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不難回】超人醫生徐超斌:「南迴醫院可以等,長輩的生命不能等」

主圖攝影與影片製作/66 號工具人;全專題請見【重磅專題,南迴不難回】


臺東「超人醫師」的故事,10 年來幾乎已成傳奇:出身達仁鄉土坂部落的徐超斌,7 歲時眼見 4 歲的妹妹因路途遙遠送醫不及、父親悲痛幼女夭折,立志當醫生。他 10 歲離家,之後赴臺北攻讀醫學院、後成為臺南奇美醫院急診主治醫師,直至 2002 年衣錦還鄉,在達仁鄉衛生所服務。

返鄉時的徐超斌正值壯年 35 歲,驚訝於大武、達仁醫療資源之貧脊,多年來未見改善。原鄉醫師本就稀少,根據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整個臺東 300 多位醫師,有 8 成以上集中在臺東市,最南端離市區 1.5 小時車程的大武、達仁鄉近萬人口,截至 2017 年止仍只有 3 名醫生,每平方公里的醫師比全臺最低,只有 0.09 位

醫師少是一回事,以科別來說,能處理複雜意外、治療外傷甚至動小手術的急診科醫師,在車禍致死率全臺最高、村民大多做鐵工粗活的南迴線上更是稀若珍寶。也難怪同為排灣族、能以族語和老人家溝通的徐超斌返鄉後,大武、達仁兩鄉村民迅速聞風而至,深受愛戴。

出身達仁鄉土坂部落的「超人醫師」徐超斌。圖/南迴協會提供
達仁鄉土坂村。攝影/66 號工具人

從超人醫生到南迴協會,在地人撐自己人

為了滿足在地需求,徐超斌像超人般每天工作 16 小時,每月看診超過 400 小時,不只自己日夜操勞,還推動成立醫療巡迴車和夜間門診等服務,衛生所公務員跟著他日夜加班,叫苦連天。過勞的熱血導致他在 4 年後中風倒下,左半身偏癱,休養長達半年,所有人跟著他焦急又傷心。

半年後,徐超斌奇蹟似的重回崗位,雖然不負村民期待繼續執業,卻深刻體會到,僅憑一己之力不可能長遠解決南迴困境。2010 年,徐超斌和幾個長期並肩奮鬥的戰友共同發起「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以下簡稱「南迴協會」),這個起心動念,甚至比現在廣為人知的南迴醫院募資計畫更早出現。

「南迴醫院可以等,長輩的生命不能等。」今年 5 月初,徐超斌受訪時因正經歷癌症化療而略顯憔悴,談起協會成立的初衷卻依然萬般堅定。部落裡的老幼是他永遠放不下的心頭肉,南迴協會「方舟計畫」 10 年來從 2 間陪孩子做課輔的鐵皮屋,擴增到如今穩定供餐陪讀的 6 間方舟教室;長輩照顧則從居家服務一路做到日照中心,還承接原民會的長照社區據點(文化健康站)。

南迴協會經營的長照機構。攝影/66 號工具人
南迴協會日照中心。攝影/葉靜倫

不過,協會做的遠不只如此。「剛開始真的只是為了照顧老人和小孩,沒想過要做這麼多事!」南迴協會總幹事張小雲,同樣出身土坂部落,從徐超斌在衛生所時就和他一路打拚至今,後來也協助創辦了南迴協會。

她苦笑說:「真的做了之後,發現未成年的孩子常常很危險的三貼騎車去上課,就開始做交通接送;然後又發現老人家的房子怎麼破成這樣?所以做了急難救助;之後又發現很多人住院後連出院費都繳不出來,於是也開始做醫療補助。」

「然後再過幾年,方舟的孩子們長大了,去外面念書有困難,我們又開始做高中、大學到研究所的獎助學金;為了鼓勵年輕人返鄉就業,現在還做了餐車計畫……真的需求越來越大,事情越來越多啊!」

如今,南迴協會正職 36 人全是在地人,加上兼職人員,每年創造逾 90 個就業機會,返鄉的青年逐漸增加。他們甚至成立了社會企業,結合在地自產食材推廣部落農產品。去年 6 月,負責南迴醫院事務的「南迴基金會」正式與協會業務劃分,張小雲大大鬆了口氣,自此能專心打理照顧服務。

「我成立協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協會。」徐超斌語出驚人的補充:「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補上政府照顧不到的灰色死角,那些明明需要幫助卻始終無助的人。希望有一天,這裡不必再需要南迴協會,社區也有能力照顧自己,不必再一直到處找資源。」

協會向勞動部申請承接行動 Pizza 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鼓勵族人回鄉就業。攝影/葉靜倫

嶄新的服務想像,需要最堅實的在地力

2018 年暑假,「智慧醫療車」老弱就醫接送計畫在南迴醞釀而生。事實上,早自 2013 年起,協會便跳脫各種官方公務限制,自行在彎彎繞繞的山村裡接送國中生上下學,讓孩子們不必再住校,順便也接送行政洽公的村民,同為在地人的司機甚至會協助買菜、購物、領津貼,衍然是南迴版的「霍爾的移動城堡」。

彈性機動的派車模式發揮了極佳的效益,引起交通部注意,邀請時任理事長的媒體人潘美緣前去分享民間經驗,意外開啟了众社會企業裕隆集團臺積電與後面一連串的連結。後來裕隆「捐服務不捐車」,顛覆出發點直接駐村、點到點(door to door)開放預約的 5 臺智慧醫療車,不僅補上了協會甚至地方政府長久以來難以顧及的身障與老弱接送,也提供了嶄新的服務想像。

而這其中,除了潘美緣多方調控斡旋,靈魂人物朱連濟也功不可沒。

57 歲的朱連濟和徐超斌一樣出身達仁鄉土坂部落,朱家上下 13 個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三,人稱三姐,也有人叫她(協會)主任。朱連濟從 1998 年開始擔任臺東縣議員,一當 17 年,任內緊盯低收、中低收、身障補助等福利政策,甚至曾因此被稱為「社福議員」,南迴四鄉上至縣府下至村里,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她。

2010 年,朱連濟丈夫癌末,當時臺東還沒有癌症治療醫院,此後長達 5 年,她每週要帶丈夫往返高雄就醫,到後來每週要去 3 次,每次車程來回近 4 小時。跟大多數千里就醫的南迴人一樣,時間總在等待與長路中蹉跎,每每清晨出發到醫院,從掛號、排隊、看診、檢查到拿藥,足足會耗掉一整天。開車的摸黑返家,搭車的連晚上 6 點的回程車都趕不上。

57 歲的南迴協會主任朱連濟。攝影/葉靜倫

朱連濟吃盡照顧與舟車勞頓之苦,身為社福議員,親自申請的繄療交通補助一年累計下來,竟連 3000 元都領不滿,平均一個月 250 元,連付油費都遠遠不夠。丈夫過世後,她為了轉換心情輾轉到一間身障機構當居服員,更第一次吃驚注意到那些長年繭居家中的身障者與老弱貧病。

「當時才發現天啊!這麼多人因為行動不便整天窩在家裡,身體退化之快,我以前從來不知道,非常驚訝!」朱連濟充滿自責,直說自己「膚淺」, 17 年來在議會竟只懂得為選民爭取福利身分與補助,看問題只看得到表面。後來潘美緣更拉她進南迴協會,專門負責智慧醫療車計畫。

剛開始看到計畫,朱連濟非常興奮:「這比我以前當議員還踏實多了!這是很創新的服務,以前沒人想過。枉我當議員這麼久,竟然是在接了這個計畫之後,才真正覺得自己在回饋鄉里。」如今她放下政治包袱,反倒能接住許多根本爭取不到低收身分與身障認定的、最底層的貧困傷病患。

話雖如此,朱連濟長年打滾議會的經驗,還是讓整個計畫如虎添翼。不同於徐超斌精神領袖般的存在,人面廣、手腕好的朱連濟擅長說服、打理、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當了 17 年議員的朱連濟是計畫關鍵角色。攝影/66 號工具人
朱連濟親自幫忙洗車。攝影/66 號工具人

從試營運時各村的說明會開始,包括車子要不要收費、為什麼不能「順便買菜」、為什麼不是本村限定、為什麼只能載老弱身障就醫,到車子該放在哪 5 個村、該放在村里辦公室還是派出所、該取得誰的同意……只要她出面都能搞定,排灣族語和中文切換自如,老中青壯溝通無礙。

計畫正式上路後,更仰賴朱連濟對各鄉各村各家暸若指掌,真有不熟的,只要上門家訪一次就能迅速掌握。村民對她信任度高,願意開口,連長期不願意看醫生的人都會動搖。

久而久之,哪家的奶奶一週要洗腎幾次、哪村的爺爺多久要去哪裡回診、哪家的兒子其實可以自行接送,以及車子該怎麼接人最省時、該如何調撥去哪間醫院、哪臺車可以空出來做緊急備援……朱連濟人坐在大武辦公室,腦袋卻轉得比電腦還快。

她甚至會打電話到洗腎中心,協調將村裡的洗腎病患排在相近的時間,以求同時接返最多的人。幾個司機有事「周轉」不來時,她還會自己動手開車;有病患到院時情況嚴重得直接住院,她也會負責通知家屬。

南迴的故事從徐超斌開始為人所注意,超人醫師踽踽獨行多年,從剛開始自掏腰包到如今協會每年開銷 2500 萬,肩上的重擔早已不再是一個人扛。如同這個撐起南迴二鄉所有身障老弱的高彈性接送模式,沒有默默紮根 10 年的南迴協會,不可能長得出來;那些眾人理想中的服務構思,也不可能在實務中磨出適當的樣貌。

今年,南迴協會跟許多公益團體一樣,收入受疫情影響掉了 3、4 成。但回任理事長的徐超斌老神在在,他習慣了資源來去,直說「再撐 1、2 年沒問題」,並且重覆著那句老話:「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自然會有人來幫你。」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協助開發了派車系統,但想要靈活調撥還是得靠朱連濟。圖/取自計畫系統介面
今年 53 歲的徐超斌,是南迴人仰賴的傳奇醫師。圖/南迴協會提供

延伸看更多【南迴不難迴】
【CSR 企業必讀篇】企業與公益創新雙贏,為全臺原鄉提供全新想像
【英雄村長故事篇】拯救全村的英雄村長,改善一個問題改善整個家庭
【村民故事篇】老老照顧的南迴人:生活的意義,在於被需要
【偏鄉創新服務篇】兩萬多人等不到南迴醫院,民間創新接上救命最後一哩路


註:本專題旨在以南迴案例深入探討公益創新服務。若是對「全臺」偏鄉交通的體制困境有興趣,我們另推薦長久深耕相關議題的聯合報願景工程「體驗行的正義」專題。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