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秒懂虛擬貨幣捐款、小組織廣告投放指南、NGO 成暗網交易漏洞、氣候變遷政策應納入 LGBTQ 需求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秒懂 NGOs 虛擬貨幣捐款說明書

精選原文:Cryptocurrency Fundraising: A Beginner’s Guide for Nonprofits

現代人的捐款方式除了現金、信用卡、行動支付,現在又多了「虛擬貨幣」這個選項!最廣為人知的虛擬貨幣就是比特幣,雖然在臺灣很少有人在使用這類虛擬貨幣進行交易,遑論捐款,但在國際上,虛擬貨幣捐款已漸漸成為一種選項。

本文就是專門給 NGOs 虛擬貨幣初學者的簡短說明書,真的很簡短,而且很好懂,文中列出使用虛擬貨幣前需要思考的 3 點,每個重點都有優缺點的分析,看完你也會覺得虛擬貨幣其實沒那麼可怕喔!這 3 個重點分別是:

(1) 你的組織真的適合接受虛擬貨幣捐款嗎
(2) 如果適合,我要怎麼開通虛擬貨幣捐款的管道
(3) 組織可以接受虛擬貨幣捐款了,我要去那裡尋找持有虛擬貨幣的潛在捐款者

2. 把錢用在刀口上,小型 NGOs 的廣告投放指南

精選原文:When should small charities use paid advertising?

廣告,特別是網路常見的點擊式付費廣告(pay per click,PPC),是最有效率的自我宣傳方式,從小型 NGOs 到大型跨國營利公司皆適用。不同於有大把預算的跨國公司,NGOs 的廣告預算有限,特別是小型 NGOs,常常會陷入「花錢買廣告」,還是「把錢拿來用在服務上」的抉擇。

本文透過簡單的 QA 形式,快速分析 NGOs 投放廣告的效益還有最適合投放的時機,包含:什麼情況適合投放廣告廣告投放的時間點內容策略目標族群投放平臺等,涵蓋付費廣告需要考量的各種重點等。

雖然文章標題指明是給小型 NGOs 的建議,但仔細閱讀內容會發現,裡面的投放時機策略其實不管組織大小都很適用,最後還有介紹幾點廣告投放小建議,不看可惜!

3. 部落格強勢回歸,NGOs 不可不知的部落格書寫 10 招

精選原文:10 Blogging Best Practices for Nonprofits

根據今(2020)年釋出的數據顯示,部落格依然具有不可小覷的受眾基礎,77% 的網路使用者會閱讀部落格作為訊息管道;而有在定期更新部落格的企業網頁,網站瀏覽量多出 97%,網站內容出現在搜尋引擎的機率也增加 434%。同時,持續更新網頁內容也影響組織網頁在搜尋引擎上的排序,越常更新就越容易出現在搜尋結果的前幾行

所以建議各組織千萬不要放棄你的部落格,部落格仍然擁有廣大的讀者,也依然是自我宣傳與資訊更新的好辦法。有更新文章也是在告訴大家:「我們還有在運作,沒有解散喔!」更新的部落格還可以拿來用在電子報上,很划算!

文章後半也提出 10 點 NGOs 書寫及利用部落格文章的方式,簡單摘要內容:

(1) 瞭解並採用新時代的部落格型態,曾經的蕃薯藤已經一去不復返,與時俱進很重要。

(2) 可以在部落格的段落中插入行動呼籲的連結,倡議網頁、捐款或者專案活動都可以。

(3) 充分利用網頁右側的工具欄空間,不要留白

(4) 在文章最後,加上「相關文章」跟「熱門文章」的連結,吸引讀者進一步閱讀。

(5) 透過加入小標、插入圖片緩衝、縮短段落的長度等方式,讓文章更好閱讀。

(6) 針對與組織有關的重要時事新聞發表評論,借力使力,增加能見度。

(7) 分享組織服務的社群故事,在更新部落格時,也向讀者介紹、更新組織的工作資訊。

(8) 分享跟自家 NGO 有關的資源連結或小撇步。 

(9) 發布如「6 種你非知不可的減碳小祕訣」這類的編號條列清單文,因其簡單好閱讀,比一般文章更容易吸引讀者的興趣。

(10) 分享組織成員的小故事,舉凡工作人員、志工和支持者的故事都可以(當然要經過當事人同意喔!)。

4. 掌握這 6 點,讓線上工作坊事半功倍

精選原文:How to make online workshops better

疫情加速了很多組織開發數位能力的進程,大家開始在線上舉辦工作坊與活動,但相應的問題也漸漸浮現,比如專注力無法持續、吸收效果有限、持續性不佳等。本文以作者從舉辦線上工作坊的經驗,提出 6 個簡單的小建議,希望幫大家突破網路限制,最大化工作坊的效果。簡單摘要:

(1) 將過去的內容融入新的工作坊中,提供成員複習、吸收和重新思考的機會。

(2) 線上工作坊需要精確的提出問題,幫助成員思考,也能快速釐清需要加強的部分,而不是像實體工作坊那樣進行開放式的問答討論。

(3) 切記「個人-雙人討論-團體討論」的順序,先讓個人進行自己的課題,然後兩人一組進行討論,最後才進展到團體討論,這樣可以確保每個人都有說話和傾聽的機會。

(4) 運用簡單、大家都會用的技術,讓線上工作坊更親民。

(5) 提供工作坊的內容架構,讓參加者在結束之後還可以自己尋找實踐的機會。

(6) 提前寄出工作坊的內容材料,特別是技術說明文件,讓使用者跟組織者都有機會先行了解,或提出技術問題。

5. 暗網犯罪!NGOs 成為祕密交易的盜竊資料來源

精選原文:Why charities need to manage the risks of the Dark Web

你聽過「暗網」(黑暗網站,Dark Web)嗎?在一般人熟知的網路背後,另外有一個隱藏的網路世界,這個隱藏的網路世界就被稱為「暗網」。

暗網無法用一般的搜尋引擎找到,只能使用隱匿的瀏覽器偽裝使用者身分後才能進入,裡面除了有內部吹哨者的聯絡網、極權政府下人民的祕密訊息溝通管道,也有許多非法的資料交易,包括私人信用卡資料、各種帳戶的帳密、私密照片、被刪除的資料、內部機密檔案等,這些被盜來的隱私資訊都可以在暗網找到並進行交易,比如近期的網路人資銀行資料被竊並放到暗網出售

對絕大多數的 NGOs 來說,「暗網」是個完全陌生的詞,根本連聽都沒聽過,但很多網路犯罪其實都是從暗網流出來的,從詐欺、資料盜用、帳戶餘額被祕密轉移,到 NGOs 積極努力關懷的兒少網路性剝削問題網路影像安全問題等。

此外,NGOs 的網站普遍安全架構相對較弱,捐款者資料、服務者資料等又是敏感且具有暗網交易潛力的內容,讓 NGOs 成為有心人士入侵竊取的目標。NGOs 若是行有餘力,還是應該具備基礎的知識內容,保護自身、支持者及服務者的隱私安全。

延伸閱讀 1:除了防毒之外,NGOs 也該考慮的 5 種網路安全工具(英文注意!)
延伸閱讀 2:NGOs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暗網的危害(英文注意!)

表網(Surface Web)、深網(Deep Web)、暗網(Dark Web)示意圖。圖 @ Wikimedia Commons/Ranjithsiji / CC BY-SA

6. 組織裡過度的正能量,將引發員工的負能量

精選原文:How a Lack of Negative Criticism Can Make NGO Employees Feel Unsafe

懷抱美好理想的新創團體和年輕 NGOs 心中都有一腔滿滿、想要替世界帶來新氣象的熱情,所以他們活力充沛、勇往直前、擁有取之不盡的正能量,可是,太多的正能量反而會成為阻礙組織前進、讓員工無法安心工作的負能量

或許你的組織也有類似的情況:在各種場合積極強調組織的正面性和積極性,鼓勵員工一起向上發展、往前進步,也因此對各種可能「影響士氣」的負面評論表現得輕描淡寫,甚至不加提及。但,這不見得是件好事。

本文作者以自身進行的內部調查為例,表示過於強調組織的正面形象,反而會在有意無意間排擠掉那些與主流旋律不同的負面聲音。更有甚者,這會讓員工失去安全感,甚至感到害怕,覺得如果自己提出不夠正向的意見或觀點,可能會受到整個組織的排擠、惡意刁難甚至被辭職。

作者藉著自身經驗分享提醒 NGOs 領導者,我們都需要也喜歡正能量,但真正開放、正面、有發展性的工作環境,絕對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接納那些不喜歡的事物,並以此成長茁壯

中譯版全文看這邊非營利組織人治文化的隱憂:太親切卻沒主見的好友型領導者,就和霸凌者一樣阻礙團隊進步

7. 解密封鎖線:COVID-19 疫情下的亞太地區 SDGs 進度檢視

精選原文:UNLOCKING THE LOCKDOWN

這篇報告是 UN Women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進行的調查,主要是想看各國的疫情封鎖政策對兩性造成的影響,進而如何拖累各國在 2030 年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進度。

報告以 SDGs 為題,逐一檢視各項目標中與性別相關的數據,除了有圖表跟簡易說明,各目標章節下也有詳盡的解釋,是可以快速檢視也可以深入探討的一篇報告。簡單摘要幾點發現(完整版請點網頁觀賞):

(1) 女性不管是在投資收入(減少 61%)或是匯款薪資收入(減少 66%)的縮水程度均大於男性。

(2) 即便封鎖期間大家都待在家中,女性依然承擔較多的家務工作,63% 的女性家務時間增加,在子女中,女兒(67%)也比兒子(57%)協助進行更多家務工作。

(3) 在亞太地區,女性工作者占整體觀光產業 54%,但因為疫情緣故,亞太地區的觀光活動銳減 98%,進而影響相關產業工作者的生計。

(4) 封鎖期間,女性被迫與家庭暴力施行者長期待在同一空間,導致家暴情況加劇,但封鎖政策卻讓許多 NGOs 暫停服務,在亞太地區,只剩 12% 的組織維持全面運作,協助處理性別暴力問題。(延伸閱讀:疫情中性別暴力升級,通報量卻大減?資訊被阻斷通訊被掌握,走不出家門的女性們

圖/截自《UNLOCKING THE LOCKDOWN

8. 家暴、失業、貧窮,數據顯示 COVID-19 對女性的衝擊遠大於男性

精選原文:From insights to action: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ake of COVID-19

UN Women 最新發表的 COVID-19 性別報告,焦點集中在女性在這波疫情中受到的影響。報告總共只有 17 頁,看不下長篇文字的人也可以看數據呈現,內容總體來說並不難。

全球經濟因為這波疫情受到嚴重衝擊,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擁有正職工作的女性工時已減少 50%,即便在歐美地區,也有 25% 的自僱(self-employed )女性失去工作。經濟衰退也導致貧窮人口大幅度增長,尤其是女性的貧窮問題將因此加劇,在 2021年,據估計會有 2.47 億的女性每天只靠不到 1.9 美金過活

即便 UN Women 在疫情初期就持續搜集相關的性別數據,但許多地區的資料仍沒有進行相關的性別數據分類,所以目前仍有許多不明的地方,報告也期望未來各國政府與組織可以協助搜集更多性別資料,讓疫情對女性的衝擊可以有更完整、更多面的呈現。

文字簡要報導:Pandemic is widening poverty gap between women and men, new UN findings show
延伸閱讀: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加劇女性貧窮問題。圖/截自《From insights to action: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ake of COVID-19

9. 不落下任何一人:因應氣候災難,政策規畫需納入 LGBTQ

精選原文:Responses to climate disasters must be LGBTQ-inclusive, experts say

這篇文在提醒跟建議 NGOs 跟政府,在制定氣候變遷避難和補償方案時,要同時考慮到 LGBTQ 族群的需求,避免各種無意或有意的性別歧視行為

在一般氣候變遷因應措施的規畫過程中,是以「異性戀」為中心,區分出「男、女」兩種性別,並以「男女共組的婚姻家庭(有丈夫及妻子)」結構為主體,假定所有人都屬於這樣的結構進行制度設計,比如以男性家長為主的災難防治和補償認定方式。

當不屬於上面這種認定的群體(LGBTQ)出現時,政策制度通常不是寬大的將他們納入,而是直接以「不在規定範圍內」拒絕。這樣的設計,不論有意識或者無意識,都已經否定了非異性戀族群的補償申請資格。

特別是在 LGBTQ 不友善的國家, LGBTQ 族群經常需要隱藏自己以躲避社會的不友善對待,但他們本身的身分認同可能早就廣為當地人士所知。當災難發生時,他們常會因其不同的身分認同而被拒絕進入 NGOs 和政府的緊急災難救護系統(比如文中提到的颱風避難中心),只能自行尋找度過災害的方式。

本文特別強調,NGOs 在進入社區進行防災和氣候變遷因應計畫時,應與在地組織溝通了解當地的社群情況,接受社區的多元性,避免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讓更多人可以參與並獲得面對極端氣候所需的知識與幫助。一如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研究員 Susie Jolly 說的:「你不需要(在對 LGBTQ 不甚友善的地區)說『我們支持 LGBTQ。』,但你可以說『我們明白家庭的組成具有多元性。』

延伸閱讀:從雨林破壞到氣候罷課:「綠色社會工作」如何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接住最脆弱居民

Photo by Amy Elting on Unsplash

10. 支未來的天堂:馬爾地夫填海造地、貪腐與過度開發,威脅海洋生態

精選原文:How corruption, tourism,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lay out in paradise

蔚藍的大海,遠離塵世的小島,怡人的氣候,這是一般想到馬爾地夫時會浮現的景象。這個舉世聞名的渡假群島近年來不斷宣揚自身得天獨厚的環境,不同於其他渡假勝地,馬爾地夫也同時宣傳本國的度假中心都採用諸如太陽能發電等環境友善的方式經營,絕對符合新時代的環保度假概念。但,真的是這樣嗎?

以群島組成的馬爾地夫全國只有 1% 的陸地,其餘 99% 是海洋,為了發展觀光,馬爾地夫前任總統 Abdulla Yameen 在任的 2013-2018 年間,大量許可國際投資者在馬爾地夫填海造地,將原本的無人小島擴大成可蓋度假飯店、發展觀光設施的大小。

這樣毫無節制且未經審慎規劃的大量填海造地行為,已對當地的海洋造成傷害。填海帶來的泥沙淤積對當地珊瑚礁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度假設施開始營運之後,排入海洋的沉積物和養分,長久以往將對當地海洋生態造成衝擊,改變海洋的生態結構,更有可能衝擊以漁業為主的馬爾地夫民眾生計,因此也在近年陸續引發當地民眾的抗議反彈。

本文介紹馬爾地夫從 2013 年開始的開發計畫、後續引發的問題及各界正努力尋求解方的過程,是系列報導「Turning the Tide」的其中一篇。這個系列介紹島國面對氣候變遷的各種困難和應變方式,對氣候變遷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有興趣的文章閱讀,內容都很簡單好懂。

延伸閱讀:趙家緯:結合社會正義的全球氣候行動,臺灣綠色新政大落後/《刻不容緩》書評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