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不是靈界作怪!永和首創身心支持小站,強制就醫銳減 75%

「如果你是精神病人,你希望衛生所為你做什麼?」很長一段時間,永和衛生所護理長林佳慧都在想這個問題。

根據永和衛生所統計,新北市永和區直到 5 年前(2019),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等精神病人都還高達 1130 人,衛生所不堪負荷。18 名公衛護理師每人案量多達 63 案,不僅高於新北市平均,強制送醫的比例更高達 17%(每百名病人有 17 人需強制護送就醫)(註1),是新北市平均的 3 倍。

然而到了 2023 年,整體案量卻減少 354 人,強制就醫案件銳減 75%,從 187 案下降到 47 案。公衛護理師服務品質提升,病人和社區的關係改變,就連社區氛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讓人不禁納悶,是哪些人在這裡,一起做了些什麼?

幾十年的好鄰居,為什麼突然變瘋子?

永和是新北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人口密度卻高居全臺之冠(超過 21 萬人)。因為生活機能便利、過橋就進臺北市,又鄰近公家機關集中的中正、大安區,多年來都是軍公教熱門首選的蛋黃區。或許因為這樣,林佳慧說,有不少家庭會在這裡租房,或本來就在永和有房,然後把生病的家人送到這裡獨自生活

「他們(精神病人)沒辦法上班,白天也沒事做,又沒人在身邊提醒服藥,每天就在社區裡大吼大叫、四處跑,做些怪異的舉動,例如每天站在路口要別人幫他簽名。」林佳慧苦笑:「那時候我們每天都在處理這些事,特別是房東和精神病人(租客)的糾紛。」

地狹人稠的永和街景。攝/葉靜倫

地窄人稠讓衝突升溫,永和民權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邱秀蘭對此體會非常深。「大概十年前吧?我們狀況就已經非常多。幾乎每天都有攻擊別人的啦、吵人的啦、從巷子這頭按電鈴按到巷尾的啦,還有人會拿扁鑽追著人跑、拿滅火器要砸人,然後縱火燒機車燒腳踏車的、穿新娘禮服在市場畫大花臉的,太多了啦!」

邱秀蘭 1993 年成立民權社區發展協會,服務範圍含括 4 個里近 2 萬個居民。她自己曾多次當選市民代表和里長,之後全力投入協會事務,發展社區關懷據點、銀髮俱樂部、嬰幼兒臨托和各種課程活動,也曾多次榮獲全國社區金點獎,是對在地瞭若指掌、極具影響力的社區頭人。

「其實這裡以前不是這樣的。」她回憶:「大概在臺灣經濟起飛、尤其 2000 年後開始,陸續有很多住戶因為經濟壓力、家庭壓力、情傷啦等出狀況,大家都很害怕,三天兩頭就有人強制送醫。我們被鬧到受不了,很想要一個穩定的生活。

邱秀蘭說,很多人原本都是 20 多年的「好鄰居」,發病後卻一夕丕變,見人就要打要殺,搞得人心惶惶。「突然間他們不再是鄰居,變成一個瘋子、神經病,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民權社區發展協會座落在市民活動中心4樓,從社區青少年、弱勢和長輩們都能在這裡參加課程、當志工、共餐、交朋友。攝/葉靜倫
民權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邱秀蘭。攝/葉靜倫
左圖為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牆上參與身心支持小站的活動照片;右圖為民權社區發展協會開設各種課程,選擇非常多,包括合唱、跳舞、太鼓等。攝/葉靜倫

如果他們是我們的家人,衛生所能為他們做什麼?

2019 年,永和衛生所因緣際會申請到中央的計畫補助、正式推動「身心支持小站」計畫。他們邀請社區發展協會、長輩共餐據點、里長辦公室、教會、診所、咖啡館、餐坊、藥局甚至健身房等,在平日的課程、活動或服務中,開放幾個免費名額讓精神病人參加。

「剛開始衛生所同仁因為都很忙、也會抱怨工作量增加,但我們想了很久,如果這些精神病人是我們的家人,我們希望別人為他們做什麼?衛生所能為他們做什麼?」林佳慧說:「我們一致認為,他們需要有人關心,需要想辦法讓他們踏出家門、把他們拉進社區。」

「我們很興奮把社區裡的資源單位都列出來,想說可以安排誰誰誰去哪裡,有人可以去上課、共餐、參加活動,有人可以去幫忙打掃、做簡單的行政工作,還有人可以去教手作課、當講師。」回想當初,林佳慧自嘲說:「我們原本真的想得很天真。」

精神疾病的汙名終究讓人退避三舍。資訊發出去、說明會辦完,沒有單位想加入。即使林佳慧動員同仁一通一通電話、一站一站拜訪、說服,最後也只有 5 家響應、表態簽約。至於個案,第一年持續參加活動的只有 8 個人,到年底只剩 2 個人。

邱秀蘭的協會是第一輪加入的盟友之一。協會原本就有在做社區長輩家訪,輪班志工如今已高達 83 人。加入計畫之後,他們學了很多知識和應對方法,開始密集做精神病人訪視,尤其針對「出院後」的病人照三餐探視。

經過多年,協會門口還貼著身心支持小站的牌子。攝/葉靜倫
保平里也在第一年就加入身心小站計畫,因為里長王春琇是護理師出身,因此也成為衛生所最開始的 5 個盟友之一。圖為保平里里長辦公室。
四季健身房也在初期就加入計畫,後來成為社區網絡裡的運動課程師資。攝/葉靜倫

「大概整整有一年喔,我們每天都待在家戶裡。我們會帶伴手禮上門聊天、看著他們把藥吃完,還會幫他們一起看藥單(協助他們和醫生溝通),老師和醫生都有教嘛!」她說:「我告訴妳,調藥是關鍵,他們發病之後都要調 2、3 次藥才會穩定。」(註 2)

林佳慧解釋,很多人雖然舉止怪異,但不會攻擊別人,其實對社區傷害不大,也沒辦法強迫他們去看醫生。就算真的強制住院,最後還是會回到社區。而民眾通常錯誤期待病人出院後就會「變正常」,可是病人其實只能「相對穩定」,例如不再出現攻擊行為。但離開了醫院,隨著生活繼續、再出現刺激,又可能反覆出現症狀。 

邱秀蘭的協會在做的其中一件事,正是協助出院病人穩定、適應社區生活。「以前我們也跟別的社區一樣,想把他們通通趕走,後來發現趕不走,只能學著相處。」她說:「這些人就在我們家旁邊,你不去協助他,還想排斥他、刺激他?到時候他每天按你門鈴按到你沒辦法睡覺!」她又說:「後來也發現,他們穩定後會需要朋友,就開始拉他們出來參加活動。」

當「靈界的攪擾」遇上公共衛教

新北市基督教協同會永和佳音堂也是最開始的 5 個盟友之一。永和佳音堂座落在社區大樓裡,是人數僅 40 人左右的小教會,因為同時經營長照據點,往來出入的都是 65 歲以上的長輩。教會裡唯一的牧師蔡明峰在永和出生長大、結婚成家,30 多歲時轉換職涯去念神學院,畢業後在永和佳音堂服務,至今已 13 年。

教會原本就容易遇見需要幫助的人,例如貧困的家庭,或罹患精神疾病的教友等。但蔡明峰坦言,即使他的教區大多只有安靜低迷、憂鬱落淚的病人,不像邱秀蘭那裡箭拔弩張,但他過去並沒有學過怎麼和他們相處。

「以前神學院不像現在,會把諮商輔導列為必修課。我們碰到精神病人,只能幫他們禱告,告訴他們那些神智不清跟妄想都是來自靈界的攪擾……」蔡明峰有感而發:「他們通常也很客氣、會跟你說謝謝。但你心裡知道,其實你根本沒有幫到他。」

隨著身心支持小站計畫開展,一連串的衛教也開始了。每個月至少 1-2 場,由護理師、心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員到各小站為工作人員和民眾上課,每次 1 小時。因為民眾報名熱烈、發問踴躍,有些小站之後甚至會自己繼續辦課程,眾人在不知不覺開啟一場為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的「除魅」旅程。

永和佳音堂是座落在社區大樓 7 樓的小教會。攝/葉靜倫
永和佳音堂一隅。攝/葉靜倫

「以前大家就說他們是神經病啊、怪人啊,現在會知道他們沮喪走不出來的時候,就像我們感冒生病全身無力一樣,原來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蔡明峰說:「你也不能一直叫他們要加油,就像你不會叫一個感冒的人趕快起來運動。畢竟,他們可能連要好好活著都不容易了。」

蔡明峰指出,這些衛教非常「實用」,讓每個人明確知道該如何跟「怪怪的人」相處。他聽到許多教友回饋說「原來他們不需要我講這些東西」、「原來我只需要聽他說、不需要太多批判」,他稱這是一種「消極的主動」,也就是過往對一般朋友低落時會說的話,對「情緒感冒」的人都不要說太多,免得適得其反。

「現在我還是會為他們禱告,但我學會了先肯定他們為自己做到的努力、同理他們的情緒。如果有人不想吃藥、覺得自己不吃藥就會好,我還會跟他一起向上帝求印證,用不同的方式讓他再試試看(服藥)。」他笑說現代牧師不好當,自己是靠上帝的恩典撐到現在,但也因此對教會裡背負各種故事的人多了一份溫柔。

打造所有人的連續性支持

在這之後,友善的種子開始萌芽。2 年後,簽約加入計畫的小站增加到 19 間,2023 年達到 36 間。其中包括 9 個里辦公室、3 個社區發展協會,以及醫院、診所、長照機構等。病人能選擇的活動越來越多,公衛護理師也越能說服更多病人走出家門;民眾開始會主動打電話詢問,各小站收的病人早已不限於衛生所轉介的個案。

有些病人開始在共餐食堂裡幫忙打菜,哪天突然沒出現,總有人會問一句:「那個誰誰誰呢?怎麼沒看到?」有女大生帶著精神障礙的媽媽去參加活動,沒多久小站人員卻發現女兒也開始行為異常,即早帶她就醫;有人經常千里迢迢跑到離家很遠的小站,只為參加最喜歡的唱歌班(後來獨占麥克風不肯放,衛生所哭笑不得、出面協助溝通)。

民權社區發展協會中午的社區共餐準備中。攝/葉靜倫
佛光山永和學舍,是除了教會之外,病友們可以選擇的其他宗教聚會點。攝/葉靜倫

邱秀蘭的社區如今已相安無事多年,7、8 個個案會持續參加活動,也有人固定去做烘焙、賺零用金為家裡貢獻生產力。「我們就是要建立一個友善的場域,讓他們有機會進來,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對社區來說,他們也不再是病人,而是志工、是好鄰居。」邱秀蘭說。

每個人身上的重擔都減輕了。任何人遇到任何問題,只要丟到小站群組裡,就有其他小站的專業人員或前輩指引。抱怨總在剛起頭就被緩解,里長不再三天兩頭接到抗議,衛生所的陳情電話從過去「每週 3、4 通」,到現在半年來不到 3 通!

2021 年 5 月,新北市因為新冠疫情進入三級警戒,衛生所在前線陷入苦戰、無暇再管其他。此時身心支持小站已運作2年多、早已漸入佳境。某天林佳慧回過神來,才發現群組在大疫期間自行連結、彼此支援,竟因此阻止了許多自殺案件,成為堅實的在地網絡。如今即使衛生所角色淡出,所有人也持續成為彼此的連續性支持

「一般社區裡很多資源,大家雖然會轉介,但轉來轉去經常沒有下文,弄不好還會影響本來很想做事的人。」林佳慧感性說:「但在這裡,你知道自己把困難丟出去,一定有人會接。這也讓我們的護理師更敢於協助個案想辦法。」

截圖 2024 10 16 下午2.36.02
永和身心小站群組在疫情期間彼此支援,甚至阻止許多自殺案件。圖/永和衛生所提供
在民權社區發展協會交流的長輩居民們。攝/葉靜倫

延伸精神疾病&社區生活:
1. 【帶病生活1】精神長照平均高達 17 年,入家工作如何阻止家人相愛相殺?
2. 【帶病生活2】「我還是會看到鬼,但我不會怕了」當復健中心成為看顧彼此的社區據點
3. 【專題|帶病生活】出院之後,我的生活支持在哪裡?
4. 紐約降落傘計畫:結合精神病人同儕支持和開放對話,讓「帶病生活」成為可能
5. 精神障礙者開創的快遞服務:不再需要假裝沒病,不再落入「失業而後無家」的循環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