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障家人住進機構之後:怎麼陪伴家人適應康復之家、一起規畫未來?

編按: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在 2015 年成立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秉持「以家人陪伴家人,由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理念,由一群資深照顧者接聽電話,提供家屬討論與抒發空間,是民間少數專為精神疾病親友設立的支持專線。

本文由接線志工團隊撰寫,面向那些考慮讓精神疾病家人入住「康復之家」(康家)的家屬們,提供當家屬們在做這個不容易、讓人感到苦惱的決定時,能夠有諸如「如何與家人溝通」、「在家庭關係及家屬心態上,可以怎麼做準備」等的指引。

關於和精神疾病家人一起考量「是否入住康家」的事前準備,也歡迎參考本系列另一篇〈精神疾病照顧 QA:家人需要住進機構嗎?要怎麼選擇適合的「康復之家」?

文/劉秀玟;資訊提供/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接線志工團隊

「我媽聽到我和太太決定安排孩子到康復之家後,指責我們,認為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我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爸爸,但是目前的狀況又沒辦法允許我們辭職照顧他,也沒有人能幫忙照顧。太太因為心疼,每天都睡不著覺。我們真的很無力。」

華人家庭文化鼓勵家庭成員互相關照,作為照顧者,在這樣的文化底下,考量安排讓家人離開家、到更適合的地方居住時,可能會被其他人指責不夠照顧家人;

甚至同樣身為精神疾病的照顧者,也可能互相比較,認為安排家人到機構居住的照顧者,就是比較不用心。這些評價,都為照顧者帶來羞愧、自責的感受。

首先,我們要理解,這樣鼓勵彼此關照的文化,原先出於不讓家族成員被遺落的好意,但如果立意良好的文化,在我們做重大抉擇時反而成為壓迫,甚至限縮我們去做更好的選擇,那我們要嘗試以不同視角去看待我們的選擇,可以試著這樣練習:

  • 覺察:覺察他人的評價對於自己的影響,試著把自己從這些評價中解放
    󠀠
  • 練習區辨自我內在的想法:
    • 思考我們是為了什麼而考慮讓家人入住康家?
    • 思考為什麼入住康家不能是一個選擇?
    • 練習觀察自己在思考以上問題時,是否使用到「應該/不應該/一定要/必須」等詞彙。
    • 觀察使用詞彙後,思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讓自己覺得「應該/不應該/一定要/必須」這樣?是「你」覺得,還是「誰」覺得?這些原因對於家人要不要入住康家,是真正重要的嗎?
      󠀠
  • 「Do what you can do」而非「Do your best」(做能力可及的事,而非做到完美)
0621 2 康復之家 1
圖為南投某精神康復之家房間一隅。示意圖,非文中指涉場所/取自長照網-南投縣迦南精神護理之家

當「義務與責任」變成維繫家庭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時,很可能會為家庭帶來負擔,照顧者的負擔越大,情緒起伏越大,也會影響到被照顧者,限縮家庭成員聆聽彼此的空間。當照顧者能有喘息的時間,才有更好的照顧品質。

同時,近年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的發展、各類照護服務的深化,無論是針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或是針對照顧者的支持,也都越來越完善。照顧者可以選擇「有能力做到」的照顧行動即可,而非為了「做到最好」而耗盡自己。

當家人抗拒入住康家:陪伴討論想法、讓他知道我們都會在

「我的小孩很抗拒住康家,覺得住在家裡比較舒服,有家為什麼不能回,但我們沒有條件在他不穩定的時候照顧他,而且他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培養穩定作息和服藥規律的環境,我們可以怎麼和他溝通?」

當家人對入住康家感到抗拒時,可以練習和他們一起討論入住康家的意義:

  • 一起討論優缺點、核對彼此需求:邀請家人一起思考入住康家的優點和缺點、核對彼此怎麼理解這件事情。一起協調、平衡、保持溝通。
    󠀠
  • 讓家人理解並非永久住在康家,我們還是會在身邊陪伴:讓家人理解入住康家的用意在於:幫助照顧者在無法陪伴他時,先穩定他的狀況、讓他有機會調養身心,做為邁向自立的練習,而不是永遠就住在康家;並且即使相隔兩地,家人也還是會持續關心陪伴他,羈絆並不會斷。
    󠀠
  • 了解家人是否有願意入住康家的動機:例如家人自己是否有對於自立生活的想像,以及是否對於自己有能夠一邊復元、一邊工作的期待和渴望。

如果家人還是不願意,也可以考慮其他社區居住資源:如果家人主要是因為不習慣康家的生活模式,也還有其他的社區居住資源可以考慮,例如社區家園、團體家屋等,或其他日間機構,如日間病房、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坊、會所等。(註)

→ 如果家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入住:家屬會需要在家人入住期間陪伴彼此磨合,並做好可能會有衝突發生、需要陪伴溝通的心理準備。照顧者在陪伴的歷程中,也能持續學習、修正和家人的相處方式,陪伴對方長出自己的力量。

0621 2 康復之家 2
入住機構後,生活會有許多變化,家屬可以陪伴家人討論想法。示意圖/演慈康復之家 fb 粉專

家人入住康家後:如何安排探訪、維繫關係與自我照顧?

  • 入住期間保持聯繫、規畫適當探訪頻率:照顧者的陪伴與支持,對於入住康家的家人非常重要。家屬可以先規畫好未來的探訪頻率,起初建議不要太頻繁,約 1-2 週一次,讓家人慢慢習慣與家人分居的生活。
    󠀠
  • 規畫能與家人一起做的事、注意勿落入「管教與控制」:為了讓家人知道自己並沒有「被丟下」,維繫情感的交流極為重要,因此可以在每次探訪時,安排散步、聊天、用餐、打球等活動,作為彼此交流感情的方式。

    聊天過程可以交流最近的趣事、喜歡的事物、興趣等,以及分享家裡的近況,觀察家人對哪些話題有興趣。這樣即使平時相隔兩地,還是能搭起連結。

    但切記請勿勸導、監督家人作息及服藥,因為有時候說這些話的語氣,對於精神疾病的家人而言,可能意味著管教和控制,而不是情感交流。
    󠀠
  • 讓家人學習金錢規畫:家屬也可以藉由給家人一些零用錢,讓他學習金錢調配與規畫。
    󠀠󠀠
  • 關於目標與未來:也可以多多了解家人,例如他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期望?假如身邊的家人不在了(或不再有能力承擔照顧責任),他知道怎麼借助自己的力量,以及身邊的資源支持自己嗎?可以再為自己努力的事情是什麼?
    󠀠󠀠
  • 家屬也要好好照顧自己,隨時來電專線聊聊:家屬陪伴家人入住康家的磨合過程,也許折騰、也許心疼,但請不要忘了適時休息好好照顧自己。如果需要可以一起討論的夥伴,歡迎來電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與我們聊聊。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陪伴照顧者走過生命幽谷
電話:02-2230-8830(來電者支付市話通話費用)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13:30-20:30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Facebook 粉絲團「瘋靡」& 部落格


延伸精神疾病與照顧:
1. 【帶病生活5】背離國際的康復之家,如何成為社區復元的起點、生命中的綠洲?
2. 陪伴精神疾病家人令你痛苦不安?給精神疾病照顧者的 6 張處方箋
3. 怪怪的家人,不一定是病人/精神疾病照顧問答
4. 如何與精神病親友相處?了解精神病,其實是在了解「人」
5.「我哥一直說同事在他飯菜裡下毒,該怎麼辦?」精神疾病照顧問答


原文〈照顧者 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下篇)刊載於瘋靡 popularcrazy,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獲授權刊登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6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4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