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週報|2/11-2/17】高中不能強迫學生早自習、VR 平臺出現「虛擬強暴」、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 3/31 截止報名

1. 兒少|教育部宣布:9 月起,高中不能強迫學生早自習

臺灣高中以下學生上課時間長,尤其許多學校要求學生 7 點到校早自習,並在早自習時間安排朝會、考試等,造成學生不小的壓力。

2020 年 12 月底,就有民眾在網路發起連署,希望學校延後到 9 點半上學。教育部也召集家長、教師、兒少團體、法律專業等各界人士開會,雖然「延後到 9 點半」一事牽涉到家長上班、接送等問題,難以馬上實施,但會議中大家有共識要減少朝會次數,而且都認為第 1 節課前、第 8 節課後不能實施考試。

今年 2/16,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預計 111 學年(2022 年 9 月)開始,臺灣各高中第一節課(8 時 10 分)之前,不可以要求學生到校,讓即將步入成年的高中生有更多自主管理、睡眠休息的時間。教育部表示,目前正與各縣市政府討論細節,預計今年 3 月會公告正式方案。

2. 性別|元宇宙的性暴力:虛擬替身被輪姦,VR 平臺被迫設立「安全界線」

Facebook 母公司 Meta 去年對加拿大、美國開放了虛擬實境平臺「地平線世界」(Horizon Worlds),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和朋友以各種方式互動,所有互動都會透過「虛擬實境」(VR)的頭戴式裝置,讓人感覺像是真的面對面。

但是,平臺上線不到一個月,就發生性騷擾以及「虛擬性侵」事件,一名女性使用者表示,她才上線不到 60 秒,虛擬替身就被 3、4 個男性的虛擬替身「輪姦」,他們甚至拍下這個場面,並對該名女性使用者口頭性騷擾。《彭博》的專欄作家奧森(Parmy Olson)也提到,她登入平臺後,就被一群男性的虛擬替身圍著拍照,她說:「我好像被當成了物品。」

為了遏止這類虛擬性騷擾,Meta 副總裁夏瑪(Vivek Sharma)宣布將為用戶設立「安全領域」,用戶的虛擬替身在登入虛擬世界後,會自動開啟「個人界線」的屏障,阻斷虛擬世界中旁人對你做出的任何騷擾,只默許擊掌、互擊拳頭的動作。

示意圖/Photo by Barbara Zandoval on Unsplash

3. 身心障礙|醫師推動「特需眼科」,讓身心障礙、長者都能安心看診

由於眼科治療與檢查極為細緻,需要患者穩定的坐在儀器前,或穩定坐在治療椅上,醫師才能安全的治療。但是,智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肯納症(俗稱自閉症)、認知症(俗稱失智症)、腦中風等、腦性麻痹患者等,有的因為認知功能障礙,無法好好的坐在檢查椅上,有的則是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或因為坐輪椅,無法穩定的接受眼科治療。

近日,眼科醫師謝靜茹發起「特需眼科門診」的連署,目前已獲得 5000 多位民眾連署。謝靜茹表示,以上「特殊需求者」(以下簡稱特需者)有的無法察覺、表達自己的視力模糊,甚至到幾乎快要失明了,狀況才被發現,更延誤了治療最佳時機。有的則是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或鎮靜麻醉,及行為溝通輔助,才能順利的完成複雜的眼科診療程序。

因此,他們發起連署,希望衛福部能夠新增「特需眼科服務獎勵計畫」,結合社福、教育等資源,並提供經費獎勵,讓全臺各縣市至少一間醫院「特需眼科門診」,作為推廣及示範中心。

4. 長照|2/15 第二波移工來臺,社福移工住防疫旅館,政府補助一半

國際疫情嚴峻,臺灣移工入境也受影響,勞動部日前宣布,2/15 起將開放第二階段移工入境,將開放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 4 國移工來臺,來臺前必須完整接種疫苗,且必須在防疫旅館進行 14+7 天的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

各項費用由誰負擔,過去也一直是討論焦點。防疫旅館費用方面,「產業移工」全由雇主負擔,進入家庭照顧長者的「社福移工」則政府將補助住宿費用 50%,每日最高補助 1250 元,每名社福移工最高補助 2 萬 6250 元,其餘由雇主負擔。此外,檢疫期滿後,移工 PCR 檢測費用,由政府支應,但是檢驗機構派員的外勤費和交通費等,由雇主負擔。

示意圖/Sofina @ 數位島嶼 CCBY NC SA 3.0

5. 公益資源|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 3/31 截止報名,最高可得 3 萬元獎金

為鼓勵社會團體積極投入公益服務及活動,內政部從 2019 年起每年舉辦「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評選」活動。今年度也已經開放報名,只要是在 2018 年年底前,經內政部核准立案的全國性社會團體,無論業務內容是學術研究類、藝術文化類、醫療衛生類、體育休閒類、社會福利類、公益慈善類、經濟發展類等,都可選擇自己的類別報名。

這次評選的配分,70% 是看公益服務事蹟,依據不同領域,團體必須提出自己所從事的公益服務,而公益服務事蹟與 SDGs 的關聯性,也會是評選重點,剩下 30% 的配分,則是看社團依章程所辦理的會員服務及專業服務狀況。

如果獲評金質獎,最高可得 3 萬元獎金,有意參加評選的社團可在 3/31 前,將相關資料掛號寄至內政部。

6. 無障礙|「無障礙沒有想像中困難」,身障團體支持新設診所無障礙

為保障身心障礙者就醫權益,衛生福利部去年 12/20 預告將修改《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第 9 條,未來新設立的診所,在通路、廁所、掛號、結帳櫃臺、服務臺等方面都需要有基本的無障礙設施。

根據修法程序,對於修法內容有意見的民眾,可以在今年 2/18 前表達意見,而部分醫界基層反對這次修法。不過,身心障礙團體與立委吳玉琴 2/16 召開記者會,對這項修法表達支持。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劉金鐘就說,這次新設的標準不僅沒有溯及既往,而且,對於未來申設診所也區分為 3 種等級,分別是「300 平方公尺以下」、「300~1000 平方公尺」、「1000 平方公尺以上」,其中,300 平方公尺以下的診所占全臺所有診所的 93.2%,這類的診所廁所只要在馬桶裝設扶手就能合乎規定,改善環境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

示意圖/老爺的圖書館 @ Flickr CC BY NC SA 2.0

7. 性別|不再延續「男尊女卑」,教育部:外公外婆也可以叫做祖父祖母

去年 10 月,立法委員王婉諭曾指出,讓中小學生查詢的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許多詞條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例如「男不男,女不女」解釋為:「言行舉止、裝扮和生理性別不合,多含貶義。」此外,還收錄了「花痴」、「老處女」、「發騷」等詞。近日,教育部表示,未來將每 3 個月檢視一次,修正辭典中有性別歧視、性別偏見的字詞。

2/11,王婉諭特別發文指出,近日教育部調整了「外公」、「外婆」的解釋,從原本的「對媽媽的父母親」,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

但為什麼取消內外之分有助於性別平等呢?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指出,現代人仍然有「兒子是把媳婦『娶進來』,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嫁娶觀念,因此鞏固了內和外的界線。因此,生了兒子代表可以透過結婚帶來人力,生養女兒卻只能犧牲、長大只能把她送給別的家庭,可以說,「內外之分」與傳統家庭中男尊女卑的觀念緊密相關。

8. 能源|政府幫你買新冷氣、新冰箱,臺東「弱勢省電計畫」預計 4/30 截止

臺東縣政府為提升弱勢族群生活品質,針對「社福團體」及「弱勢家庭」提出總經費 100 萬元的「弱勢省電計畫」。由臺東縣社會處、村里長、弱勢關懷團體共同訪視縣內社福團體及弱勢家庭,調查他們的用電狀況、耗能設備、用電習慣,之後,給予省電建議,並且出錢補助他們協助汰換老舊的冷氣、冰箱、電燈等,讓弱勢也能用到效能好又省電的家電。

縣政府將提供一半的燈具汰換費用,並依照冷氣的瓩數、冰箱的公升數核定補助金額。社福團體方面,每臺冷氣最高補助 2 萬 3250 元;每臺冰箱最高補助 8000 元,每個社福團體補助上限為 5 萬元。弱勢家戶方面,每臺冷氣補助金額最高 1 萬元、每臺冰箱補助金額最高 8000 元,每個家戶補助上限是 1 萬元。

「弱勢省電計畫」補助時間到 4/30 截止(若補助金額用完,將提前截止),歡迎符合資格的民眾、團體踴躍申請。

示意圖/Photo by Kristina Akopova on Unsplash

9. 長照|中正大學「懷舊治療」:先做人文研究,再陪長者找回自我價值

中正大學社福所校友顏鈺杰在中正大學創新創業基地的輔導下,組成「綠照顧」團隊,主打「懷舊治療」,陪伴農村社區長者。

很多農村社區因為資源有限,陪伴長者的活動大多是單次活動、重複性高,也比較缺乏老人生活經驗探索。但顏鈺杰認為,農村老人家通常沒有太多受教育經驗,終其一生都在務農或從事零工,應該以他們的生命經驗為核心,設計課程。

因此,「綠照顧」團隊會花時間研究當地人文、產業及社區長輩的身心狀況,再設計各種「懷舊」的藝術課程、桌遊遊戲,引導長輩講述生命故事。活化長輩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幫助長輩重建正向的人生歷程,找回自我價值,排解孤獨感和憂鬱。目前,「綠照顧」團隊已經設計出一套可複製的模組課程,有機會推廣到其他社區。

10. 弱勢|屏東縣「從軍脫貧方案」:學生從軍後,家中可以維持社福資格

屏東縣政府 2019 年起推動「自立脫貧、從戎不 poor!」計畫,媒合弱勢家庭的成員投入軍職,就能領到每月基本薪資至少 3 萬 4340 元,且維持社福資格,家中其他成員因為維持社福資格,而能繼續享有低收福利等。

目前在陸軍服務的楊同學就說,高中時,因為家中收入不穩、又揹負學貸壓力,他在高中畢業後參與從軍脫貧計畫,如今除了有穩定收入,在軍中還可學習機械專業,如天車,不用花錢就能培養第二專長。此外,就學中的弟妹因家中維持社福資格,而有學雜費的減免,讓他們也能放心就學。

屏東縣政府表示,這個計畫從 2019 年 7 月,累計參與人數已達 203 人,持續在營有 181 人,而仍具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福利資格的仍有 136 人,其中 26 人參與計畫後成功脫貧、每月最高薪資近 5 萬元。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