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盈/默許色情片搶奪教育權?學校不教、家長避談的性教育,「長大了也不會自然知道」

編按:攸關年輕人的事,能否容納年輕人的聲音?近 5 年來各級政府依法逐步將兒童/少年(12 歲至 18 歲)參與公共事務納入政策討論過程,有計畫的培力臺灣下一代參與、理解自己的土地與社會。整個過程不只兒少在學習如何表達、提案,連成人也在學著如何傾聽、採納意見。

2021 年我們開啟本專欄「12+ 的聲音」,作者黃靜盈年僅 20,從國中開始參與地方事務,至高中、大學後成為中央少年代表,搜羅各屆、各縣市代表想法,持續為整個兒少參與制度提出回饋與建議,也針對攸關兒少的議題提出想法。關於她的部分經驗,也可參考我們去年底的 Podcast 訪談,以及她在本站的其他專欄文章

小翰是一名小學 6 年級的男生,某天早上起床時,他發現床上有些液體,他覺得很奇怪,難道這是周遭同學曾經流傳的「夢遺」?

小翰回想,同學們談論到夢遺時總是語帶嘲諷,認為那是不成熟、性慾放蕩的人才會有的「懲罰」。小翰覺得又難過又羞愧,他明明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為什麼會有夢遺?最困擾小翰的是,他又該如何開口跟爸爸媽媽說?會不會因此挨罵?

小華是一名小學 4 年級的生理女性,她的身體正值發育期。雖然小華覺得自己的身體好像有些不一樣,但她心想:「周遭的同學都沒有反應、爸爸媽媽也沒有特別告訴我什麼,應該沒有關係吧?」因此雖然覺得哪裡「怪怪的」,也沒有想太多。

直到有一天,小華上廁所時,突然發現內褲上有血,她嚇了好大一跳!冷靜下來後,隱隱約約想起這好像叫做「月經」?小華原本想找班級導師求助,但導師是生理男性,這讓小華感到很害羞,而且小華也害怕因此被其他男同學捉弄。

幸好小華的好朋友小千陪她去保健中心找護理師,透過護理師的幫助,小華的月經才獲得妥善處理。

以上 2 個案例,是現在許多兒少面臨的真實窘境,起源於教育體系中,對「性」的忌諱與恐懼。

傳統文化對於「性」的相關話題十分保守,只要談論到性議題,常被有心人士無限上綱。若我們將焦點拉回近幾年的教育現場,不難發現「假借性教育之名,行染黃兒童之實」、「性教育是鼓吹性解放」、「性教育是骯髒知識」等陳述不斷出現。

前陣子引發爭議的彩虹媽媽,也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教材上有著「性衝動是自己的自制力不足」、「女生要守貞才道德」等言論,使得性教育再度遭受汙名與誤解。

文化限制、課綱不足,連老師都不會教

面對這樣的文化壓力,性知識的傳遞極為困難,根據兒福聯盟 2016 年針對臺灣兒少性教育知識的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兒少性教育明顯不足,高達 1/4 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相關知識,更有將近 7 成的家長從未與孩子討論過性行為議題,此外,近 3 成的孩子表示,曾經碰過老師刻意跳開某些性知識議題不談。

除了文化限制,課綱中的性知識也顯著不足。根據教育部發布之 108 課程綱要規定,雖然第 3 階段(國小 5-6 年級)已納入「青春期的探討與常見保健問題之處理方法」,然而參照各版本健康教育課本後,可以發現,課本不僅多半著重於體育發展,對於生理知識更是鮮少描述

而與第一線兒少接觸後,許多人也頻頻表示並沒有接受到相關的教學。長久以來,老師們習慣叫孩子「回家自己看」、「回家問父母」或直接跳過、完全不提。可見雖然課綱規定必須教授性知識,現實卻存在落差。

家庭教育法》已明定性別教育應包括性別生理內涵,是家庭教育範圍之一,但進一步檢視臺灣教育部轄下之各縣市「家庭教育資源中心」及「教育部網站」等現有資訊,皆著重家庭正向教養、情感教育,以及自我保護等課題,顯見性教育內容尚未獲得政府重視。

此外,若按《性別平等教育法》所訂,國中小除了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每學期至少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 4 小時;但在師資培訓、教師增能等研習課程中,卻缺漏了性教育及情感教育。

根據教育部於「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簡稱「部兒權」)會議中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去年 8 月至 12 月「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於國中小教師研習活動分類中,在共計 44 門研習課程內,有近 7 成是關於性侵害等法令及通報機制操作培訓,且在不到 3 成的性平教育研習簡介中,僅有極少數包含情感教育的增能研習,其中更幾乎沒有性教育的相關知識增能。

教師培訓的不足,反映在教學實務上,除了教學品質無法達成期望,想要落實教學的老師也常表示不知道該怎麼教、不知道如何與學生對話,最終只好重複以往慣例──跳過不教。

性知識長大了也不會自然知道,反而手足無措

文化限制、課綱不足、教師知能落差,以及家庭內部的壓抑、家庭型態的變遷,使得正規教育體系中的性知識正在「被消失」,對兒少的發展極為不利。

如同開頭所提及的 2 個案例,兒少們面臨生理反應時,往往手足無措,去年 5 月的報導曾指出,隨著兒少身體發育普遍提早,臺灣女童的初經平均年齡已下降至小學 4 年級(約 10 歲);然而受限於臺灣課綱的安排,這些女童卻得等到 5、6 年級,才「可能」學習到相關知識。

曾有研究指出,臺灣兒少的生理相關知識來源主要分為 2 種途徑:「優等生」多藉由醫學書籍來獲取知識;「普通生」則依靠媽媽的傳承,學習生理期的因應措施。然而,無論是誰,都擁有平等獲取知識的權利,不應該因為家境、資本、階級而有所區別

此外,近年來因為家庭型態變遷,越來越多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等,這些家庭對於月經知識的相關教育,時常遭遇困難而難以負擔,遑論大多數家庭也難保所傳授的衛教知識必然正確。我曾遇過一些兒少,因為家庭內部想要節省花用,便告訴孩子衛生棉一天只需要換 2 片就好,導致兒少遭受感染,面臨健康風險。

這些隱憂,讓許多生理女性兒少因為知識不足,如同前述中的小華,在初經來潮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可能遭同學取笑或攻擊,認為褲子沾到血以後「是個噁心的人」、「一定會變得兇巴巴」等,或如同案例中的小翰也一樣。比起月經,現有教育體系中關於「夢遺」的討論更加隱晦,甚至在教科書上完全看不到相關知識。

許多兒少都曾反映自己第一次夢遺時,非常害怕與他人提起,認為夢遺是種「被懲罰」、「不光彩」的事,同時也會產生自我責備與羞愧的心情。非但如此,這個經驗被其他同學得知後,容易遭受「他一定是性慾放蕩」、「他一定都幹很骯髒的事才會夢遺」等錯誤標籤,更別說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霸凌。

學校不教、家長不談,等於默許色情片搶奪教育權

性教育不只包含生理方面,也涵蓋心理情感表達。根據兒盟同份調查顯示,約有 3 成學生未能了解「處理分手失戀情緒、表達情感」等抽象的情感性問題。當兒少無法從父母、師長身上得到正確充足的性知識時,教育體系等於放任成人色情片、腥羶露骨的傳媒以錯誤觀念奪取教育權。

這些影片、報導為了追求戲劇張力,內容往往誇大不實,像是所謂的「女生說不要就是要」便是最經典的例子。我們常常可以在恐怖情人社會案件中,聽到加害人辯稱「A 片都是這樣演的,為什麼我就不行?」檯面上一片忌口的結果,並不會讓兒少保有所謂的「純真」,反而迫使兒少只能從不正確的管道獲取性相關知識。 

兒盟報告亦顯示,在家長、老師避談,教材課程也有所缺漏的情形下,卻有 54% 及 70.2% 的 5、6 年級生表示「自己已了解有效的避孕方式」,兒盟指出,這樣的現象讓人擔心孩子們「無師自通」的性知識是否正確。

兒盟的擔憂不無道理,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107 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顯示,近 10 年國中生曾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從 2.3% 大幅攀升到 5.7%,國中女生有過性行為、但未避孕的比例亦創新高。

學校教導避孕知識,與鼓勵孩子從事性行為完全是兩回事,避孕方法是所有人一輩子都可能運用到的重要知識,當學校選擇不教,反而使許多孩子在好奇嘗試性行為後,因不懂避孕而懷孕,或增加罹患病的風險。 

中正大學林明傑教授分析近 10 年國內性侵害通報事件,發現事件中的學生有半數屬於「合意未成年性交罪」,林明傑認為,若中學生能有普及與合宜的性知識與性侵害/性騷擾預防知能,將大幅改善國內性侵事件帶來的傷害,也能保護中學生免於遭受性侵。

性教育不是骯髒怪物,而是保護與賦權兒少的重要知識

有媒體亦曾於報導中舉出實際案例,敘述一名兒少因為對性的理解薄弱,連被性侵了都沒有知覺,直到長大後回頭追溯才發覺自己受到傷害。此類憾事發生當下,即便兒少能及時被通報,卻也常因性教育不足,而在驗傷、做筆錄時無法正確說出事情經過,甚至叫不出各部位的正確名稱,導致事件追溯面臨困境。

性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正因它可以教導兒少拿捏身體界線、保護兒少遠離非法傷害;此外,當傷害真的發生時,也能降低受害者的不安,更有利追訴加害者。

2018 年,聯合國於《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中便提及,性教育充足與否,對於兒童的健全人格發展有著非凡的影響,其中家庭與學校更在教育體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臺灣性學學刊研究也指出,當學校性教育課程教得越詳細,教師教學技巧越好,且學生對學校性教育滿意度越高時,學生的性知識會越佳、性態度會越正向,相關生活技能的表現也會越好。當家庭以越開放自在的教養態度談心也談「性」,孩子對於性知識的概念也能越完善健康。

總而言之,當我們因為忌諱而選擇閉口不談「性」時,並不是在保護兒少,而是助長社會對許多生理現象的汙名,甚至導致歧視與侵害。


善盡天良【眾聲相 EP2】兒少代表來說話啦!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是理所當然還是離經叛道?


延伸兒少權益與性教育:
1. 黃靜盈/重升學輕心理、諮商還要請公假、隱私被揭露,兒少心理健康誰來顧?
2. 黃靜盈/關於未來,那些我們想擁有的能力──兒少培力課程該上什麼?
3. 黃靜盈/我的兒少代表經驗:以學習之名要求青少年表現「專業」,只是你們成人的傲慢
4. 黃靜盈/我的兒少代表經驗 2:「說好了要開會,卻把我們關在學校考試」公假給半套,青少年公共參與的菁英化與自我審查
5. 748 施行法後,性平教育跟上了嗎?/《性別平等教育法》15 週年
6. 晨光爭奪戰!「我們也是家長,我們支持性別平權、撐孩子做自己」/專訪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靜盈
黃靜盈

本為社工系,輔修法律,對於倡議工作有莫名的熱情,雖然周遭的人從不覺得自己「很社工」,奇妙的是自己對於社工卻具有無比強烈的認同。

相信社工不是只有又累又幹的樣貌,肯定還有一些富有創意的、好笑好玩的、令人興奮與期待的事可做,因此創辦「社工蝦米」團隊,記錄這些美好的時刻。

文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