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社福宣導員(上):在社區裡提供多元支持,親子館成為家庭後盾

作者按:本文想回應臺南市政府對於親子館原有社會工作人員不需進行家訪工作,認為與直接服務工作有別,甚至宣稱不符合《社會工作師法》第 12 條規範業務,而將「社工」職稱硬修改為「社福宣導員」一事。對於曾經努力或正在努力的親子館社工們,聽到如此說法,讓人覺得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輕視鄙夷。

本文暫時不回應社工薪資新制,僅談論親子館在社區中的角色,以及其中的社會工作及專業發展,希望社群夥伴、主管機關及社會大眾重視並支持親子館的社會工作。


撰文/何若安、吳念珈、李蕙卉、陳懷恩、潘育欣

各鄉鎮市區中的社福大樓、交通節點、社區轉角都有機會遇見親子館,也具有近便性讓在地親子便於利用資源。親子館是「只要家中有未成年的孩子,都具備入館資格」的公共場域,少了過往社會大眾對「社會福利」=「弱勢族群」的標籤效應,更能不帶任何色彩的接觸到社會大眾。

親子館提供友善的場域空間、各式方案活動支持照顧者和幼兒,讓在家中單打獨鬥的照顧者有更多機會帶著孩子外出,適度喘息、放鬆,也有機會彼此認識而成為「爸媽友」、「阿公阿嬤友」相互支持,減緩獨自育兒的孤獨感,並降低照顧幼兒的壓力。親子館也是照顧者和學前幼兒生活中重要的存在,讓社工和教保老師陪伴照顧者度過育兒的酸甜苦辣。

親子館身處於社區,屬於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與平臺可以更快的發現問題,甚至達到預防功能的場域,社工的專業判斷與眼見力會成為落實與實踐預防社會問題的重要守門人。

身為親子館社工,我們從不認為我從事的社工工作及付出的心力,有別於傳統認知裡典型的社會工作。我們同樣付出專業與努力,也都期待被看見、被尊重,這些工作絕對不僅僅是「社福宣導員」

在社區裡建立支持力量,看見多元包容的可能

在親子館內,會發現有許多家庭會在特定時段進場,尤其請育嬰假的家長會準時到來,而這些家庭其實都住在附近,以往卻完全不認識。來到親子館透過揮揮手打招呼、一起玩遊戲或參與支持團體等活動,親子館老師們協助創造許多增進彼此認識與互動的機會,久而久之,彼此便能從陌生到熟悉,甚至有更深度的交流。

我們發現親子們認識 2-3 個月後,除了來親子館,也會彼此約至其他地方購物、參觀學校、去公園溜滑梯等,甚至有的孩子比平時略晚到館遊憩,其他孩子會叨念怎麼沒看到他,孩子和孩子成為朋友,家長與家長也變成朋友,這種互相支持的力量就長出來了!

親子館也會有多元文化的縮影,有幾次遇到的是「語言」議題。其中一次是國語和臺語,有來館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學臺語,覺得這是重要的母語學習,也希望孩子多一些臺語競爭力,這的確是可以考量的工作向度。

之所以覺得重要,是因為曾在館內看過隔代教養的孫子,爺爺奶奶講臺語而他卻聽不懂,孩子就跟爺爺奶奶生氣,覺得爺爺奶奶是在說孩子的壞話。而長輩感覺到孩子在鬧脾氣,有時候更會忘記用國語,導致關係緊張。

這時工作者會需要協助轉譯,提醒長輩,孩子可能不了解長輩的意思。我通常會跟其他工作夥伴一起配搭,一邊安撫小孩,一邊和長輩溝通。若能把對臺語有興趣的家長和說臺語的長輩湊成堆,也會變成很有趣的團體工作,甚至能開設專門的課程。

圖/Didier Lin @ flickr, CC BY-NC-ND 2.0

另一種語言議題通常是英文,背後常是更大的文化脈絡。親子館有時候會有外籍家庭照顧工,有的家長甚至偏好尋找官方語言為英語的移工朋友,希望可以為孩子提早準備外語學習機會。

但這些移工朋友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育兒照顧技巧、勞動條件是否友善,以及親子館是否能針對這些移工朋友舉辦相關的外語團體或講座,都是在盤點社區狀況時可以進一步規畫的。甚至把把同一個語系的新移民和移工放置在一起,也可能出現新的火花。

談到多元文化,也不得不談到性別文化,這也是社工可以在親子館把關的觀點之一。在學齡前的親子館的現場,例如說教、玩具的性別議題等,不少家長還是會帶著性別刻板印象挑選孩子的教具和玩具,我們和老師們都得斟酌考量,或是多鼓勵家長保持開放態度。在教具、玩具的挑選設計上,也盡量保持多元的性別元素,讓孩子們有挑選的可能性。

曾有一個生理男的孩子,因為爸爸留長髮而跟著留長髮,但在幼兒園裡會因為長頭髮而面臨男生同儕的相處議題。在親子館時,若有男性同仁陪著他玩,他會比較容易跟其他男孩一起互動。未來同性婚姻的家庭親職教育議題,也值得提前準備。

圖/維鴻 朱@ flickr, CC BY-SA 2.0

族群文化的議題更難以忽略,在親子館準備教材活動時,不免會碰到一些多元文化的設計。例如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等,若能請到代表性的人物來辦場講座,或是採用合適的影片教材,不僅僅是使用教具和玩具,都能讓親子館在活動中避免文化挪用,進一步達到共融的目標。

帶孩子認識社區

親子館坐落社區、作為貼近民眾的前端社會福利服務,敞開大門迎接社區內各種家庭。想要理解這些家庭的面貌,除了我們所見的親子互動、幼兒遊戲狀況,也應該對這個社區有所認識,包含社區空間、人文歷史和文化脈絡,才能理解他們的全貌。

從幼兒發展看來,孩子從 3 歲開始和社會更有連結,像是透過扮家家酒等角色扮演遊戲,或是學習生活技能來發展社會功能。但普遍的幼兒甚至連照顧者都不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區,更無法傳遞生活的知識或提供孩子相關的體驗。因此,像「社區散步」這類的親子導覽活動,便能讓親子館工作人員與家庭都更有機會走入社區。

Photo by Jerry Wang on Unsplash

以其中一次活動為例,親子家庭來到深耕在地 50 多年的服飾批發商圈,藉著闖關遊戲來認識社區。他們必須依照提示的圖片找到商家,並達成訪問商家的小任務才能過關。

過程中會因此看到店內長桌有上鎖的抽屜和桌面上的小洞,透過和老闆的一問一答,才知道原來過去服飾批發產業日進斗金,每家店都有張這樣的桌子放錢。又或者從老闆口中知道,睡衣為什麼都是排扣,原來是因為長輩肢體難以施展,排釦睡衣能更方便穿脫。

這些體驗都讓孩子可以透過遊戲、感官,真正學習到社區裡的珍貴知識,有時照顧者也可以共學,更能透過親子共同的文化連結,促進彼此互動。親子和社區產生連結,也是家庭能夠接觸相關資源、獲得支持的機會,有時也更有條件把陪伴做得更細緻。(接下篇


接下篇:
不只是社福宣導員(下):社福第一線,從親子館現場延伸看見家庭困境

延伸認識多元社工樣貌:
1. 看得見模不著的 34916,社工新制地方落實亂象百出
2. 爭取勞權不是因為愛計較,是為了顧好自己才能發揮助人專業/「社工操極累」展覽專訪
3. 高雄兒福中心人員為隔離者送餐途中車禍,社會局:上月底已商議替代方案,明日起不必再送餐
4. Right Plus 議題專欄【是助人者,也是勞動者】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