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樂透抽大獎吸引捐款可不可行?NGOs 數位力提升但仍有改善空間、企業不可不知的 16 項 CSR 重點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2021 慈善數位力報告:NGOs 數位升級成普遍共識但仍需投資與調整

精選原文:Charity Digital Skills Report 2021

看到這篇報告,就表示 2021 年也接近收尾了。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仍舊肆虐各地,2021 年公益界也延續去年的線上轉移策略,並逐步掌握數位技巧與發展未來的數位策略,只是策略的發展側重某些特定領域(比如捐款和線上活動),在其他方面的進展有限。

2021 年公益界數位技巧調查報告》今年依舊建置了專屬網頁發表報告結果,分成 8 大類共 26 個圖表,每個類別都有詳細的解說與圖表說明。報告內容厚實,可能無法一次就閱讀完畢,建議可以依照分類分次閱讀,才不會出現外文閱讀疲勞的狀況喔。

以下簡單摘要 10 點重要發現:

(1) 60% 的組織擁有數位發展策略,相較去年增加 11%,是很正面的成長。

(2) 因應疫情,83% 的組織已經開始提供線上的服務計畫

(3) 在疫情期間,有越來越多組織(78%)運用數位工具接觸新的群眾。

(4) 「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的議題逐漸獲得重視,超過一半(52%)的受訪組織擔心數位的使用可能會排除某些(數位能力不足)的族群。

(5)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組織數位化最大的阻礙,有 32% 的組織表示 IT 能力不足影響到自家數位計畫的發展。

(6) 31% 的受訪組織表示,遠距工作的形式對自家的員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許多員工出現過勞的情況。

(7) 組織的「數位化」逐漸獲得重視,67% 的受訪組織表示數位化是組織的優先事項,且 2/3 的組織開始投資發展組織的數位架構與建設。

(8) 超過一半(52%)希望組織的領導高層(CEO 和理監事會成員)可以具備數位視野,以提供組織清楚的數位發展方向。

(9) 組織的創辦人需要正視數位的議題與相對應的開銷。將近半數(47%)的組織成員希望組織各項計畫的預算項目可以納入必要的「數位開銷」花費。

(10) 有 44% 的組織表示他們對於服務使用者──尤其是新的服務計畫──的認識依然不足,需要進一步的指引與研究。

問題「組織理監事會成員的數位能力如何?」結果統計。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希望領導階層可以具備數位視野,但根據這個問題的統計,僅有 31% 的受訪者覺得理監事會成員有足夠的數位能力。圖/2021 年公益界數位技巧調查報告

2. CARE 的實驗計畫:「虛擬貨幣消費券」及「區塊鏈技術」追蹤

精選原文:CARE tests cryptocurrency vouchers for aid delivery in Kenya, Ecuador

老牌的國際發展組織 CARE 從 2020 年開始,在肯亞與厄瓜多執行一項為期 2 年,發行虛擬貨幣消費券的實驗計畫。該計畫發行虛擬貨幣的消費券,使用者可以利用這些消費券參加 CARE 提供的醫療或金融服務,並運用區塊鏈技術管理和追縱消費券的使用情形。

CARE 寄望區塊鏈的技術可以增強組織計畫資金流向與運用的透明度,並藉此追蹤計畫的實際執行情形。同時,科技的引入也渴望減少傳統紙本消耗的人力與時間成本,讓組織可以空出更多的人力和時間去發展其他服務計畫。

自從區塊鏈和虛擬貨幣問世之後,公益界就一直有呼籲和意願要運用這項技術,但目前還只是停留在提供虛擬貨幣捐款上,CARE 這項計畫則直接嘗試將技術運用到計畫的執行和追蹤上,不論是計畫中需要的金融機構的贊助、提供技術支援的夥伴,或是計畫結束後的評估結果,都可作為未來計畫的重要參考。

參與計畫的成員南希・法瑞斯(Nancy Farese)。圖/CARE Crypto Fund for Humanitarian Aid

3. 企業看過來,你不可不知的 16 項重要 CSR 調查發現!

精選原文:16 CSR Facts You Need To Know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注重自家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不論是成立專責的單位或者企業基金會,以 CSR 為號召投入社會公益的活動的確逐年增加。坊間有不少討論 CSR 好處的文章或者如何做好 CSR 的指引,內容也十分五花八門,要仔細挑選文章好好閱讀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這篇選文是一個 CSR 相關研究數據的整理,作者從多份 CSR 報告中整理出 5 個領域(目的、員工參與、災害應變、顧客與動機行銷、企業志工行動)共 16 點與 CSR 有關重要數據,讓有心想要了解 CSR 執行情況的人可以快速瀏覽、抓住重點。

文中挑選的許多數據比較是站在企業角度進行的調查,內容頗能切中企業主的思考,有意進行 CSR 的公司不妨拿來作為後續規劃的參考。文章的每個數據都有附上出處的連結,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人也可以延伸閱讀,增加更多的了解。

以下簡單摘要幾點重要數據(其他部分請參考原文喔):

(1) 有清晰自我定位與目標的公司更容易成功開發新市場並穩定經營,機率比沒有公司高出 50% 。

(2) 超過半數的受雇者表示,公司(雇主)應該要提供主動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

(3) 71% 的美國千禧時代(出生於 1980-1990 年代)受訪者表示,企業應該要在(他們認為)重要的社會議題上有積極主動的作為。

(4) 76% 的受訪者表示企業執行長們(CEOs)需要更主動進行改變,而不是等政策制定之後才跟著行動。

(5) 83% 的受訪企業高層表示,善用員工的技術專業能力投入志工活動,除了可以滿足員工期望回饋社會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藉著志工活動訓練員工的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

延伸閱讀:【借鏡 CSR】專題:從慈善捐贈到勇敢表態,企業和 NPO 可以雙贏嗎?

4. 想找名人來代言但好害羞?別怕,簡單的教戰手冊在這裡!

精選原文:How can your charity attract celebrities?

名人代言是個永不退流行的公關宣傳方式,但要如何找到合適的名人並提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合作方案,就需要好好計畫。

本文主旨很簡單:教你如何吸引想為組織代言的名人。所以我們也不拖泥帶水直接來摘要文章的重點!文章分成 2 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找人代言之前要想好的事」跟「如何開始與(可能的)代言人接觸」。

(1) 找人代言之前要想好的事情:

你的受眾是誰?組織要先想好活動的受眾群體是誰,比如哪個年齡層、地理區域、關心的議題是什麼等,然後以此去尋找有哪些名人的粉絲與自己的受眾重疊,列出一個初步名單。

你會使用的公關媒體是什麼?是捷運廣告、公車車身、生活雜誌內頁廣告還是網路廣告?決定媒體種類之後,再一一檢視名單中有誰比較適合、是否曾經出現在相同的媒體中、效果如何等。

③ 候選代言人的公眾形象是否與組織的代言內容相符?例如家庭導向的倡議內容,找一個形象親民(鄰家哥哥姊姊或者是親切的阿姨叔叔)的代言人比較合適。

④ 候選代言人的行程是否可以配合?要知道,名氣越大行程就越滿檔,所以在事前可以先調查候選代言人的行程是否可能撞期,比如查看近期有沒有推出新作品跟宣傳行程。

候選代言人與組織的連結如何?比如曾經響應過組織的倡議活動、提過組織、關心相同領域的事務,或是組織有人對該候選代言人有一定的瞭解、候選代言人身邊有人已經在支持組織工作等。找找看候選代言人是否已經與組織有一些連結,可以是之後接觸時一個好切入點。

(2) 如何開始與(可能的)代言人接觸:

做好計畫書。雖然仍然需要預留一定的彈性,但一份完整的計畫書仍是需要的,內容應該包含目標族群的資訊、活動的核心訊息和一些初步的圖像設計等。如果已經有名人同意參與計畫,一定要記得告訴其他候選代言人。

② 接觸可以先從社交平臺上的互動或私訊開始。如果你發現候選代言人最近參與過、或經驗與計畫的內容有關,可以先寄送訊息問候,然後由此建立關係展開對話。

第一封正式的邀請信很重要,記得在信件中說明活動的目標與核心價值,為什麼會選上該候選代言人的理由、活動內容和執行方式、現有的資源等資訊,文末可以附上計畫書的檔案工人參考。正式的接觸還是要透過經紀公司,如果組織已經跟候選代言人在社群上有所互動,也可以私訊通知對方已經與經紀公司聯絡。

5. 如何無痛轉換跑道?公益組織「STF」女孩贊助計畫轉型經驗分享

精選原文:How to Take Risks Without Losing Your Donors

一種常見的公益計畫是每月定額捐款贊助某個偏鄉或低發展地區的小孩上學,「贊助者」會事先收到小孩的資訊,讓他們選擇要贊助哪個小孩,贊助開始之後,被贊助的小孩每年寫信給贊助者表達感謝跟報告一下自己的狀況。

本文作者的組織 She’s the First(STF)一開始也是用這樣的方式支援非洲與中南美洲地區的女孩上學,但隨著計畫的進行,組織發現這樣的贊助行為背後其實潛藏了與組織目標背道而馳的概念:

(1) 無意識中將女孩「商品化」(有些捐款者會用私有化的名詞形容受資助的孩子,覺得孩子是「自己的」)、
(2) 不斷在過程中複製贊助者與被贊助者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3) 限定用途的贊助金額、
(4) 贊助者關係維持增加行政負擔、
(5) 還有被贊助女孩的個人資訊分享所牽涉的隱私問題等。

從 2015 年意識到上述問題之後,STF 便開始一系列討論與方法轉變,包含不再使用「贊助者」(sponsor)等用詞,受資助的小孩從個人改為「團體」(也就是從 1 對 1 資助關係,改成你的捐款可以資助「這一群孩子」,也不再由捐款者挑選)。

原先孩子的感謝信也改成由孩子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並放在組織公開通訊中,而非寄給個別捐款者。藉由這些轉變,STF 將計畫的主題從贊助者轉變成被資助的孩子們,將焦點與關注重新拉回到孩子們與其生活社區上,並盡可能在過程中尊重參與計畫的孩子與社群。

或許有其他執行類似計畫的組織發現類似的問題,但計畫內容的轉變可能帶來財務和組織公關的風險,作者就坦言,在轉變初期,組織的捐款的確有明顯減少,也收到反對的意見,但隨著計畫的持續進行和修正,有越來越多認同組織轉變與理念的人加入,從結果上來看,組織其實收穫了更多的支持與捐款!

本文不只說明「贊助(個別)小孩」這件事潛藏的權力不對等和其他隱憂,也藉著一個組織的轉型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害怕改變,尤其是那些你早就察覺與組織理念不相容、應該要改變的地方。轉變不一定就會帶來危機,只要你的轉變更加契合組織的理念與目標,其實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受到吸引並加入你的行列。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6. 激情過後,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式援助突發的事件和災難?

精選原文:How to help Afghans? Suggestions for impactful and respectful giving

8 月底,美國全面撤軍阿富汗,導致一系列混亂和人道危機,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隨著新聞畫面的不斷放送,各種令人震撼、難過和殘酷的畫面讓人不知所措,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試圖在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協助更多的人,或許你也是其中之一?

本文的內容主要聚焦在國際社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思考模式」協助阿富汗。裡面提出 3 點捐款人可以認真思考的概念,以及 3 點援助組織在制定計畫時應該注意的方向,以下簡單摘要內容:

(1) 捐款者專屬的概念思考:

① 提供全面、理性的持續性捐款。在緊急事件發生時,大量的捐款會一次性的湧入以應對突發狀況,但很少有人想過「突發狀況之後的處理」,比如後續民眾的安置與生活重建問題,對於需要離境或已經離境者,要如何協助他們適應新的文化與環境等,都需要持續性的支持與關懷。比起突發狀況時愛心爆棚的捐款協助,捐款者也可以思考持續性定期定額捐款來支持後續的安置與支援計畫。

② 願意支持是好事,但也需要考量被協助者的實際需求。有時外來的捐款者或組織會一頭熱的投入建設「自己覺得」地方需要的東西,卻不見得有真的符合當地的需求,或是沒有考量到後續管理、維護或營運的困難,比如蓋了學校沒有老師、捐了一堆衣服卻沒有一件合身等。所以捐款者在投入或支持計畫時,建議要先了解計畫的內容是否真的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與承受能力,不要一味的想著自己覺得好的事情。

③ 把你的焦點從辦了多少募款活動、募捐了多少錢,轉移到計畫的實際執行成果上。

(2) 援助組織在制定計畫時應該注意的方向:

① 注意組織的用詞,盡量避免貼標籤的行為,不論是對女性或任何族群。

② 閱讀有關阿富汗的文章,不管是過去的歷史還是現在的狀況說明,去了解阿富汗的發展與演變。

③ 以「解決導向」(solutions-oriented)的方向制定或支援相關計畫。

本文雖然以阿富汗的情況為主要說明,但其實內容可以更廣泛應用到各種國際突發災難上。在災難發生當下大家會有很多情緒性的協助動作,比如大量捐錢捐物資,或者是直接衝到現場要幫忙之類的,但這些情緒性的動作通常都是一時的,而且非常容易留下各種爛攤子(比如大量壞掉的物資、亂搞沒有協調的救援行動)。

在應對突發的災難或事件時,我們或許可以先冷靜下來,思考什麼樣的行動才能真正且長久的協助到有需要的族群。一如作者文末所寫的:

「如果我們想要尊重珍惜普世的人道價值,所有的(援助)行動都應該要理性與感性兼具,並以此來思考和打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if we are to honour our shared humanity, our response must involve heart, and mind, to imagine and actually build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延伸閱讀:
1. 中村哲的大叔遺志:阿富汗淪陷後的 NGO 與「一水希望」
2. 【921 專題】突發的巨變或許是天意,後續的復原卻事在人為

7. 海地在地組織呼籲,國際救援行動應支援在地小商家向本地採購物資

精選原文:Campaign urges support for Haitian companies in earthquake response

8 月海地發生的大地震相信大家依然有印象,當時許多人馬上聯想到 2010 年在海地造成重大傷亡的地震,鄰近的國家也在最快的時間伸出援手,國際上也開始募集物資希望協助海地的居民,但你是否曾想過,大量湧入的物資當地是否能夠消化?或者這些物資是否可能造成其他意料之外的影響?

本文介紹的即是震後來自海地的呼籲:海地在地組織「風險管理與緊急應變聯盟」(L’Alliance pour la Gestion des Risques et la Continuité des Activités,AGERCA)在地震之後,開始倡議國際援助組織盡量從海地當地的企業購買支援物資,以避免 2010 年地震之後的小型與微型企業的倒閉潮重演。

2010 年海地震後,大量湧入的國際援助物資相當便宜、甚至免費,使得海地當地的小型與微型商家無法與價格極為低廉的援助物資競爭,而後大量倒閉,並嚴重衝擊當地經濟,卻鮮少被國際社會報導。

2021 年 8 月的地震過後,AGERCA 便快速跳出來呼籲國際援助組織購買在地商家的產品,特別是那些海地本身就有企業在製造生產、手上還有現貨供應的產品,除了幫助本地商家度過危機,也可以降低運輸的時間和成本。文中除了仔細說明 AGERCA 的倡議內容及相關行動訓練計畫,也說明這項行動面臨的現實困難。

AGERCA 本次倡議的社群宣傳圖片。圖/AGERCA 臉書

8. 慈善樂透募款公司 Omaze 面臨集體訴訟指控,捐款樂透抽大獎可行嗎?

精選原文:Luxury fundraiser Omaze confronts ‘illegal lottery’ allegations

美國的慈善樂透募款公司 Omaze 近期在加州面臨一項集體訴訟,訴訟內容指控 Omaze 進行的「樂透募款」違法且有誤導大眾的嫌疑。

創立於 2012 年的 Omaze,是一家「營利」的慈善募款機構,募款的運作方式就是「樂透抽獎」,只要捐款贊助 Omaze 網站上所羅列的任一慈善計畫,就可以馬上參加抽獎。

獎項非常豪華,像是一臺車、一趟豪華旅行,甚至一棟豪宅。這樣的募款模式讓 Omaze 在美國與英國獲得成功,許多國際大型組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Save the ChildrenComic Relief US 等都願意與 Omaze 合作,累積募得數百萬美金。

根據文中解釋,加州(Omaze 登記註冊的所在)規定,類似的樂透抽獎活動收入的 90% 必須捐作公益用途,但實際上,根據 Omaze 的收支統計,募得款項的 65%-75% 會用來支付 Omaze 的運作成本,再扣除 Omaze 保留的收益後,最後大約只有 15% 是真的捐給公益組織。因此,在法律上來說,Omaze 目前的收益分配模式完全不合規定。

同時,在 Omaze 活躍的美國與英國都有規定,這樣的(付費)樂透抽獎不能作為私人營利用途,可是 Omaze 本質上就是一家私人營利公司,Omaze 就換個管道把自家的樂透抽獎定位為「免費抽獎」或一般抽獎活動(sweepstakes)。既然 Omaze 定位自家的樂透是「免費抽獎」,在網頁上就要清楚標明「免費參加」的管道與方式,但實際情況是,Omaze 網頁上的「免費參加」選項並不顯眼,Omaze 也因此被英國的廣告標準局糾正。

Omaze 的回應皆表示,在收到糾正與指摘之後,公司已立即採取行動改善。

隨著科技與社交管道不斷推陳出新,公益募款的形式也持續在尋找新的方式吸引大眾的注意,Omaze 即是其中一種嘗試,而且看來還頗成功。只是 Omaze 介於營利與公益的灰色地帶的運作方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質疑與爭議,並在法律上屢屢遭糾正,這樣的募款是否真的合適,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依據規定,Omaze 需要在頁面上明確標示「免費參加」的途徑,但網站「免費參加」(Enter without contributing,圖中下方以紅色圓圈框起來的部分)的標示相比起來並不明顯。圖/截自 Omaze 計畫頁面

9. 全球空汙行動贊助報告:空汙日益嚴重,全球用於空汙防制的資金卻少於 1%

精選原文:AIR POLLUTION: A FORGOTTEN FUNDING ISSUE報告全文

The Clean Air Fund 在 9 月發表年度報告《2021 年全球空氣汙染行動贊助情況》,本文是報告的重點摘要介紹,可以快速瀏覽 2021 年全球空汙行動贊助狀況。報告全文內容十分豐富專業,有興趣的人可以全文瀏覽,仔細研究。

根據文章的介紹,儘管全球已有共識,肯定空氣汙染對於環境及健康的危害,但真正資助空汙防制行動的金額卻少得可憐。

官方出資的全球發展計畫只有不到 1% 的資金是用在空汙防治與改善的相關計畫,甚至在某些空汙嚴重的地區(如發展中國家),政府用於鼓勵燃油使用的經費,還遠高於改善空氣品質的費用。非官方的空汙計畫資金更少,只有不到 0.1% ,而且高度集中在比較高度發展的國家跟印度,深受空汙危害的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加起來的資金,也不到整體空汙經費的 4%。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與空汙相關計畫的資助金額年年增加(卻鮮少有新的機構加入贊助行列),而且空汙相關的資料搜集計畫也逐年增加,至少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完善的空氣品質資料庫。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