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澳數十年 ACT 實踐:5大核心讓精神病人在社區穩定生活,有效支持家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光是跟醫生談談「最近做了什麼」、「感覺怎樣」是不夠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這個人取得在社區裡自立生活所需的「一切」。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光是跟醫生談談「最近做了什麼」、「感覺怎樣」是不夠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這個人取得在社區裡自立生活所需的「一切」。
Read more行政院版精衛法修正草案條文共計 91 條,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經過3次審查,已於5月初審完畢。本文整理出審查過程中,最難取得共識的6大爭議。
Read more醫院和社區若沒有同心協助病人銜接生活,容易讓精神疾病患者在不穩定的生活中復發,讓所有人在住院過程中的努力功虧一簣。
Read more不少學校因為確診人數多、全校停課,但很多學生並非匡列者,因此家長如果請假照顧孩子,也不能申請防疫補償。
Read more現行法律以治療為導向,只聚焦在處理「病情」,卻不討論人如何在社區裡好好生活。
Read more臺灣現況下,病人生病後幾乎全由家屬承擔照顧。慢性精神疾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長達 17.13 年。
Read more對我來說,機構剝奪自由是事實,但有同儕談話、相對好的照顧,與屬於自己的小空間,至少對我來說是好的。
Read more監護的目的,是用一定程度的「治療」讓病人穩定,能夠銜接社會,重返日常生活,達到社會安全的目的即可。
Read more監察院調查委員監委王幼玲、高涌誠表示,應避免「以治療為由,長期拘束精神障礙犯罪者的人身自由」
Read more勞動部公布,護理機構、老人機構、身障機構等工作人員,如果染疫,都屬於職業災害,可請領津貼或補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