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福網絡的繭居服務創新:「陪跑型」的支持,不再直接要求改變/《80/50 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編按:遠流今年 9 月出版《80/50 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日本於 2019 年出版),作者川北稔於書中深度探討日本社會「繭居」現象引發的家庭問題,及日本社福網絡在協助、支援繭居家庭的嘗試與困境。

書名以「80/50」為題,即因日本將高齡家長和中年子女同住所衍生的問題,稱為「八零五零問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於書中推薦文表示,「繭居」並非個人的失誤或不幸,相反的,社會家庭結構的變遷,甚至錯誤的政策都可能使得繭居問題變得嚴重。

書中案例也指出,日本民間已經發展出協助與支持繭居的公共服務,重點就在於「增加家庭的依賴對象」,值得長期照護悲劇一再上演的臺灣當作借鏡,提升「封閉是家庭崩潰的高風險因子」意識,及早預防可能發生的憾事。

本篇摘錄本書第 3 章〈繭居支援的線索〉,點出當前民間團體、地方政府,在支持繭居困境家庭時的突破與嘗試,關鍵是要先和繭居狀態者及他的家庭建立關係、陪伴他們走過日常生活遇到的困難,而非一開始就訂立過高的改變門檻,並呼籲不同的支援單位共同合作。

承上篇:「死後要留下多少錢才夠?」高齡家長獨自面對「繭居子女」的放棄與絕望/《80/50 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撰文/川北稔 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翻譯/陳令嫻

上篇提及,繭居者家屬在對外求助、諮詢時,可能碰到的問題是「支援中斷」。

日本政府雖有「青年支持」相關制度,但一般支持對象的年齡上限是 39 歲,繭居狀態者一旦到了 40 歲,就無法繼續接受支援。然而,繭居問題並不會隨年齡增加而自然消失,相反的,繭居問題往往是從兒童與青年時期開始,並延續到一個人的中高年階段。

雖然現行日本政府支持體系尚有不足,但如果能充分活用其他支援方式,還是可能貼近個案需求。例如有一種稱作「陪跑型」的支持方式── 先從繭居狀態者的興趣、專長,甚至是喜歡的食物著手。這樣的方式看似和就業或繭居支持毫無關係,但正是從小處著手,才能充分蒐集資訊、提供合適的服務。

從「聊興趣」開始建立關係,提供充分的支援資訊

例如個案 K(男性,30 多歲)因為身心問題,開始繭居家中。父母看不下去說服他去就醫,病情卻沒有好轉。接著父母建議他「如果覺得工作門檻太高,至少先嘗試當義工。」他依舊不為所動。

當支援人員從家屬口中得知 K 是職棒中日龍隊的球迷,就寄給他一封寫滿職棒話題的信。雖然沒有立即得到回應,但半年後再邀請他一起去看球賽時,他就答應了。到了球場後,K 開始說起心聲:「我有心想工作,但是連去打工都覺得好難。每次爸媽問我到底想怎麼做,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示意圖/取自 PAKUTASO

支援人員建議他可以利用身心障礙相關社福資源,到庇護工場工作,如果能取得身心障礙證明,也有其他福利資源能運用。他聽完後說:「原來有這些方法,我馬上就去申請。」於是 K 立即向地方政府申請到相關資源,並請醫生開立診斷書,取得身心障礙證明。

從 K 的經歷可以看見,他雖然看了好幾年醫生,卻始終夾在父母的期望和對就業的不安之間,而且只知道一般求職方法,不知道可以利用身心障礙的相關社會福利。要申請社福資源,也需要醫師的診斷書,醫療院所卻不曾積極說明。可能是認為 K 不會同意嗎?

然而,判斷本人是否「同意」之前,K 知道的資訊和選項真的充分嗎?

由政府主動推廣相關資源、 從日常生活開始協助

日本社福制度是「申請主義」,必須自己取得相關資訊,主動前往辦理後才能使用。

滋賀縣野洲市政府認為,「既然日本的社福制度採取申請主義,市政府的職責便是向市民介紹有哪些制度」。因此把「自立諮詢支援窗口」設在「市民生活諮詢課」,主動向市民介紹各種可以申請的社會福利,呼籲生活陷入困境的民眾積極利用。

先從諮詢日常生活的煩惱開始,讓對方感覺「跟支援人員聊聊也不錯」,就能把話題帶到繭居困境。各地支援單位都表示,透過協助個案的日常生活,例如提供餐食、利用地方政府的社福制度提供貸款等,是和繭居狀態者建立信賴關係的第一步。

野洲市政府對繭居狀態者也積極進行家庭訪問,有時是先提供有益的資訊,而非一開始就強硬協助對方,想要對方馬上走出繭居狀態。例如看到對方家裡有置之不用的機車,就會提醒他「報廢機車就不用多繳稅了」。

部分地方政府則是根據《生活貧困者自立支援法》提供家計諮詢。支援人員不見得要以協助「走出繭居困境」為優先目標,而是重新審視家庭支出,輔導對方收支平衡

細膩的評估才能充分搜集資訊、提供繭居狀態者多元的選項。圖中深色處是過去經常提供的選項,淺色處則是深入了解後,可以提供給繭居狀態者更多的選項。圖/取自本書;遠流提供
滋賀縣野洲市役所市民課。 示意圖/取自川端美術企画

另一方面,繭居者支持一般都集中在「就業輔導」或者「建立歸屬的支援」。然而繭居狀態者需要的不是二選一,而是更多的選擇與可能。即使本人選擇了其中一項,支援人員的建議也不應侷限於兩者,而是發現兩者以外的需求

例如某位尋求協助的 20 多歲男性,原本認為自己應選擇就業輔導、努力找到工作。但直到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帶他認識更多元的活動後(例如家庭手工、玩電動等),他逐漸迷上繭居時期不能玩的足球,後來更加入電腦相關的就業輔導。

這樣的例子讓我們看見,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支持服務若能配合個人的情況隨機調整,比起要求對方配合單一的支援方案,更能擴大對方接受支持的機會。

創新的就業輔導,讓繭居狀態者重拾自信

藉由上述案例可知,目前部分支援單位,正嘗試藉由細膩的評估,提供適合個人的方案。

而就業輔導方面,一般地方政府的輔導流程是,要求受輔導的對象在固定期間接受訓練,培養足以就業的能力後開始求職,並且多半要求必須在一定期限內順利就業。相對於此,以下的就業輔導,則是先協助繭居狀態者與外界接觸,進而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專長。

1. 兵庫縣蘆屋市:在工作中看見自己的價值

當地的社福組織「社會福利協議會」在商店街成立「休憩小站」,會舉辦許多活動,許多家庭主婦購物時都會順道造訪。而負責用電腦製作活動文宣的,正是一群曾經繭居的年輕人。

對參與工作的年輕人而言,自己不是以「繭居狀態者」的身分接受援助,而是伸手幫忙又能獲得感謝與報酬的「工作者」。換句話說,這種支援讓繭居狀態者成為「支援他人」的一分子,而非「被動受訓的一群人」。

2. 大阪府豐中市:透過家訪觀察,發現繭居狀態者的才能

當地的社會福利協議會推出名為「豐中 Bino Bino」(豊中びーのびーの)的方案,會舉辦各種活動,讓繭居狀態者在參與過程中學習,也以此建立社會關係。

一位繭居狀態的女性,原本很排斥參加交流活動,因為擔心又被要求去找工作。但是支援人員非但沒有要求她馬上找工作,還看見她畫畫的專長,邀請她來幫忙作畫,藉此方式鼓勵她。她很高興獲得重用,就開始負責繪製社福會刊行的漫畫。

支援人員進行家庭訪問時,也不是去給予突破繭居的相關建議,而是「挖掘有能力或有才華的人」。

示意圖/By YAT @ PAKUTASO

3. 北海道岩見澤市:從微小的改變開始,找到喜歡做的事

如果建議繭居狀態者「改變現在的生活,試著工作看看。」聽在對方耳裡,就像是要求顛覆現在的生活,甚至認為自己的過去遭到全盤否定。支援者應該思考如何讓對方覺得不需要大幅改變生活,只要開始嘗試做一點事情,就能有所收穫。

因此,岩見澤市政府委託非營利組織邀請繭居狀態者用毛線編織娃娃再加以販售,如此一來,就能在就業輔導的過程中,同時尋找自己「想做的事」和「擅長的事」。

協助繭居困境家庭:建立關係、守護、介入、體制內外合力支援

以「走出繭居困境」為第一目標,對處於繭居狀態的本人而言,可能是門檻最高的提議。許多家屬曾因為提出這個建議,遭到繭居狀態家人的反抗,更加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久而久之,這個家庭就會逐漸傾向放棄,覺得「現在這樣就好了。」、「不要再管我了!」

因此,應先把目標改為「協助家屬向外求助」,以免社會網絡變得更薄弱── 用「建立關係」、「守護」、「介入」3 步驟,建立起有效的支援。

「建立關係」指的是先獲得受援助家庭的信賴,例如觀察對方的需求、協助解決日常生活的煩惱;接著是「守護」,例如父母因為身體不適而住院時,子女會感到很不安,此時就需要長照人員與繭居支援人員陪伴這個家庭,一同思考解決辦法。

在這之後,才能近身守護、有機會聆聽對方傾訴煩惱。走到這一步就是「介入」的機會了,攸關繭居子女與家屬生活的工作、家計等,都是介入的切點。

另一方面,也需要「體制內」和「體制外」支援的合作。行政單位和民間組織必須共享個案資訊和支持方針,讓行政制度搭配民間非營利組織、志工團體,建立起多方支援體系。


延伸閱讀社福資源如何協助家庭困境:
1. 「死後要留下多少錢才夠?」高齡家長獨自面對「繭居子女」的放棄與絕望/《80/50 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2. 助人者的自我詰問:我們究竟該給多少、給多久,才能真正改善家庭困境?/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上)
3. 1個家庭8個單位在服務,跨專業的網絡合作如何可能?/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下)
4. 多多益善 Podcast【善盡天良】月入 40 萬的貧窮家庭,發生了什麼事?
5. 他山之石在臺灣:帶著問題去參訪,帶著視野做服務/創學程2:創新,從模仿開始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