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在臺灣:帶著問題去參訪,帶著視野做服務/創學程2:創新,從模仿開始

取經自北歐的保母制度、向德荷學習的多世代共融園區、延襲國際準則的會所模式,都是臺灣 NGO 向外學習、在地實踐的模式。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取經自北歐的保母制度、向德荷學習的多世代共融園區、延襲國際準則的會所模式,都是臺灣 NGO 向外學習、在地實踐的模式。
Read more公益組織的溝通能力相當重要,必須想想如何帶領行動者一步步參與,從捐款人變成一起改變社會的合夥人。
Read more人跟人之間的情感很重要,我們期待的是,雇主,甚至社會能將移工視為「新的家人」或「照顧合作夥伴」。
Read more「創新」並不一定要無中生有,也並非得從頭開始打造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方案。
Read more在照顧工作之餘擁有「生活」,再因為生活而更能專注於工作,對所有聘僱家庭與長期受困於照顧日常的家屬來說都是重要提醒。
Read more本屆東京帕運特別強調「共融」精神,如何透過賽事示範「友善每一個人」的可能,全世界都在關注。
Read more她們必須與社工共同討論出屬於自己的「自立目標」,這個自立目標是動態的,端看當事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Read more安置盟呼籲,在家庭式照顧尚未完善之前,不應為了 CRC 國際審查而草率而減少安置機構。
Read more我們應在教育體系中,積極的思考並張揚將兒童視為權利主體的做法。
Read more許多移工一整個月只有 1/40 的時間,可以暫時放下移工身分,追求自己的夢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