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1 永續城鄉與社區
一年後的萬華現場(上):大疫餘波下,沒有誰是局外人
相比於去年兵荒馬亂,今年疫情影響更深更廣,萬華地區許多老人、新住民、中低收入戶或無家者,疫情期間的生活「起伏伏伏……」。
閱讀全文一年後的萬華現場(上):大疫餘波下,沒有誰是局外人蕭雅雯/「爸媽,我長大之後得養姊姊嗎?」為身心障礙手足開啟一場家庭對話
手足在不同年齡階段,面對愛奇兒手足,會出現不同的心情,父母的理解對他們而言很重要。
閱讀全文蕭雅雯/「爸媽,我長大之後得養姊姊嗎?」為身心障礙手足開啟一場家庭對話用藥、貧窮與邊緣化/《尋找尊嚴》作者布古瓦訪談摘記
希望《尋找尊嚴》,能夠讓更多人反思毒品文化,以及社會邊緣,乃至於社會不平等的議題。
閱讀全文用藥、貧窮與邊緣化/《尋找尊嚴》作者布古瓦訪談摘記李昀/沒有人想生著痛苦的病
如果可以從床舖走到浴室,如果可以站著洗完澡,誰願意油膩好幾天?如果可以出門去上班,誰願意整個月卡在 4 坪大的空間中,不斷想著下一餐怎麼辦?
閱讀全文李昀/沒有人想生著痛苦的病【帶病生活3】「還有幻聽沒關係,只要分得出真假」勞動陪伴與同儕支持,讓病人成為一個新人
「其實要跟病友工作真的不容易。必須跟他們一邊工作一邊聊、一邊整理自我,讓他們知道這裡始終有人陪伴。」
閱讀全文【帶病生活3】「還有幻聽沒關係,只要分得出真假」勞動陪伴與同儕支持,讓病人成為一個新人10 大重點看臺灣捐款:疫情中反增 30 億、青少年比不上毛小孩吸睛、金融業最慷慨但也最警覺/《公益觀察 2022》
現在我們說韌性,是社會或組織在經歷災難後,能從中學習知識與經驗,不能被同樣的災難和失敗,打倒第 2 次。
閱讀全文10 大重點看臺灣捐款:疫情中反增 30 億、青少年比不上毛小孩吸睛、金融業最慷慨但也最警覺/《公益觀察 2022》【帶病生活2】「我還是會看到鬼,但我不會怕了」當復健中心成為看顧彼此的社區據點
宜德 21 歲發病後,有了幻聽和妄想。然而如今,他學會和自己的疾病共處。多年來走不出家裡的精神病人,不只找到重心,還有了想望。
閱讀全文【帶病生活2】「我還是會看到鬼,但我不會怕了」當復健中心成為看顧彼此的社區據點王婉諭/《跟騷法》正式上路,4項未竟之業能否遏止憾事發生?
過去有許多跟騷被害人,無法說出自己的經驗。因此就有一些跟蹤騷擾樣態,沒辦法在立法過程中被察覺和考量。
閱讀全文王婉諭/《跟騷法》正式上路,4項未竟之業能否遏止憾事發生?美加澳數十年 ACT 實踐:5大核心讓精神病人在社區穩定生活,有效支持家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光是跟醫生談談「最近做了什麼」、「感覺怎樣」是不夠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這個人取得在社區裡自立生活所需的「一切」。
閱讀全文美加澳數十年 ACT 實踐:5大核心讓精神病人在社區穩定生活,有效支持家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