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捐款全年蒸發 376 億,富人捐款雪崩、中產與中高齡成公益主力/《公益觀察 2023》

臺灣人在兩岸政治、俄烏戰爭、疫情與經濟、環境災害衝擊等常態中,已經因民主自由、多元開放與迭代學習的能力,培養出足夠的韌性,更願意友善的與他人連結,將能無懼面對新挑戰。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臺灣人在兩岸政治、俄烏戰爭、疫情與經濟、環境災害衝擊等常態中,已經因民主自由、多元開放與迭代學習的能力,培養出足夠的韌性,更願意友善的與他人連結,將能無懼面對新挑戰。
Read more現在我們說韌性,是社會或組織在經歷災難後,能從中學習知識與經驗,不能被同樣的災難和失敗,打倒第 2 次。
Read more隨著社會地景的劇烈變動、數位科技發展逸出人類想像,以及實證精神的不斷擴張,公益責信也具有新時代的意義。
Read more從去年太魯閣號事件到烏克蘭援助,都是由官方主導、幾乎沒有其他公益組織募款的空間。對比公益組織,政府部門既是球員又是裁判。
Read more公益組織的溝通能力相當重要,必須想想如何帶領行動者一步步參與,從捐款人變成一起改變社會的合夥人。
Read more《NPO X 企業跨界合作地圖》從組織架構、內容編輯到版面設計,都是以促成雙方「對話」為最大核心宗旨。
Read more風險事件無法完全避免,但具韌性的組織在遭遇衝擊時可以避免全面性的崩潰。
Read more臺灣社會部門的精神正從社會福利輸送轉向人權、環境、勞動倡議等,年輕一代正經歷社會服務的「再定義」。
Read more「許多早期篳路藍縷開創的前輩,從來沒想過有一天組織裡會有高達 85% 的經費來自政府。NGO 的價值何在?」
Read more政府與民間更應該一起來思考,怎麼在政策與法規面上打造更友善 NGOs 的環境,讓我們的 NGOs 更有力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