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星期三】從和理非到不得不勇武:港人精神「兄弟爬山,裡應外合」

活動主題:接著民主火種——香港手足
時間:2020 年 6 月 10 日(三) 19:00-21:30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100 臺北市鎮江街 3-1 號)
主持人:楊剛|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研究員
講者:
林俊宏律師|香港抗爭者支援工作臺灣義務律師團發起人
王曦|台灣人權促進會法務主任
Justine|香港邊城青年祕書長
許麗明|陣地社工核心成員
主辦單位: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香港邊城青年
合作報導: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活動直播紀錄


香港反《逃犯條例》修例運動,從去年 6 月 9 日 103 萬人上街的「反送中大遊行」開始,至今整整一年過去。街頭成為港人爭奪民主自由的戰場,5 大訴求與抗爭行動也成為香港人的日常。然而,一年的抗爭迎來的卻是今年 5 月,中共人大會議以懸殊的票數差距強行通過的「港版國安法」草案,一旦法案實行,中共便可跨越基本法 23 條,不僅危害香港主權、使「一國兩制」名存實亡,更提醒了香港人與臺灣人,中共侵蝕香港的腳步並不因為抗爭而減緩。

從和理非到勇武不是選擇,是不得不

目前已經順利畢業並找到工作的在臺港人、同時也是香港邊城青年祕書長的 Justine 回首香港抗爭史,從 2012 年的反洗腦教育遊行、 2013 年的佔中運動、2014 年的雨傘革命,到 2016 年的反釋法遊行、2019 年的反送中運動等,港人一次次勇敢抵禦極權侵略,她說:「當時,我們很享受『和平抗爭』的光環,因為我們可以用開放社會的標準,爭取政府為我們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

但隨著警民衝突越來越白熱化,抗爭運動與手段也越來越激烈,不免引發質疑聲浪,像是「勇武派太浪漫了」、「抗爭太激烈,還有正當性嗎?」、「暴力對抗爭不利」等。對此,Justine 認為所有的事情會發生,其實都其來有自:「對香港人來說,中共一步步收窄我們的自由與民主,並拒絕兌現一國兩制、50 年不變的承諾,我們只好不斷抗爭,甚至合理化勇武派的行動,因為在制度裡爭取根本沒有用。」

2019 年 6 月 9 日,103 萬名香港人上街反對港府修法。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台灣人權促進會法務主任王曦也坦言,即便在人權領域工作多年,對於「到底要使用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手段到什麼時候?」這類的大哉問,自己也沒有答案,但是我們也許可以回顧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歷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30 年前,臺灣解嚴之前的街頭抗爭跟香港現在的路線不相上下,例如農民工運動中,抗爭者以堆堡壘、丟躑攻擊性武器的方式表達訴求。」王曦表示,手無寸鐵的人民採取激烈的手段來倡議,跟政府的高壓統治手段脫不了關係,「我們有一個口號叫做『把街頭還給苦勞』,顯然那是沒有什麼資源與媒體管道的人,唯一的手段。」

站在邊城、遙望我城的人們

過去一年,香港人被迫過著與街頭密不可分的生活,Justine 語氣中帶著深沉的感慨,說:「這一年香港的畫面太可憐、太慘了,我甚至忘記,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哭不出來。」當時在臺灣求學的 Justine,每每看見香港手足傳過來的畫面與訊息,都會感到劇烈的斷裂感,「我連去便利商店買個簡單的宵夜,都覺得我太幸福了,彷彿活在一個巨大的平行時空裡,那感受其實充滿痛苦。

Photo by Chromatograph on Unsplash

但是經過理大事件,以及去年 11 月香港民主派於區議會選舉大獲全勝後,她的心境有了改變:「驅使我繼續做些什麼的,是長期累積的憤怒感,那已經變成我每天起床的動力。」這樣的轉變,也不斷凝聚著她與香港邊城青年裡的異鄉青年們,「我們大部分是在臺港生或在港臺生,同屬站在邊城、遙望我城的我們,會不斷的交流想法與理念。」

香港邊城青年為了擴散這樣的溝通場域,過去一年來舉辦了相當多活動、在社群媒體上主動分享各種香港新聞,並且參與許多講座,不厭其煩的回答四面八方的提問、開啟多元的對話,「對我來說,這就是溝通。溝通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了解後也讓他人了解。」

而這樣的理念,恰恰突顯了街頭以外的抗爭路線如何可行,更提醒著,即便不在香港或甚至不是香港人,仍然有參與行動的空間。Justine 表示,反送中運動中後期也催生了國際線的抗爭行動,身處不同國家的香港人發起不同型態的聲援,「香港人不論到世界哪一方,都是少數族群,我們必須透過串連來爭取國際目光,最重要的莫過於獲得當地的支持。」

香港邊城青年參與臺灣反送中一週年集會活動。圖/香港邊城青年 Hong Kong Outlanders
2019 年底舊金山的支援香港行動。圖/@ Wikimedia Commons

同樣站在「邊境」位置的,還有在反送中運動中誕生的「陣地社工」。這一群擁有 5-20 年實務經驗的社工,將自己定位為高牆與雞蛋之間的柔軟力量,總是手持麥克風駐守在抗爭者與警察之間,形成衝突時的緩衝。

如今港警的暴力持續升級,陣地社工能發揮的空間也受到限縮,但行動不能因此停止。陣地社工核心成員許麗明也認同 Justine 的說法:「陣地社工後期的轉變就是在現場觀看,看見任何不合理的事情就記錄下來,轉發出去讓更多人關注。」

此外,他們也回到社工的專業本位,繼續發揮力量,擔任行動中的後援部隊,提供更多的情緒輔導、司法互助、就醫轉介、資源盤點與串接等。

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兄弟爬山,從「各自努力」到「裡應外合」

而說到「香港/香港人的未來」這個無法避而不提的問題,「香港抗爭者支援工作」臺灣義務律師團發起人林俊宏律師預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趨緩後,臺灣可能會有一波香港公民以政治因素緣由,或是單純移民的方式來到臺灣。而事實上,反送中運動以來,來臺避難的年輕運動者人數早已不斷增加,臺灣政府如何回應港人的庇護需求,攸關中港臺國際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總統蔡英文日前也曾指示行政院專案小組處理「香港人道救援方案」,原訂 6 月 11 日公布內容,後來陸委會表示尚在研究、仍有爭議而卡關。對此,林俊宏重申民間團體跟律師團的期待,希望臺灣政府延續一年來對港人的友善態度,為他們建立庇護機制;而 Justine 也認為,港人若來臺,的確亟需一個留在臺灣的正當理由,也就是合法的居留證,否則將會陷入無法就學就業的惡性循環。

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然而,港人需要的不只是法律上的允諾,更重要的是如何獨立、安全、不需倚賴民間團體協助,就能在臺灣融入且安心生活的環境。林俊宏強調:「不管是透過教育、投資、工作或是專業技能留在臺灣的港人,總是需要生活,包括飲食、工作、醫療等。」完善的生活庇護與機制,才符合人道需求。

「這個階段若能給香港支持,其中的意義遠不只『給香港支持』,也可以讓同處政治敏感位置的臺灣人看見,面對這樣的極權壓迫,我們必須有所行動才能爭取到權益。」林俊宏語帶希望:「想想香港處境、考慮臺灣未來,如果香港成功,也代表臺灣有機會留給下一代理想的生活環境。」

香港變化莫測的局勢,是一道民主進行式,正持續書寫歷史,即便國安法如同一把大錘,重重擊落香港人民這一年來的汗水與淚水,他們仍然選擇不放棄。「香港人總是強調『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這句話意味的是『不割蓆的集體努力』,」Justine 最後說:「現在 2020 年了,我要創一個新的口號叫『兄弟爬山,裡應外合』,在港境內外的手足堅守崗位,互相協助,期待榮光歸香港。」


延伸香港風雨未歇:
1. 【反送中週年追蹤】撐起苦難邊城的「黃色支持網」,香港人「就算失望也不絕望」
2.【專題】1. 工黨議員張超雄:當權者若不懸崖勒馬,將會永無寧日/反逃犯條例香港直擊
3.【專題】2. 先是一個人,然後是香港人,然後是社工/反逃犯條例香港直擊
4.【專題】3. 社運中的社工:612 之後,我們還相信非暴力抗爭嗎?/反逃犯條例香港直擊
5.【專題】4. 生活即政治,社會工作如何在日常中實踐?/反逃犯條例香港直擊
6. 無國界記者:呼籲香港當局採取行動,終止對媒體的暴力
7. 香港的抗爭就是我們的抗爭,提醒我們捍衛基本人權這個普世價值
8. 香港街頭的「陣地社工」,如何突破「社工只是做愛心」的刻板想像?/端傳媒
9. 評論後記:香港陣地社工給臺灣的一種想像
10. 香港抗爭中的性暴力:出於政治意圖的權控手段,受害者控訴無門、無從追究
11. 【人權星期三】今日香港,年輕是原罪嗎?抗爭年齡越來越小,暴力卻持續升級


本活動報導由人約盟支持,Right Plus 獨立撰稿完成。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愉婷
黃愉婷

曾任資深社會學學徒,也曾經當過研究論文的逃兵,沒寫完的 10 多萬字,正慢慢的寫進報導故事裡,不得不相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文章: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