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下):展開平權的討論,才是立法原意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上):何謂仇恨言論?如何定義歧視?

「改善交通,能改善一整個家庭」裕隆愛的里程數公益平臺,接上助人工作最後一里路

我的自閉症生活密技:當朋友理解我克服障礙的方法,我們變得更加親近了/《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10 年前的那個平安夜,臺北還是一個會在 10 度寒冬中,向「遊民」噴水的城市。
2011 年底,艋舺公園清潔隊以強力水柱噴灑驅趕露宿的街友,引發臺灣社會第一次針對無家議題的激烈辯論。同年,《社會救助法》修法,保障所有露宿者不再被強行安置(驅離),得以在街頭享有基本生存所需、「就地安身」。
也是在那一年,新生代街友服務組織「芒草心慈善協會」成立,和 OURs 都市改革組織與臺大城鄉所合力舉辦第一屆東亞包容城市論壇。無家議題與居住發展的討論悄悄相遇,以冰川伏流般的速度緩緩前進。
2011 年,是臺灣無家服務領域風起雲湧的開端。10 年來,僅管公部門法令文書依舊以「遊民」相稱,但民間團體早已跟隨國際腳步,從早年的「流浪漢」、「遊民」,到近年提倡街頭友善的「街友」一詞,一路拓寬倡議邊界,看見更多蝸居在違法爛房、寄宿營業場所、常態性依親的「無家者」。
單看露宿人數,或許我們不像美國一樣高達 58 萬人,然而流浪既是種殘蝕身心的狀態、居住既是基本人權,那麼「無家」無論發生在 1 人或 1 萬人身上,都禁不起漠視;而無家「者」,則是在居住與貧窮這2大根源未解之前,在臺灣社會福利官僚扞格未得改善之前,所有人必須守護的城市一景。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再次為它投入心血。去年初,Right Plus 多多益善推出了專題「【制度傷人】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誰破得了關?」探究臺灣底層貧窮者如何受困於我國獨有的制度困局,永無翻身之日。今年,我們與芒草心合作【無家十年】,回首 2011-2021,從關鍵人物到重大事件,從庇護中心、中繼住宅到多元居住,從街頭的瘋人、女性到社工,從有房的街友到無根的租客。
回首是為了謹記,我們曾經做對了什麼,讓街頭有了巨大的轉變,讓氛圍變得友善,讓討論的空間得以撐開,多元彈性的服務百花齊放,實務經驗能夠累積交流。回首也是為了釐清,為什麼即使如此,街頭的人卻從未減少,且出了臺北市,天地如何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下一個 10 年,我們如何能夠面對貧窮與無家,不再束手無策。
本週二(11/23)開始,在耗時 4 個月、爬梳 13 份研究論文、訪問 21 位公部門與民間資深工作者、橫跨 5 個縣市與 12 個組織/單位後,跟著多多一起坐上時光機、走訪北中南突破臺北視角,與你一起看見臺灣底層貧窮者的掙扎、夾縫中的善意與照顧網。
採訪撰稿/葉靜倫
執行編輯/黃愉婷、王俞茹
社群編輯/許佩珊
視覺設計/林 俐
專題支持/芒草心慈善協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
研究支援/芒草心慈善協會
▸「大家都想把人趕走,卻沒人回答得出他們能去哪?」
▸「如果街頭已經飽和,收容中心為什麼總是住不滿?」
▸「就地安身究竟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每年花 500、600 萬的醫療費在街友身上,值得嗎?」
▸「很多街友都想工作,但他們能做什麼?」
▸「精障女性的比例為什麼高達 6 成?街頭的瘋人何去何從?」
▸「長期蝸居在違法爛房裡的人,是租客還是無家者?」
▸「媒合拉近房東和街友的人叫做社工,一個社工能拉幾戶?」
▸「為什麼這些人都租到房子了,還需要社工去關心?」
▸「其他社工無計可施的全轉到我手上,我又還能做什麼?」
▸「欠房租的老人家跑去睡麥當勞,他到底是老福個案還是遊民?」
▸「只流浪幾天就一直被當街友在服務,一日遊民,終身遊民?」
▸「精神障礙雖然常是人掉落街頭的原因,但也更可能是結果。」
▸「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叢林法則,常以最快的速度毀人心智。」
▸「特別對女性來說,在流浪剛開始即早介入,是非常關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