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D】社會參與總在高教窄門前斷線,身心障礙考生畢業茫然、開學無助

編按:今年,Right Plus 多多益善(臺灣公民對話協會)和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開啟「CRPD 多元社會溝通計畫」,本篇是這個計畫下的策題。

CRPD 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目的是為了消除社會基於身心障礙的歧視與偏見、提升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權利的意識和尊重。

其中,確保障礙者在不受到歧視、平等的機會下接受教育,特別設立了獨立條文(第 24 條)──

包括不得排拒身心障礙者進入教育系統、必須提供障礙學生適宜的學習資源,都明訂其中。因為接受教育,除了是人們積累學業知識的基本權利,也是參與公共生活、學習社會技能的重要起點。

然而,臺灣如今卻有許多「沒有升學的身心障礙特教生」。本篇報導由此談起,爬梳臺灣高教對於障礙學生的門檻、升學轉銜支持的不足,以及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困境。

?「CRPD 多元社會溝通計畫」共同合作單位:國家人權委員會 x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x 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根據教育部統計,110 學年度的身心障礙特教生約 11.2 萬人,較前一學年度增加 3%。其中,高中職特教生占全體高中職學生約 4%(2.4 萬人);但就讀大專院校的身心障礙學生只占全體大專院校學生的 1%(1.5 萬人)。

沒有升學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去哪了?根據新北市政府 2019 年的主計處通報,若單以全臺就讀集中式特教班的高中職學生來看,畢業後有 51% 至 74% 都選擇就業或準備求職,繼續升學的僅占 15.6%。其餘有部分留在家裡由家人照顧,或被送往機構住宿。

無法選擇升學,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升學考試機制本身已是障礙重重。根據政大大學報的報導整理,顯示臺灣身心障礙甄試的各校系開缺名額,既不平均又無法符合應試人數比例,即使學生有心選填志願,大多系所也不願開缺,或會區分障礙類別、排擠特定學生。

身心障礙學生大專甄試現場,考生及陪考人員依照防疫指示入場。圖/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此外,所有障別都適用同一份題目,例如沒有空間概念的全盲視障者,卻跟別人一樣需要考圖形和空間應用,然而他們高中時並沒有人教、沒有相應設計的教材,甄試時也沒有合理的調整。

考試無法驗證學習成效,高等教育又常拒絕為身心障礙學生敞開大門,使得能擠身高教窄門的特教生人數陡降。然而,即使真的順利升上大專院校,前方的求學路依然艱險。

「大學 4 年都只吃超商食物」轉銜斷裂,特教孤兒難自立

罹患腦性麻痺的邱曉彣(化名)是重障者,現在就讀北部私立大學四年級,她的認知能力無礙,口語表達流暢,只是手腳無力、動作比較不協調,平時以電動輪椅移動,生理方面如洗澡與上廁所需要他人協助。

高三那年,邱曉彣透過身心障礙甄試考上大學。當 6 月從高中畢業後,距離大學開學還有 3 個月,這段期間她本來應該完成各種「事前準備」。

例如,交通方面,她過去從沒搭過捷運,需要學習怎麼轉車跟換車;行動方面,因為以前高中學校腹地不大,她可以利用跟教育局租借的助行器移動,但換了新環境,她必須改向教育部申請電動輪椅;住宿和校園環境方面,也需要提前確認有沒有無障礙路線及設施。

銜接事務繁雜,但邱曉彣的雙親平常工作忙碌,加上她已非高中生又還不是大學生,落入特教資源的真空階段,一時之間只能自立自強。

慶幸的是,邱曉彣高三遇到的特教巡迴輔導教師黃婉瑜,替她找到各縣市的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協助申請輪椅、連結各種所需資源。也有社工陪同邱曉彣學搭車,一起到大學校園看環境,確認其他的需求。

邱曉彣說,特教生在這些轉銜的過程,並非都能像她一樣找得到人幫忙。尤其升上大學後,各種協助資源不再像高中時由特教老師替學生主動連結,而需要自己向老師或資源教室爭取。

大學校園。示意圖/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官網

但許多人在高中階段並沒有被充分告知、不清楚原來可以向外申請各種服務,像是輔具、對上課方式提出調整、為自身權益發聲等。使得特教生剛進大學樣樣都得自己安排時,頓時不知所措。

曾任臺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視障生作文講師 10 年資歷的黃婉瑜,則舉視障學生為例,指出特教生過去可能多由父母接送,上大學後的學區卻可能轉換到離家極遠、完全陌生的環境。因此應該在上大學前要有老師訓練定向行動,透過感官辨識正確的方向,以熟悉交通方式和校園環境。

然而,當國高中時的訓練與外在協助都不足時,學生就算進了大學展開自由的生活,也不敢外出。曾有學生大學 4 年都只吃附近的超商,並且拒絕出門社交,寧願待在看似較安全的網路世界,甚至觸發憂鬱。

黃婉瑜感慨,教育部雖有心讓更多特教生有機會讀大學,卻沒有做好緩衝與轉銜。她也提醒高中職教學現場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從高一開始制定個人訓練目標,才不會讓學生升學後措手不及。

在北部一所高中任教 10 年的特教組長楊文凱(化名)也說,他自己在學生考上大學後,常會主動聯繫大學端,彼此確認學生的狀況與需求,有時也會帶學生或家長去校園打照面、認識新環境。但實務上,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後,還願意協助轉銜的特教老師並不多。

「進不了課堂,卻被老師要求退選」身障大學生的日常有苦難言

轉眼間,邱曉彣已度過 4 年大學時光,明年即將畢業。對她而言,儘管大學有資源教室能和老師討論種種困擾和需求,校園生活依然充滿挑戰。很多時候即使向學校表達需求,也得不到合適的協助。

第一是校園環境的不友善。邱曉彣曾選修一門課,實際上課才發現地點在階梯教室,且沒有斜坡可用,她因為坐輪椅而無法入座。即便後來向資源教室提出調整需求,但任課老師不願換教室,更要求她「不要選這門課」,最後她只好退選。

並且,宿舍沒有電梯,她無法利用頂樓的曬衣場,只能把衣服晾在房內;社團活動大樓同樣也沒有電梯,她即使想參加學校的活動,卻從環境開始就被排除在外。

即便宿舍有設置晾衣區,卻不是每個同學都有辦法克服環境障礙、好好使用。示意圖/取自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官網
示意圖/取自弘光科技大學

再者,邱曉彣因行動不便,需要特教助理員的協助,但助理員可服務的時數往往不足。這項時數是根據學分來分配,這學期有幾個學分就安排幾個小時,且僅能安排在平常日的上課時間。

然而她需要的協助,包括移動、洗澡、上廁所,甚至還有買午餐。由於中午時段學生餐廳人潮蜂擁,她無法坐輪椅和人擠,有時她默默等到後來終於買到飯,下午的課都快遲到了。

此外,她讀的科系常要去校外參訪,也會因為助理員時數不足、超出服務時段等因素,使她很不容易完成報告。

事實上,針對特教助理員,在今年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 2 次國際審查中,許多民間團體已指出制度上的問題。

臺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吳鴻來就在審查中指出,現行助理員的人力跟時數無法完整支持校園生活,學生連在學校上廁所的時段都受到限制,社團活動、校外教學、畢業典禮時,也可能碰到時數不足、無人服務的窘境。

此外,特教助理員難招聘。除了薪資條件不佳,若要協助行動不便的學生拿便當、抄課堂筆記等,相對較容易找得到人;一旦涉及更私人的服務,例如洗澡或上廁所,甚至複合式的照護問題(如需要拍痰等),就不容易找到人,通常只能直接請家人或親戚來擔任。

心智障礙生:就算進得了大學,也難畢業

中華高等教育暨障礙會(Taiwan Associ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TAHEAD)理事長、彰師大特教系副教授洪雅惠則觀察到另一現象。在少子化的浪潮下,因為許多大專院校招生不足之後另外「獨立招生」,許多智能障礙學生(包括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透過此獨招管道進到大學。

根據教育部統計,110 學年度就讀大專校院的智能障礙學生有 1291 人,人數雖不如前 3 大類的學習障礙(4852 人)、自閉症(3361 人)、情緒行為障礙(1578 人)多,但和 10 年前相比已增加 687 人,等同翻倍。 

洪雅惠指出,這些智能障礙學生進到大學,往往沒有合適的課程,適應和學習都呈現有困難的情況,但許多後段的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卻因為經營狀況岌岌可危,也不得不繼續招生。

大專院校上課情形。圖/取自逢甲大學

臺師大團隊前年(2020)發布一項調查也顯示,2018 和 2019 年,在 48 所大專校院中,僅有 78% 的智能障礙學生能如期畢業(全體大專生的畢業率為 90%),且畢業後的就業率僅占約 47%,和一般大專畢業生差距達 30%。

調查提到,資源教室輔導員雖提供各種服務,如助理人員、學習資源與輔具申請,智能障礙學生的使用率大多只在 2 成以下;生涯轉銜的支持,如提供就業職缺、辦理職場參訪及相關講座方面,使用率約 4 至 5 成。

有教師在調查中指出,智能障礙學生從課業基礎能力、生活自理到人際互動、溝通表達都不佳,老師和輔導員必須花很大的力氣緊盯,輔導的成效也極其有限。

洪雅惠表示:「大學應該要有品質和把關,當智能障礙學生無法理解大學層級的專業課,是否針對智能障礙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課程?參考美國開設證書班,培養關於社交技巧、職業教育,以及職場實習等適合智能障礙學生的課程?」

高教窄門進不了,刻板印象難翻轉

高等教育牽涉更進一步的社會與公共事務參與。許多身心障礙學生的升學路停在高教窄門之前,背後出自高中職的教育與訓練、升學考試機制、升學轉銜的疏漏,以及進入高教學府後的支持不足等,重重困難使得每年得以從大學畢業的特教生人數極低。

高等教育的斷線,連帶使得最終能積極參與社會,甚至進一步進入學界、法界、政界、醫界、財經界等專業領域的身心障礙者人數更少,長久下來更難翻轉身心障礙者只能「依賴社會」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多數身心障礙者的求學路究竟會在哪個階段停下,往往身不由己。

今年的 CRPD 國際審查,國際審查委員已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受教權,提出幾項結論性意見督促臺灣政府落實,包括促進融合教育的責任應從特教轉移至普教、擴大學校特教助理員的服務時數、加強教師對特教生的知能等。

我國《特殊教育法》也即將迎來 10 年來的大動作修法。教育部目前尚未定案修正條文,但表示修法重點會著重在強化融合教育、提升特教生的支持、精進特教師資與課程,並落實學生的表意權等面向。我國身心障礙生的高等教育機會能否獲得改善,仍待追蹤。


延伸認識身心障礙者的權益:
1. 國北教特殊考場爭議,身障考生的聲音在哪裡?
2. 陳康/歐洲聾人議員連任、美國聾人學生敢於夢想未來,臺灣障礙者公共參與路迢迢
3. 【CRPD】「我們也很有資格養育下一代。」身心障礙逾 7 成當爸媽,跑產檢卻像在打怪
4. 【CRPD】國際審查無聲落幕,118 條意見要求臺灣正視身心障礙人權困境
5. 厭世少女/「為什麼是我?」掙脫「慢飛天使」的緊箍咒,實現平凡大學生活的夢想


首圖/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