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共融的 10 種友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感受到美與藝術

編按:看電影、逛博物館、看舞臺劇、參加導覽活動⋯⋯是很多人感受藝文魅力的方式,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休閒娛樂!

但是,像是輪椅使用者、銀髮族、視障者、聽障者和心智障礙者等不同身體需求的人,怎麼參與這些藝文活動呢?例如,有沒有無障礙設施能夠進入場館?怎麼感受電影的視覺和音效?

多多今年常介紹到的 CRPD(保障身心障礙者權利的公約),其實明文規定著:國家需要保障身心障礙者參與文化的權利!具體來說就是,各類藝文活動/場館,必須提供「無障礙」參與方式,讓不同身體需求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其實,近年臺灣除了增加了許多相關設計,跨出落實公約的重要一步,也有越來越多藝文領域的工作者,帶著「藝文平權」 理念,在電影、舞臺劇、舞蹈、美術等活動中,運用多元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無礙參與。

多多這次蒐集了 10 種共融設計要帶大家一探究竟!來看看這些藝文活動/場館,用什麼方式,讓聽障者感受到電影中的聲音、可以跟著音樂舞動;視障者彷彿看見了舞蹈、色彩⋯⋯

💥 馬上看看你喜歡的藝文活動,有沒有共融友善設計吧 👇

📒 這份圖文包由國家人權委員會 x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x 臺灣公民對話協會共同合作的「CRPD 多元社會溝通計畫」支持。​

1、電影口述影像

這張圖要介紹「電影口述影像」,背景圖片是一個短頭髮、穿著白色毛衣的女孩。她戴著耳機,坐在電影院座位上微笑著。

圖框右上方,有小小的 Q 版圖案點綴,有兩個人一起坐在電影院座位上,邊吃著爆米花、邊看電影,其中坐在右方的人是視障者,戴著墨鏡。

圖片最下方用小字介紹著:「用口語反映影像的真實、不介入主觀詮釋,讓視障者彷彿看見作品。臺灣的電影院,已經開始有口述影像院線片!視障者只要戴上耳機,就能一起看電影。」
這張圖片,正是一位視障的女孩,和一位男生約會時,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畫面。女孩戴著耳機聆聽口述影像、男生則用看的欣賞畫面。是日劇「不良少年與白手杖女孩」的劇照。在日本的電影院,口述影像服務已經很普及。

「一艘二次大戰時期的輪船在海中航行,一位男士穿著風衣,獨自站在船前並凝望著大海⋯⋯輪船緩緩前行,在海面劃出了一道長長的白色浪花。」

這段描述是經典電影《海角七號》的片頭口述影像。口述影像是把畫面說出來,用說的來反映影像、提供劇情的關鍵視覺訊息,讓視障者獲得完整的觀影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口述影像不會介入多解釋畫面以外的意義。例如,男主角騎腳踏車載女主角的畫面,口述影像的描述會是,「女主角坐在男主角身後,頭靠在他的背上、露出微笑。」

而不會是過於主觀的詮釋語句,例如「女主角想起和男主角過去美好的時光,於是露出幸福的微笑。」

口述影像設計師往往須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和實作,累積對用字和視覺元素的敏銳度,並在每一次設計腳本時,反覆來回觀看影片,修正每一句穿插於對白和劇情之間的描述,是字斟句酌的專業。

📽 臺灣今年終於推出口述影像院線片

臺灣近年,雖然已推出不少口述影像版本的電影,但大多是已下檔的舊片,只能在特映場次或線上觀看。

例如新北市的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有定期播映非院線片的口述影像版,但是場次有限,也因為是安排口述員在影廳內現場口述,對於沒有口述需求的非視障觀眾,可能會不習慣,甚至會對觀影造成干擾。

因此,視障者往往沒有機會和非視障的家人、朋友,一起進影廳看電影。

但是 2022 年 11 月起,臺灣終於首度有口述影像版院線片 了 🎊 往後只要是有製作口述影像的國片,上映期間就會在戲院推出!

另一個突破點在於,影廳藉由裝設「口述影像播映系統」,讓視障者只需要無線接收器和耳機,就可以聽見口述。所以未來視障者、非視障者,都可以在同一個影廳一起看電影!

另外,也有不少線上影音串流平臺,如 NETFLIX、APPLE TV 上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配有口述影像,可以依照個人需求,在介面上自由選擇是否搭配口述。無線電視臺如臺視、公視、中視也有部分口述影像節目/電影,在網路或電視上播映。


2、舞臺劇口述影像 + 觸覺導聆

這張圖要介紹「舞臺口述影像+觸覺導覽」,背景是一個舞蹈團隊在臺上表演的畫面。5 位舞者蹲站於舞臺不同方位、身體往後仰,舞者身旁有許多如報紙般大小的紙片、紙片飛揚著。

這張圖的小小 Q 版圖案是一位戴帽子和墨鏡的男子,正拉著一位短髮女孩的手共舞。


圖片最下方用小字介紹著:「觸摸舞臺布景、親身體驗舞蹈動作,再搭配聆聽口述影像,使視障者彷彿從身體內在看見了作品。」

不只是電影有口述影像,舞臺劇等表演藝術也有!

近年來,開始有編舞家著手撰寫舞作的口述腳本,或和口述影像設計師合作,舉辦工作坊,引領視障者以身體律動認識舞蹈,再請大家針對口述影像腳本回饋意見,一步步修正撰稿的盲點、優化腳本的表現。

舞作正式演出時,觀眾只要領取一臺無線接收器,戴上耳機,就能在開演前,先聽到舞臺空間、演出角色的姓名和外貌特徵的介紹,讓人一踏入劇場,就逐步融入劇情!

演出一旦開始,就會聽到演員的出場、走位、動作、角色間的互動,甚至舞臺上的光線變化等描述。

這些「聲音」 ,並不是隨口說說,皆出自口述影像工作者的專業。視表演不同,有時須花費 1-2 個月跟著劇團/舞團一起工作,跟著排演、詢問導演細節,才能完成一齣戲的口述影像腳本。

👐 搭配觸覺前導

除了語言,有時候「圖像」更能輔助我們理解和感受事物!對於視障者,則可以透過觸覺來感知圖像。因此有些表演會搭配「演前觸覺導聆」,讓觀眾一邊觸摸舞臺模型、佈景、道具,或演員服裝,一邊聽導覽。

透過這些方式,觀眾可以更深入感受劇場氛圍,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

此外,在欣賞表演之前,若能舉辦肢體工作坊 ,也是讓視障者更理解作品 的重要方式!因為口述雖能描述舞者千變萬化的動作,觀眾還是不容易理解其中的肢體語言和張力。

例如,當耳機傳出,「舞者倒下來了」的描述,視障者無法知道他是如何倒下的,以及倒下的動作,在舞蹈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透過工作坊,編舞家可以帶領視障者親身體驗舞蹈動作,「從彎膝、下沉、屁股著地,到腰部、背部、肩膀、手臂和頭部的落地」,感受舞者倒下的方式。

曾參與舞蹈工作坊的全盲視障者便說,這些經驗讓他從身體內在看到了這部作品。

❓ 這些方式哪裡有

臺灣目前在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等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都有不定期的口述影像搭配觸覺導覽場次;

表演藝術團體中也有「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黃翊工作室 +」,這幾年不僅推出口述影像場次表演,也持續用工作坊等多元方式推廣、分享製作口述影像的經驗。


3、非視覺美術創作

這張圖要介紹「非視覺美術創作」,背景是一個男生,斜躺在一大片白色畫布上,畫布佈滿五顏六色的顏料,男生手拿繪圖工具塗抹著顏料、雙手也沾上七彩的顏色。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一位戴著帽子、眼鏡的女孩,正拿著畫筆,彩繪畫架上的一幅畫。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讓人透過觸覺、嗅覺、聽覺、身體知覺學習藝術的美術教案/教材,讓視障者得以打破視覺侷限,靠近藝術、著手創作。」

在畫紙上,用筆描繪線條、圓圈,再用水彩抹上五顏六色、混色;用剪刀在紙片剪下圓形、三角形,在紙板上拼貼、塗上油墨⋯⋯

這些創作方式,一般來說,是創作者透過眼睛和手,來操縱圖案的點線面、透過視覺美感經驗,來調配色彩的運用。

然而,上述創作過程,其實是一群視障者,正在以「非視覺美學」的方法,進行彩繪、版畫創作!這是一種嘗試打破視覺侷限,用聽覺、觸覺、嗅覺,或身體知覺,來進行藝術欣賞和創作的方式。

例如,使用特殊的繪圖工具,讓人能觸摸到繪畫的線條,視障者在繪圖中因為得到足夠的觸覺回饋,會更有興趣創作;用手指測量畫紙的尺寸,練習分區塊定位構圖;

或是透過他人引導,認識色彩和生活/感官經驗的連結、透過受專業培訓的老師,用口述影像說明色彩效果;用觸覺感受顏料水分的多寡對上色效果的影響。

📔 現正開發中的通用美術教材!

在臺灣的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就將這些美術方法做成教案,透過帶領課程、工作坊、培訓非視覺美學種子教師,讓越來越多不同障礙程度的視障者,都可以進行多元的創作,例如雕塑、版畫、水墨等,並逐步累積視覺之外的美術能力!

除此之外,學校美術課也是培養美術素養、學習創作的起點。但是過去的美術課本,幾乎沒辦法讓視障者閱讀理解。

非視覺美術教育協會,也在今年著手開發包含「文字、點字、立體可觸摸圖像、口述影像」的美術教材,讓視障者、非視障者都可以無障礙的學習。

🏛 百花齊放的非視覺資源

近年來,臺灣很多藝文場館也都開始引進多元的非視覺資源,像是展區的口述影像導覽、用 3D 列印技術做成的立體可觸摸畫作、觸覺地圖、點字導覽手冊 ⋯⋯

從電影、表演藝術再到藝文展覽,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非視覺資源,拓寬我們對於藝術的理解,也讓更多人感受藝術的美好!


4、手語美術導覽 & 旅遊導覽

這張圖要介紹「手語美術導覽&旅遊導覽」,畫面是一位打著手語的男生手語翻譯員,和一位正在說話的女性導覽員,兩個人正在美術館的展區間,用手語和口說,為參觀者進行導覽。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畫著一位手語翻譯員,正在為兩位女生進行手語導覽。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在臺灣,手語已經是國家語言之一,近幾年逐漸被納入各項藝文資源,聾人可以用手語深入接觸藝文,聾人文化也得以被延續。」

美術館展區中,熟捻展覽細節和作品理念的導覽員,一面專業的口說介紹,一面留意語速和表情、盡量於定點講解,可以讓聾人較清楚辨識唇形;

一旁比著手語的手語翻譯員,也會即時翻譯解說,將導覽員較抽象的介紹,用手語換句話說,或用具體的手語情境來解釋。

這是近年來,臺灣許多博物場館提當供聾人參與藝文的做法── 將「手語」作為介紹藝術的重要語言,納入各項藝文資源中!

除了上述的展區現場手語導覽,還有些場館會預先錄製好常設展區的手語導覽影片,放在 APP 上供下載觀看(例如,國立臺灣美術館故宮博物院)。

有些場館也會在場館建築、表演空間的導覽,定期舉辦手語場次,或開放民眾預約手語導覽(例如,國家兩廳院)。

💓 用手語旅遊

除了美術館,還有許多在戶外的旅遊活動,近幾年已有組織發起手語導覽旅遊── 和旅遊景點、文化聚落講師合作,促成越來越多讓聾人參與的旅遊!

其實在臺灣,手語就和中文、原住民語、臺語、客語一樣,涵蓋了使用群體(聾人)的文化,是國家語言的一種喔!

像是位在雲林的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更推廣培力聾人當導覽員──「由聾人帶導覽,舉辦專屬聾人的旅遊活動。」讓聾人可以在旅程中,用彼此熟悉的語言文化交流!


5-1 電影/表演情境字幕

舞臺劇正在進行中,舞臺旁有個大大的投影幕,即時以字幕顯示角色間的對話,甚至舞臺上的音效,像是「手機聲響起」、「鼓譟的人聲」等敘述。

這叫做「情境字幕」, 目的是讓聽障者也能看懂演出、享受完整的戲劇氛圍。除了舞臺劇,還可以運用在電影中喔!

例如上圖,是舞臺劇演員們正在進行演後座談的畫面,一旁的螢幕,同步將演員說的話以文字投影出來,讓聽障者接收到資訊,屬於「聽打服務」。而舞臺劇表演當中的情境字幕,也類似這樣的配置,將投影幕架設於舞臺一旁,同步顯示出舞臺上的對話、聲音。因此以本圖做為示意圖。

👀  3 個境字幕的作用

1. 辨別哪個角色在說話:和一般電影字幕不同的是,情境字幕會在臺詞上註明說話者的姓名。因為對聽障者來說,沒有辦法透過音色來辨是誰在說話。

2. 表現聲音的存在:情境字幕會說明劇中出現的聲音。因為任何聲音,都可能影響角色的動作、反應。例如,小明因為「聽見鄰居爭吵的聲音」,所以放下手邊工作、開門探望。此時就需要有字幕輔助,聽障者才能知道「小明動作的原因」。

3. 表現音樂:情境字幕會提示背景音樂,或顯示正在播放的音樂歌詞。知道這些音樂表現,才能讓人了理解戲劇的意境、了解這段劇情所表現或醞釀的氛圍。

情境字幕其實也和口述影像一樣,需要由專業工作者來製作!要了解作品脈絡,甚至和創作者溝通,才能知道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什麼地方需要什麼形式的字幕輔助。

同時,納入聽障者的參與也很重要!情境字幕並不是用聽人的想像,來為障礙者做的設計,而應該是和聽障使用者一起設計,才有辦法做出讓人能夠沉浸欣賞的作品。


5-2 電影/表演情境字幕

這張圖要延伸介紹「電影/表演情境字幕」的相關主題,畫面中有一群人在一個戶外電影院中,坐在躺椅上、耳朵戴著耳罩式耳機,正欣賞著電影。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有兩個人一起坐在電影院座位上,邊吃著爆米花、邊看電影,其中坐在右方的人戴著耳罩式耳機。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臺灣目前較少有情境字幕設計,然而衛武營的樹洞耳機電影院,讓人戴上耳罩式耳機看電影的方法,也讓聽障者感受到了聲音!」

🎧 戴耳機看電影,聽見聲音了!

其實每個聽障者的聽損程度都不相同,不一定每個人都是完全聽不見。但是,因為「距離、噪音、迴音」等都是不利聽取聲音的因素,所以在一般影廳的環境和設備下,就算還有一定程度的聽力,還是不容易聽清楚電影的聲音。

應對這個問題的做法,目前在衛武營,就定期舉辦「樹洞耳機電影院」── 讓聽障、非聽障觀眾,都可以領取一副耳罩式耳機,讓電影聲音直接出現在耳邊!

曾參與觀看的聽障者分享:戴上耳機後,電影中的角色很大力關門「碰!」的聲音,我可以感覺到!原來那個聲音在聽人的世界裡是這樣子的。

在臺灣,目前幾乎僅有國家兩廳院的幾部舞臺劇,曾由創作者設計情境字幕;在電影方面,也還沒有讓聾人/聽障者可以在影廳,欣賞到搭配有情境字幕的電影。

其他國家,例如在日本,則已經有專業製作公司,專門發展電影/舞臺劇的各種無障礙設計,包含口述影像、情境字幕,甚至手語翻譯。

聽障者想看電影前,可以在相關網站查到有情境字幕服務的電影和影院。這些電影和 APP 嫁接,只需要簡單下載操作,再向影院租借特殊眼鏡,或者租借平板、三腳架,在自己的座位前架上螢幕 APP 畫面,就可以看見情境字幕了!


6、聽障舞蹈共創

這張圖要介紹「聽障舞蹈共創」,畫面中共 9 位聽障舞者,聚集在舞臺正中央、每個人都伸出雙手向外、比劃舞動著。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畫有 3 個人,揮舞著雙手、雙腳跳著舞。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用身體感受樂曲的震幅而舞動,把面對差異的生命經驗,變成創作;將手語融合舞蹈,演出讓聽人、聽障者都共感的作品。」

聽障舞者們舞動著,雖說是在「安靜中」跳舞,但舞者時刻以身體感受、回應聲音的震幅,也用身體舞蹈出相通的語言。

在臺灣,有聽障者藉由聽覺之外的身體知覺,感受聲音震幅的變化、掌握節拍的律動,來學習舞蹈、共創舞蹈藝術。

和聽人「聽見音樂而舞動」的經驗有些不同,就像使用語言的不同。聽人的母語是口語,而聽障者中,有的使用口語、有的使用手語(手語之中又有些微的差別),有的人則是兩者並用。

聽障群體面對差異的生命經驗,往往也是共融藝術創作的開端。

例如在戲劇和舞蹈領域,前年開始,有聽人編導和聽障舞蹈家合作,招募數位聽障者,透過工作坊從練習肢體表達開始,到共創出融合戲劇和舞蹈的表演。演出聽障族群在社會中怎麼看待自己、希望如何被看待、面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想像。

👐 當手語結合當代舞蹈

舞者們在舞動中融合手語,兩者的融合同步,成為一支完整的當代舞蹈。

這是在臺灣的舞蹈團,將國際手語、義大利手語和臺灣手語,3 種手語結合進當代舞蹈。

聽人能聽見背景的樂聲和歌聲;但聽障者,同樣能透過包含手語的舞蹈、舞者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看懂舞蹈作品想傳達的意義和氛圍。

即便舞者都是聽人,仍將手語最好的融入表演,甚至揣摩自己若聽不見,同時無法發聲時,怎麼去傳達內在的吶喊。

對表演者和觀賞者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感官經驗,也是讓聽障者接觸表演藝術的嘗試!


7、博物館處方籤

這張圖要介紹「博物館處方箋」,畫面中一位花白捲髮的奶奶,正在博物館裡,和一隻由人穿著玩偶裝所扮演的青蛙玩偶握手、互動。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畫有 3 位白頭髮的爺爺、奶奶,有人坐在沙發上、有人站著,一起互動著。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讓失智長者走進博物館的處方箋,除了能活化思考、延緩衰退,和藥物處方的不同是,長者和家人能夠和社會互動、不因病而被社會隔絕。」

失智長者到醫院看病,醫生卻開了一張「博物館處方箋」?

長者拿著處方箋,到博物館兌換展覽門票,由受過培訓的館方人員,帶領失智長者和家屬一起觀展。不只是單方面的介紹導覽,還會積極鼓勵長者表達想法。如果觀展過程中,長者和家人之間發生摩擦,館員也會協助引導。

看完展覽回家後,館員還會用電話/電子郵件做後續追蹤,詢問參觀狀況;在回醫院複診時,醫生也會主動關心長者的參訪過程,了解長者的生理狀態和心理感受。

💊 藥物之外的治療方法

這是起源自英國的社會處方箋── 將藝術、音樂、舞蹈、運動等活動,作為替代藥物的治療方法。目前盛行於歐美國家。

因為即便藥物能治療症狀,但對於失智長者的家庭來說,包括家人長期的照護壓力、家庭逐漸與社會隔絕疏離的狀況,卻不是藥物可以改善的。

所以社會處方箋從藝文參與著手,讓藝術促進長者活化思考、延緩衰退,也透過和家人一起參與的過程,減緩平時緊繃的照護壓力、增進彼此的正向交流。同時,讓失智長者和家人有機會走出家門和他人互動,讓人不再因病而被社會隔絕

目前在臺灣,從 2019 年開始,已經有國立臺灣博物館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持續進行博物館處方箋活動喔!

而除了失智症患者,其實獨居長者、身心障礙、心理健康需要協助者,或是因為多種複雜因素,而影響身心穩定的弱勢族群,也都是社會處方箋的治療對象!

像是,國立臺灣美術館曾和社福單位合作,邀請獨居老人以輕鬆的方式觀賞當期的重點展覽,也安排讓祖孫一起動手玩創意的和動,幫助長者能優雅老化。


8、無障礙藝文空間 & 服務

這張圖要介紹「無障礙藝文空間&服務」,畫面中一條位在戶外草皮中央的蜿蜒走道上,有好幾位坐在電動輪椅上的人,正沿著走道前進。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畫著一位男生、和一位坐在手推輪椅上的女生。男生站在女生後方,手扶著女生的輪椅把手,一起前進。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臺灣的大型博物場館,都有基本的無障礙措施。然而,包括電影院輪椅席位的安排、演唱會無障礙席次的買票方式,都還有待改善!」

電梯、輪椅租借服務、斜坡道、無障礙座位區、無障礙廁所等設施,在臺灣,遍布於大型的博物館/藝文場館中,讓不同身體需求的人,都可以自在的接觸藝文活動!

展區中也納入共融巧思,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將展品的擺設高度調降,讓使用輪椅的人、甚至彎腰拄拐杖的爺爺奶奶、身高較嬌小的小朋友,都可以更方便、更貼近的欣賞展覽。

電影院則設有 #輪椅席位,例如臺北的光點華山電影院,輪椅使用者能從方便的入口處進到座位區。座位下方有電動輪椅的電源插座、足夠寬敞的位置和走道設計,讓人能選擇坐在輪椅上觀賞,或是移位到影廳椅子上觀賞,也可以讓輪椅擱置在身旁。

然而,如果進入使用者的視角,卻也會發現有不足之處⋯⋯例如:

🦀 提供視障者口述表演的兩廳院,在視障觀眾進館後,卻可能發現,不論是要走到服務臺、表演廳,或是廁所,都較缺乏引導設施(導盲磚或觸覺、語音引導);進入電梯內,也沒有語音系統可以清楚知道行進樓層、電梯門開關的情況。

🦀 在網路查詢電影場次時,不容易清楚看到這場電影的播映廳,有沒有輪椅席位。即便找到了有輪椅席位的影廳,也會發現,每個影廳座位品質不太一樣。像是,有些影廳的輪椅席位只設於第一排,距離螢幕太近了,很難舒服的觀賞;

有些影廳則可能是走道不夠寬敞,對於體積較大的電動輪椅,並不方便進入。

🦀 要搶購演唱會門票,卻發現在售票系統購買輪椅席位,只能使用傳真認證購票。家中沒有傳真機,不但要前往超商操作,還時常因為傳真速度慢,很難搶到票。

🦀 要買表演門票,卻發現選位圖上的輪椅席位「不見了」,或是標示「已售完」。經詢問才發現,在購票網頁中不顯眼的地方註明了:購買輪椅席必須打電話至客服中心。

這些案例都顯示在藝文場館中, 物理環境上的無障礙措施、符合身心障礙者使用需求的服務設計,都很重要!不足之處,近期也有越來越多改善的討論!期待未來的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能自由的參與藝文活動。


9、藝文場館易讀設計

這張圖要介紹「藝文場館易讀設計」,畫面中有一本手冊,手冊上畫有彩色插圖、寫有簡短易懂的文字,告訴我們進入表演廳看表演時,要注意什麼事情。


圖片右上角的 Q 版繪圖,畫著一位男生,手上拿著手冊,邊讀邊欣賞眼前的展品。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有了易讀手冊,我們就不用靠爸爸、媽媽在一旁講解,可以自己來看展覽,像尋寶一樣!很有趣!」

一翻開導覽手冊,大大的場館照片,搭配著彩色插圖和文字,讓人一眼認識建築物的設計巧思;後頁則是彩色插圖和簡易文字,讓人認識場館環境、舉辦的活動,甚至要看表演時如何前往櫃檯購票、欣賞表演時要注意的事情。

再翻開另一本手冊,同樣以照片、插圖和簡易文字,讓人認識豐富的博物館展品── 例如內頁的翠玉白菜照片,一旁的文字這樣寫著:「這塊玉一半是白色,一半是綠色。以前的人很有想像力,把綠色的部分做成葉子,白色的部分做成葉梗 。」

下面則畫有煌蟲插圖,讓人知道白菜的葉子上面有螽斯和蝗蟲。而且因為這兩種昆蟲都會生很多的寶寶, 所以是祝福人多子多孫的象徵。

📔 藝文資訊無障礙

這是近年來在許多藝文場館中,持續進行的資訊無障礙轉化── 把展覽或節目資訊,轉化成心智障礙者能夠理解的內容!稱之為「易讀手冊」。

除了是把較繁瑣的資訊轉譯成易於理解的圖文,也會抓出一些亮點、連結日常的生活經驗來呈現內容,讓心智障礙使用者可以更有興趣、更容易認識。

在臺灣,一個結合設計與公益創新的創作團隊「三明治工」,近年來就陸續和好幾個藝文場館合作企劃,聚集了插圖設計師、文字編輯、內容顧問等不同專業者通力合作,製作出數本易讀手冊!

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會邀請心智障青年針對內容逐頁、逐段、逐字的討論回饋,修改用字/插圖還不通順、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讓最後的成品更貼近使用者。透過這個過程,心智障者也能感受到自己經驗的價值!

這樣資訊易懂、有插圖輔助,且使用較大字級、高度顏色對比的易讀內容,不僅是心智障礙者,還有更多群體可以使用,像是銀髮族、低視能者、新住民或小朋友,都可以藉此更有機會自主參與、接觸有興趣的藝文活動!

一位帶著易讀手冊觀展的心智障礙者,分享他的心得:有了手冊,我們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樣靠爸爸、媽媽在旁邊講解,自己可以來看,像尋寶一樣!很有趣!

✺ 目前提供有易讀服務的藝文場館:

包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國家兩廳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淡水古蹟博物館等地方喔!

也開始陸續有易讀旅遊手冊,例如,捷運帶你遊臺北》、《屏東好好玩》,用易讀的內容介紹各個景點、交通選擇、旅途中需要幫助的話可以怎麼做,等等的資訊!

10、電影/表演輕鬆自在場

這張圖要介紹「電影/表演輕鬆自在場」,畫面中有好幾位小朋友,坐在表演廳的紅色座椅上,等待表演開始。最前方的一位小男孩,將頭往左上方仰起、手指著斜前方,和坐在右邊的小女孩一起好奇的觀看、討論著。

右上角的 Q 版繪圖,是兩位小朋友,圍繞在藝術品兩旁,一邊欣賞、一邊討論。


圖片下方小字介紹著:「備有舒壓設備、親子設施的表演場次,不再只能正襟危坐、不用擔心發出聲響、父母不需要事先托育孩子才能進入!」

欣賞表演時,即使不由自主發出聲音,也不需要擔心他人的異樣眼光;當親子一起看電影,家長不用害怕小孩哭鬧、扭動身軀,還可以跟著電影裡的恐龍吼叫。

甚至可以自由在表演過程中離席、進出。感官敏感的觀眾,也不用擔心會有強烈的聲光效果刺激而不舒服。

這是讓每個人都能用最自在的方式,欣賞戲劇、音樂會、電影的 #輕鬆自在表演場次。

👀 輕鬆自在的關鍵是什麼?

對於有特殊狀況或需求的人,不論在任何場合,都可能遇到較難控制身體狀況的時候。例如,妥瑞氏症患者,可能會有不由自主發出聲音的時候、年紀較小的小朋友,也可能遇到較難控制說話、肢體動作的時候。

他們或者他們的家人、朋友,可能都擔心去看電影或表演,會影響到其他人。有時候,因為過於干擾其他需要安靜欣賞表演的觀眾,也可能受到責備。

然而,輕鬆自在藝文場次,把這些需求視為正常的事情── 允許聲音、動作,在表演臺下發生。甚至有特別的設計來因應特殊需求的觀眾,讓他們有最適切的觀賞體驗。

例如,在劇場開始之前,表演團隊會先向觀眾簡單介紹劇情和演員,預告觀眾待會演出可能出現的場景、特殊的音效或氣味。以 #事先預告 的方式,讓觀眾有所準備,減少因突如其來的刺激元素,而引起的身心不適。

也會安排讓觀眾自由走動的路線、甚至提供一些小道具,例如紓壓球、抗躁耳機,或是一間舒服的「休息室」,讓觀眾在表演過程可以視需求使用!

其實,任何表演團隊或藝文場館,都可以嘗試營造輕鬆自在場次!即便沒有上述的道具或資源,仍然可以把握簡單的 2 個原則:

第 1:事先讓觀眾知道,這場表演允許的事項,例如觀眾可以發出聲音、中途離場。讓不論是否有特殊需求的觀眾,都能事先知悉自己適不適合參與!

第 2:佈置柔和的感官環境、減少刺激感官反應的元素,例如,關閉場內的強光或螢光設施、降低尖銳的音效、減少強烈或刺激的氣味,讓有感官敏感的觀眾,不會因為過多的刺激而感到不舒服!

臺灣的輕鬆自在場還不是那麼普及,近年主要有國家兩廳院,會定期舉辦相關場次;還有部份戲院例如 in 89 影城、新北市的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有提供親子專場,讓育兒的家庭能安心自在地享受觀影。

💭 然而,過去也有人認為輕鬆自在場次,是不是反而成為一種「區隔」,分隔不同需求的人參與活動,反而無法達到共融 的效果?

對此,有人同意不要做場次的區隔,而是要了解社會上有各種特殊需求的人、並學習接納不同的彼此;但也有人認為,輕鬆自在場次,是提供更多選擇,讓每個人都有機參與,並不是限制和隔離。大家是怎麼想的呢?


執行製作Right Plus 多多益善
企畫撰稿王俞茹
協力作者曾玉婷
協力校稿國家人權委員會 
圖文設計|林 俐


臉書圖包版:【10 種藝文共融的友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感受到美與藝術】

延伸閱讀:
1. 在臺灣,一本易讀手冊的誕生/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上)
2. 易讀本不是懶人包!推倒資訊障礙的高牆/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下)
3. 【借鏡 CSR 美國篇(下)】掙脫傳統慈善框架,企業支持藝文開啟社會對話
4. 【借鏡 CSR 愛爾蘭、土耳其、印度篇】發展中國家偏向傳統慈善,愛爾蘭培力企業與藝文界對話
5. 【借鏡 CSR 國際比較篇】回看臺灣,串起企業與藝文界的更多可能


參考資料列表:
看音樂、聽舞蹈:打破感官限制的台灣文化平權之路|中央社文化 +
專訪口述影像發展協會趙又慈|無影無蹤粉絲專頁
耕耘口述影像 18 年趙又慈陪盲者追劇|中央社
FB 貼文|無影無蹤粉絲專頁
看音樂、聽舞蹈:打破感官限制的台灣文化平權之路|中央社文化 +
舞作口述影像文化平權版線上直播 + 分享|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 YT 影片
原來身體才是最好的口述老師── 全盲視障者對「口述影像」在舞蹈劇場應用的批判性思考|蝙蝠電子報
დ 趙欣怡(2018)。《藝術。可見/不可見:視障美術創作與展演教學實踐》,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
藝術的轉譯使者,手語導覽讓聾人聽見作品|中央社文化 +
電影字幕也可以無障礙,紅豆泥?(上篇)|山姆 @ 方格子
電影字幕也可以無障礙,紅豆泥?(下篇)|山姆 @ 方格子
《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國立臺灣博物館
資訊平權,兩廳院推廣易讀服務,齊備場館與節目介紹│國家兩廳院
兩廳院共融服務手冊:輕鬆自在場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王俞茹
王俞茹
文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