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臨時居所成為永久惡夢:貨櫃、夾層、船板、陽臺、半地下屋裡的無家人生

編按:東亞包容城市網絡(East Asia Inclusive Cities Network,EA-ICN)於 2011 年起由臺灣、香港、日本(大阪)、韓國(首爾)4 地學者與民間團體發起,關注居住困境與貧窮弱勢。

臺灣由 OURs 都市改革組織芒草心慈善協會最早組織推動,今年亦由芒草心於 8/16-18 在臺北舉辦國際交流工作坊。其中除了每年的重點「居住政策」,亦探討各國扶貧制度與多元群體處境,同時透過研討會和參訪等設計,交流社會創新計畫。

今年,ICN 和《多多益善》合作,支持本系列報導。除了上月關於包容城市的前導報導,也將陸續推出東亞各國的無家與貧窮樣態,以及多元的扶貧服務。

第 12 屆「東亞包容城市論壇」在 8 月中落幕。為期 3 天的國際交流中,來自臺灣、香港、韓國、日本的工作者與學者,聚焦討論社會救助、貧窮、居住正義等議題,也呈現各國正面臨的各種「無家」樣態。

一般人想到「無家者」,可能直覺聯想到居住在街頭、沒有地方住的人(露宿者)。然而,日本神奈川縣保健福祉大學副教授吉中季子分享了廣義的「無家」定義。她引用歐洲無家者國家組織聯合會(FEANTSA )指出,「無家」或「居住排斥」可以分為 4 種類型,分別為:

  1. 露宿街頭(rooflessness):住在街頭,沒有室內房子可住。
  2. 沒有房子(houselessness):能在室內睡覺,但只是暫時住在機構或庇護所,不是自己租用或擁有的房子。
  3. 不安定的住房(living in insecure housing):雖然擁有房子或租有房子,但可能因為租約不穩定、遭受家暴等狀況,隨時可能失去住處。
  4. 不適人居的住房(living in inadequate housing):擁有或租有房屋,但住處不適合居住,例如在睡在非法營地的車上、住在極度擁擠的空間中。

依照廣義的定義,韓國不適合居住的半地下屋、韓國移工的臨時性建築,以及臺灣移工有安全疑慮的住處,都可能屬於廣義的「無家」。

神奈川縣保健福祉大學副教授吉中季子分享廣義的「無家」定義。表/吉中季子簡報;譯/Right Plus

韓國半地下屋:危害健康、火災淹水難逃生,從修繕開始改善

2020 年,韓國導演奉俊昊的作品《寄生上流》橫掃奧斯卡 6 項大獎 ,電影中主角一家所住的「半地下屋」也引起關注。這次論壇就邀請到韓國首爾市城東區政府的住宅政策主任朴美真(音譯,박미정)分享韓國半地下屋的狀況,以及城東區的改善方式。

韓國的半地下屋起源自 1950 年代,當時正逢韓戰,政府為了減少戰爭傷亡,規定新建築都必須建造半地下化的防空避難所。一開始,這些空間只作為避難使用。但 1970 年代後,隨著工業化發展,韓國都市人口越來越多,住宅短缺的問題越發嚴重。部分屋主將這些半地下空間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經濟弱勢,韓國的半地下空間,開始被當作住宅使用。

2000 年以來,氣候變遷讓火災、水災頻繁發生,半地下屋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半地下屋因為地勢較低,遇上大雨也容易淹水;因為空間封閉,火災發生也較難逃生。此外,半地下屋不通風,臭味、黴菌滋生,也對住戶健康造成危害。

韓國電影《寄生上流》主角一家住在半地下屋。圖/catchplay
韓國半地下屋存在居住困境,因氣候變遷易受水災、火災等波及。圖/朴美真簡報;譯/Right Plus
圖/朴美真簡報;譯/Right Plus

根據韓國 2020 年的住宅狀況調查,目前仍有 32.7 萬戶家庭住在半地下屋,其中 20 萬戶(占 61.4%)集中在首都首爾。

為了改善半地下屋的居住問題,2022 年到 2023 年間,首爾城東區政府推行「居住環境改善計畫」。計畫共分「調查」和「改善」2 個階段。

他們首先在 2022 年 9 月到 12 月間,對城東區的 5000 多戶地下屋進行全面調查,並根據安全狀況(地形、水災、火災、逃生疏散) 和健康狀況(空氣品質、衛生)將每個住宅分為 A+、A、B、C、D 共 5 個等級。排除沒人住的房屋後,政府共調查了 3823 戶半地下屋。

調查結果顯示,在防水災方面,有 1453 戶需要防淹水設施,政府針對情況最差、 C 和 D 等級的 6 戶提供了客製化的通風設施和防淹水設施(水閘、逆流閥、淹水警報器,以及方便逃生的可開式防盜窗等);而其他 A+、A、B 等級的住宅,政府也會根據住戶的申請,補助防淹水設施。

防火災方面,城東區政府在 1200 戶地下住宅加裝了滅火器、火災警報器。此外,針對狀況最差、幾乎不適合居住的 12 戶,政府也轉介他們地上住宅的資源。

整個計畫結合了政府、民間多方的資源。城東區政府首先召集安全、住宅、建築、測量、福利等不同部門,組成專案小組,小組與城東區消防隊和首爾社會住宅公司 SH 保持聯繫。民間方面,小組則與「城東建築師協會」、關注居住議題的公益組織 Habitat 合作。

朴美真表示,許多半地下屋是超過 20 年的老舊建築,從安全方面考量應該拆除。但因為涉及住戶的財產權,要拆除會遇到頗大的阻礙。所以城東區政府最後決定透過局部修繕、加裝設施的方式,改善居住環境。

這個方式最後獲得好評,截至 2023 年 3 月,首爾市已經有 25 個自治區效仿類似的方法,對半地下屋展開調查,希望能在事故發生前,防患未然。

圖/朴美真簡報;譯/Right Plus

韓國移工:半數以上睡貨櫃、夾層等臨時屋,冬寒夏熱、悲劇頻傳

除了收入較低的人只能選擇半地下屋這樣有安全、衛生疑慮的房子,韓國的移工也因為缺乏保障,被迫住在安全、衛生更堪慮的臨時建築。

韓國移民工會(Migrants’ Trade Union)主席烏達亞・巴哈杜・日伊(音譯,Udaya Bahadur Rai)在論壇中說明,韓國與臺灣類似,會引進泰國、柬埔寨等共 16 國的外籍勞工,從事服務業、製造業、農漁業等粗重的勞動。截至 2023 年 4 月底,韓國移工約有 28 萬人。

韓國的移工除了無法自由更換工作地點等人權問題,居住環境也非常糟糕。根據韓國勞動部 2021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超過 50% 的移工住在臨時性建築中,農業工人住臨時建築的比例更高達 70%。這些臨時建築包括貨櫃屋、夾層板,甚至有的農業雇主直接讓移工住在溫室中(由塑膠布配合鐵桿搭建而成)。

這些建築夏熱冬冷,且隔音狀況極差,發生火災也難以逃生。此外,雇主往往安排多人共用一間,空間擁擠狹小、衛生狀況堪慮,也沒有隱私。

2020 年 12 月,京畿道抱川市就發生一起悲劇:住在溫室的柬埔寨女性移工松恒(音譯,Sokheng),因為暖氣無法運作,在零下 16 度的低溫下、在屋內死亡。松恒的事件後,移工的居住困境成為韓國社會焦點,但韓國移民工會指出,政府至今沒有提出任何有效的方案,他們仍努力向政府爭取合理的居住權益。

臺灣移工:300 人用 2 間盥洗室,居住環境全球惡名昭彰

這次研討會也邀請到長期關注臺灣移工權益的「臺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來分享我國移工的「無家」處境。

TIWA 的專員許惟棟指出,根據統計,到今年 3 月底,全臺移工總人數超過 73 萬人。而臺灣目前開放的移工類型主要有 2 種,第一類是在家中或在機構裡協助照顧工作的「社福移工」,第二類是從事製造業、漁業的「產業移工」。

根據法規,雇主對移工有照顧責任,必須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住宿環境。但事實上,社福移工、漁業移工、製造業移工等,都有不同的住宿困境必須面對。

2022 年,TIWA 與移工為爭取權益至高雄市政府前抗議。圖/TIWA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以社福移工來看,許惟棟說,只有很少數的看護工可以有自己的房間,大部分都需要與被照顧者一起住。運氣好的,雇主家比較大,可能會有分開來的床,但很多被照顧者本來就有很大的經濟壓力,房間往往小到無法塞兩張床,看護工因此只能睡沙發或地板,甚至聽過睡在陽臺或儲藏室的。

而產業勞工中的「漁工」,住宿環境糟到讓臺灣在國際上惡名昭彰。許惟棟說,全臺現在有 3 萬多名外籍漁工,普遍居住在自己工作的船上。比較好的、大一點的漁船可能會有一個人身寬的木板讓漁工睡,大部分的小型漁船連睡覺的床板都沒有,漁工只能在船上找一個角落就地休息。

此外,漁船沒有出港時,漁工也會被要求在港邊修補漁具,甚至被要求住在船上,因為雇主沒有為他們準備岸上的居住場所。因此漁工不只睡覺空間狹小、缺乏隱私,且夏天沒有冷氣、冬天也只能直接用冷水沖澡。

而產業勞工中的「製造業」移工,住宿環境也非常擁擠。許惟棟說:「小型傳統的製造業通常會在工廠裡隨便弄個地方給移工住,很多都是地下室、沒有對外窗,有些是在工廠內的小隔間或二樓夾層。」許惟棟也提醒,這些工廠很多都是 24 小時運作,移工睡在工廠內,隨時都會聽到機具運轉聲,根本無法好好休息。

來臺工作的漁工,居住和工作環境常常離不開窄小的漁船。圖/Lennon Wong @ flickr, CC BY-NC-ND 2.0
漁船上的睡覺空間。圖/台權會提供;攝/何宇軒
漁船上的如廁空間。圖/台權會提供;攝/何宇軒

有些製造業雇主可能會提供一整棟、一整層的員工宿舍,但居住環境不見得比較好。2018 年 4 月,知名隱形眼鏡企業精華光學的移工便聚集在宿舍外抗議,因為宿舍從 2 樓到 5 樓每層樓最多擠進 120 名移工,整棟宿舍 300 多人,只有 2 間盥洗室可以用。

此外,很多工廠雇主為了管理方便,會把宿舍跟工廠安排在一起,卻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憂。2017 年 12 月,位於桃園市蘆竹區、專門製造汽車隔熱器材的矽卡工廠發生嚴重火災,一樓廠房的易燃物燒起來後,位在 2 樓宿舍裡的工人逃跑不及,因此燒死了 6 名越南移工。

TIWA:被迫跨國勞動的移工,都是無家者

多年來,TIWA 一直提倡改善移工的居住權,包括針對製造業移工的普遍困境,提出「廠住分離」(工廠和宿舍分開)。但後來,TIWA 意識到,只追求經濟發展的市場與社會結構,才是造成移工們「無家」的主因。

許惟棟解釋,從法律制度對移工身分的劃分,以及雇主的態度來說,移工的人命只是可以被量化的商品,因此所有提升安全居住的設施都會被認為是「額外的成本」。例如在臺灣,工廠如果消防安檢不通過可能會被罰 3-5 萬,但要改善安全設施可能要花 50 萬;如果死了一個外籍勞工,依法要賠償 45 個月薪,算一算也不過 100 萬。

也因此,對許多雇主來說,「最划算的不是改善設施環境,而是提高保險。」許惟棟說,2018 年位於桃園平鎮、因火災燒死 2 名泰籍移工,還造成 6 名消防員殉職、1 名重傷的敬鵬工業便是一例。「敬鵬是全球知名的大廠,光投保火災險就高達 11 億,卻連一個移工宿舍都不願意給。」

2018 年,敬鵬平鎮廠發生大火。圖/嘉義市政府消防局第一分隊-太陽分隊
敬鵬將災後的空間整治為停車場。圖/林品妤 fb 公開頁面

許惟棟也提到,當代資本家靠著新自由主義快速累積財富、不斷壯大,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使人在母國無法穩定生活,不得已被迫進行跨國移動、成為無家的移工,也才因此必須面對惡劣的居住環境。因此,「經濟發展至上」的整體結構,也是 TIWA 積極呼籲對抗的事。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在論壇中也提到類似的觀念:資本主義將人、勞動力、土地和各種資源商品化,原本社會中仰賴的「鄰人之間的救助」不再有效。各國也因此在1970 年代發展主義興起後,逐漸失去社會的包容性(Inclusion)。

黃克先認為,面對居住、貧窮等問題,需要的不只是檢討政治經濟制度、建造社區共同體,還需要更根本的思考「文化上的變革」,讓大眾都能扭轉「經濟至上」的觀念。



延伸包容城市:
1. 打造為所有人開放的包容城市:當社福制度失靈,我們如何容納多元與差異?
2. 當漁工登上一艘沒網路的漁船:失聯逾1年、在船上受虐,再返航已妻離子散
3. 只為中產階級服務的城市:如果小孩老人不能安全的走在街上,別說街道屬於所有人
4. 【專題|社宅共生】讓傷心的小孩變快樂的地方:弱勢安居 & 共融生活
5. 【專題|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圖/Lennon Wong @ flickr, CC BY-NC-ND 2.0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