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收集、管理、應用數據與資料,NPO 也可以坐擁「金山」/地球公民基金會

編按:本系列專欄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執筆,身為資源並不豐沛的在地型倡議團體,因為數十個同事長期以來分屬北高與花東辦公室,早已提前數位轉型。本專欄將持續分享地球公民長期以來摸索累積的數位經驗,提供各類型 NPO 參考。

撰文/小海 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專員

12/18 公投剛過,看似簡單的每個章蓋下去前,都是複雜知識與生命價值的思考集合。無論同意與否,我們會盡可能汲取相關資訊來理解。

不過,這些多年累積、脈絡龐雜的巨量資料該被怎麼被閱讀呢?分析、轉譯、吸收,管理資料等,似乎成為每個數位時代的人無時無刻必須面對的棘手挑戰。

巨量資料並不只出現在成天與數字為伍的產業上,非營利組織(NPO)也會面對。雖然 NPO 大多從事與人相關工作,但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並且大量使用數位服務的情況下,如今各種數位原生紀錄隨手可得,像是填寫報名表單、景點打卡上傳等。

除了個人主動貢獻資料,更多時候,我們也被動的被記錄著。例如,谷歌地圖(Google Map)收集位置、網站收集閱覽者在不同頁面間的轉換痕跡等。

數位足跡的類型廣泛,「資料新聞學」、「大數據應用」便是在這種趨勢下出現的專業。媒體爬梳開放資料來探索真相,商業單位分析數位介面上的使用者行為,那麼非營利組織又能解讀什麼資料,來優化我們的工作現場,或是推進公益目標呢?

使用科技工具、具有數位思維能力,度過轉型初期的陣痛後,巨量資料就誕生在你眼前。下個階段的挑戰是資料管理,我們該如何掌握將資料梳理成資訊,資訊轉譯為知識的技術?

從「資料」到「資訊」:比較、詮釋、應用數據的過程

「資料」指的是各種未經處理的原始特徵,通常以數字、文字、圖檔等方式存在。它可以是組織內部的財務報表、差勤紀錄,也可以是組織統計服務對象的性別、年齡、職業。只要勤於紀錄,每個組織幾乎都能累積出一定份量的資料。

然而,這些原始紀錄不帶有任何意義,必須透過特定規則加以詮釋,才能成為有意義的資訊。

舉例來說,報名活動的參與者留下年齡、居住地等資料,但這只是單一客觀資料,如果不加入變因來做比較與解讀,就無法看出「意義」。例如,以「年代」或「地圖」概念來分析,參與者是否比較偏向某個年齡層,或是否來自某個「區域熱點」。這樣的例子,顯示分散的單一資料無法呈現「概念」,具有一致「規則」的集體資訊,才有意義。

當資料累積巨量到一定程度後,再加上數位時代可處理的資料規模與運算速度大幅提升,就能呈現出「趨勢」,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像是 2018 年的 1124 公投,共有上千萬公民與上萬個投開票所參與,在數位化記錄與分析之下,短短 24 小時就可以分析出:第 14 案(又稱挺同婚)同意票比例最高的投開票所位於南投縣仁愛鄉。

有系統的收集與管理資料,NPO 也可以坐擁「金山」

資料中蘊藏著許多徵象,能提供組織參考,這樣看來,我們其實坐擁金山。要邁向數位轉型的管理資料能力,組織一方面要熟悉和辨認自己握有哪些資料,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以數位化方法存取這些資料

利用數據分析,可以快速得知投票結果。圖/中央選舉委員會

像是紙本問卷、觀測紀錄,這些過去習慣用紙本填載的形式,必須逐漸以數位版本取代。問卷可以參考使用線上平臺,例如 Google 表單,或者是由臺灣開發、有中文化介面,還提供非營利組織方案的問卷服務平臺 SurveyCake;生態調查則可以參考使用開放資料的生態記錄 App,如愛自然(iNaturalist)不僅有中文版本,資料庫還開放給所有人取用。

如果組織過往有大量的紙本資料,也要盡快藉由人工協助、建立數位檔案,畢竟能夠被分析的資料才具有價值。這些長期累積的資料,將為組織揭露歷年樣貌,說不定可以大大協助組織接下來的營運規畫。

此外,每年用來與捐款者溝通的財務報表,也是非營利組織最有機會碰到的資料轉譯。通常,NPO 會用圓餅圖或柱狀圖呈現一整年的支出、收入等。目前被用來轉譯龐雜資料的選擇,最常見的莫過於「資訊視覺化」(各種圖表與圖像設計),它的特性是能瞬間、直觀的傳達抽象資料,因為藉由人眼辨識圖像,比起閱讀文字更容易理解。

然而,資訊視覺化可以帶來的價值遠不止如此,當組織要將枯燥的資訊數字傳達出去,應當帶有詮釋的視角,且不同的呈現方式,也可能帶來全然不同的結果。

例如「同心圓圖」相較於「圓餅圖」,可以一次呈現更多維度的資訊。歷史上有幅知名的圓餅圖,甚至成功降低二戰時英國士兵的傷亡率。這幅被稱為「南丁格爾玫瑰圖」的極座標圓餅圖(又稱為圓形直方圖、雞頭圖),來自大家耳熟能詳的白衣天使南丁格爾。

她收集資料(1854-1856 年間統計的軍營士兵傷亡狀態)、整理資訊(依月份與傷亡原因),並且繪製成圖。她選擇以圓餅面積顯示傷亡規模、圓心角區分為 12 等分標示時間差異,這個做法讓 2 年來龐雜的資料清楚傳達出一個解方── 改善衛生環境是拯救士兵性命的關鍵要素。

南丁格爾玫瑰圖,圖中藍色區塊為透過衛生改善就能避免死亡的死者、紅色為傷重死者、黑色為其他死因的死者。圖/@ Wikimedia Commons

收集資料,歸納資訊,並且產出洞見,這個過程無法一步登天。必然是先逐漸熟悉組織內有哪些資料可供運用,接著嘗試挑選出恰當的規則或比較基準,才能將這些資料詮釋成有效的資訊。

這個數位轉型的練習,並不需要編列高昂經費,可以從 Excel 的基本功能開始,試著產出圖表,或是藉由 Google workspace 內的數據分析(data studio)、Office 365 中的資料視覺化(Power BI)等來嘗試製作。

重點是,組織必須開始看見內部存在或可收集到的資料,並且摸索適合自己的歸納與判讀方法。如果想要更多花俏功能,也可以參考使用線上平臺,例如 Infogram,它雖是英文介面,但有提供非營利組織公益方案。

無獨有偶,意識到非營利組織其實坐擁資料金山、可以善加利用的,還包括以推動「資料力做公益」為目標的 D4SG 資料英雄計畫。該計畫曾經協助法扶基金會分析全臺分會的收案案件與鄉鎮人口基礎資料,盤點出各區域案件的覆蓋率、人口特徵、案件屬性等,以各種交叉比對的結果,找出那些需要法律扶助卻隱身的弱勢人口,讓真正有需求的人能尋求到專業的支持。

有力的資料能向內改善組織、向外改善世界

資料能夠為非營利組織帶來的,不只是向內協助改善組織弱點,也可以向外改善世界。

尤其在環境倡議上,監測回報資料就是在建立寶貴的基礎事實。以地球公民基金會開發的農地工廠回報系統為例,我們最初為了經由傳真或電話檢舉工廠的在地民眾,能將回報資料數位化,而開發了「回報系統」。

回報系統至今上線將近一年半,累積到相當的資料量後,我們使用「既定時段」或「特定區域」等規則分析,就可以看到農地違章工廠增加的速度或區域密度,協助聚焦倡議方向。

地球公民基金會開發的農地工廠回報系統。圖/拆!農地違章工廠

另外資料規模更大、讓更多公民能夠參與的,是已經進行到第 4 年的「透明足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藉由爬梳各地環保局即時監測資料,彙整企業在空氣、排水的監測數據與違規紀錄,並創造出讓民眾可以辨認企業品質的資訊平臺,甚至開發便於消費者使用的「掃了再買」App,讓民眾在購買商品時可以先掃條碼,了解企業違規狀態後,選擇對環境友善的品牌購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將於 12/28 的網路星期二座談,分享如何用資料、設計與開放來發展適合倡議的資訊工具。在透明足跡之後,他們在組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持續更新與串連資料,開發了新工具「ESG 檢測儀」。

從講座中,聽眾可以聽見,一個缺乏資訊技術資源的組織如何結合志工、開發資訊專案,並藉由專案產出的資訊,應用在倡議上。

藉由開放資料揭露事實,企圖導正環境失序狀態,這類型的數位工具近年來出現許多,本專欄下一篇將介紹幾個例子,包括民眾如何參與貢獻資料,或是爬梳政府開放資訊來改變公共現場。希望能為更多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拓展視野,看見數位資料的效能、想像資料治理的威力。(下篇待續


延伸閱讀:
1. 用鍵盤改變世界,NGO 與開源社群的數位協力火花/地球公民基金會
2. 歷久彌新的溝通把戲,數位轉型前後的電子報/地球公民基金會
3. 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4. 2021 慈善數位力報告:NGOs 數位升級成普遍共識,但仍需投資與調整
5. 你的個資每年被政府調閱幾次?數位足跡邁向未來,法規卻還在舊時代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

推展環境保護的公益團體,是臺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我們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據以進行政策施壓、國會遊說、教育推廣等,期望能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任。

地球公民深信:專業的環保團體+公民行動,是改變世界的最大動力。連結各種社會力,改變法令政策,以各種行動帶來正面的改變!

文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