早上趕去醫院時,右半身偏癱的唐中興已躺在床上無法言語,連輪椅都坐不了。

長久以來,唐中興雖然深受村民愛戴,在兒女眼中卻是不折不扣的嚴父,軍人教育一絲不苟,父女之間鮮少談心,甚至極少見面。張敦蘋是直到在病床邊,聞到父親排泄物的異味才深受衝擊,第一次意識到,威嚴的父親倒下了,家裡也從此改變了。

經濟體力超負荷,一人倒全家倒

走進唐中興家,客廳裡依然掛著他挺拔帥氣的照片。中風前,唐中興因為被診斷出良性腎上腺瘤而準備開刀,手術前堅持要先拍完結婚 40 週年的全家福,手機裡感謝老婆的訊息打到一半未曾送出,沒料想手術沒動成,卻先中風。40 多年來的結髮妻子張美瑛笑著招呼我們,手上卻未曾停歇的餵食、擦嘴、穿衣,照料病床上瘦小的唐中興。

張敦蘋外型帥氣,說起話來卻溫柔近乎靦腆。她為了協助母親,從臺東辭職搬回部落,從此與家人開啟照顧生活。剛開始將近半年,唐中興「每天」必須往返大鳥村和臺東市的馬偕醫院做復健。從大鳥村到馬偕長達 56 公里,若是行動自如的一般人,可以搭當地客運,來回 2 小時約 400 元,一週來回 5 天,一個月就會耗掉 8000 元,這還不含客運到市區後得轉程計程車。

唐中興當然沒辦法坐客運。張美瑛每天早上把他抱上自家車副座,再把輪椅折疊放在後座,連續數月天天開車來回 112 公里,累到唐中興數次到院時精疲力盡,復健時甚至會「裝睡」抵抗,張美瑛自己也不堪長期負荷,肩頸腰椎都受傷。

那年年底,和莫拉克幾乎同年誕生的南迴協會,在各方推進下橫空出現了智慧醫療車計畫。張敦蘋第一次看到輪椅可以直接經由電動牽引上下車,再也不用搬上搬下,每天直接在家門口接送再安全返家。數月來全家人舟車勞頓、緊繃的壓力與心頭重負忽然間獲得紓解,內心激動不已。隔年計畫正式上線,張敦蘋更被拉進南迴協會,成為計畫專員。

唐中興過去的辦公桌,後方牆上依然掛著中風倒下前拍的全家福。攝影/葉靜倫
女兒張敦蘋協助母親照顧爸爸唐中興。攝影/葉靜倫

改善一個交通問題,能夠改善一整個家庭

將近一年來心力交悴的照顧生活,讓年輕的張敦蘋忽然被迫搞懂了長照與身障福利系統的眉眉角角。例如她知道長照中心以照顧為優先,接送服務只是附加,而且僅限各中心自己的個案;她也知道復康巴士非常難訂,即使一週前打電話也可能訂不到,且使用 2 次之後就必須付費,費用常是公路客運的 2 倍多。

然而更重要的是,她開始「看見」部落裡其他同樣需求的人。「我是做了這個計畫、開始做家訪之後,才驚然發現原來村裡有這麼多人需要幫助。」她說:「我從小在部落長大,很多人家我本來就熟,但以前真的都看不到!也有很多人是因為經濟狀況沒辦法看醫生,越拖越久越嚴重。當時印象真的很深,第一次知道,點對點的醫療交通專車這麼重要。」

因為需要就診的人太多,張敦蘋在計畫初期每天光忙派車就分身乏術,南迴協會因此必須篩選出最高需求的使用者。身障者與坐輪椅的自然第一優先,其他人如果還能搭公車或開自家車,或經濟狀況較好可以包私營白牌車的,都只能忍痛拒絕,而這些全都需要靠家訪才知道。張敦蘋因此在南迴協會主任朱連濟帶領下,重新認識了自己未曾見過的部落另一面,也更理解了父親 16 年來,是為了什麼在努力。

「他生病之後,我們關係反而比較近了。有時候吃飯還會放劉德華的歌給他聽,他很愛聽那個忘情水啊之類的。」張敦蘋說:「現在在家幾乎都在看電視,我們想帶他出去,但他自尊心很強,外面都是村民啊!他不想被看見,也不喜歡人家來看他。」

「畢竟他以前是村長耶,大家都需要他,現在換他需要別人。我們彼此都花了一年左右才適應這件事。」

圖/南迴協會提供
濱海的達仁、大武二鄉,住著近萬居民。攝影/葉靜倫

如今,在長期穩定的復健下,唐中興從剛開始連意識都模糊不清、必須每天到醫院報到,進展到現在每週只需要復健一次,並且已經會認人、能抬手和人握手,還會指東指西發出「指令」。「我媽現在特別聽得懂他要幹嘛喔!他指外面我不懂,我說媽這是什麼意思?喔原來是燈沒關;或者指櫃子要幹嘛?我媽就去拿藥,幫他塗腳。」

「村裡很多人也都有這種改變。因為穩定就醫,不僅身體狀況和氣色好很多,心情也放鬆、安心多了。」張敦蘋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身上出現和自己家裡一樣的改變:「尤其那些常要定期洗腎的人,負擔真的小很多。陪同的家人也是,家裡氣氛都變好了。」

張敦蘋在今年初離開協會,主修放射治療的她正專心準備考試:「我以後想當放射治療師啊,好難考喔哈哈!但我很希望以後南迴醫院建好,可以在家鄉工作,也可以就近幫媽媽照顧爸爸。」

訪問結束前,我對著復健中的唐中興說:「村長復健辛苦了!」他帶著笑容,豎起大姆指對我比讚;「女兒很孝順喔,陪你來復健!」他笑得更大了,用力再比了一個讚。

在中醫診所復健中的唐中興。攝影/葉靜倫

延伸看更多【南迴不難迴】
【村民故事篇】老老照顧的南迴人:生活的意義,在於被需要
【偏鄉創新服務篇】兩萬多人等不到南迴醫院,民間創新接上救命最後一哩路
【傳奇醫師與協會篇】超人醫生徐超斌:「南迴醫院可以等,長輩的生命不能等」
【CSR 企業必讀篇】企業與公益創新雙贏,為全臺原鄉提供全新想像


註:本專題旨在以南迴案例深入探討公益創新服務。若是對「全臺」偏鄉交通的體制困境有興趣,我們另推薦長久深耕相關議題的聯合報願景工程「體驗行的正義」專題。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