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第一次合作就上手的 NGOS 網紅使用手冊、急流泛舟教你危機化轉機、5 個小撇步跟上捲土重來的網誌時代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2021 年 NGOs 行銷報吿:支持者數位習慣日新月異NGOs 必須不斷改變行銷策略

精選原文:5 Top Trends in the 2021 State of Nonprofit Marketing Report

年終將近,各種年度總結報告也陸續出爐,你的組織或許也在忙著自家的年度報告。本文是由 Salesforce.org 發表的《2021 NGOs 行銷報告》(2021 State of Nonprofit Marketing Report)5 大趨勢的摘要整理。報告全篇也開放下載(需先填寫簡單的聯絡資訊),有興趣的人可以下載報告仔細檢視。

以下簡單介紹報告發現的 5 大趨勢:

(1) NGOs 必須持續變更行銷策略和媒介,配合受到疫情影響快速變動的社會的同時,還需要與其他 NGOs 同業及商業行銷競爭,有 84%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轉變行銷策略才能維持競爭力。

(2) 支持者的數位使用習慣日新月異,NGOs 需要不斷配合改變。超過 80% 的受訪組織表示他們會不斷依據支持者的使用習慣變更行銷策略,最受歡迎的行銷手法依然是「影片」,許多組織也計畫要使用更多的梗圖和動圖來與支持者互動及行銷。在個人化訊息方面,受訪的支持者滿意度只有 4 成(滿意 33.6%,非常滿意 6.4%),且有不少人反應詢問捐款的次數太頻繁,顯見 NGOs 在溝通策略的客製化與頻率掌握上還需要持續加強改進。

(3) 數位科技的進步與疫情影響,加速工作型態的多元性發展,人們不再被綁在辦公室中,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遠端或實體都在疫情期間成為新的常態,卻不一定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合作。根據資料,儘管超過 7 成的受訪者表示已經適應新的遠端或混合工作型態,卻同時有 68% 的受訪者表示合作變得比疫情之前還要困難。

(4) 資料成為主要的行銷策略參考,71% 的受訪者表示資料是他們制定線上與線下行銷策略的重要參考資料,卻只有 33% 的受訪者滿意自己對於資料的掌握與使用。顯示在資料的搜集、整理與進一步分析使用上,NGOs 仍有十分大的進步空間。

(5) 公益界也開始逐步發展測度(Metrics)與關鍵績效指標KPIs,以進一步制定有效率的行銷策略和目標。

調查顯示,不管是在數位參與策略、內容行銷或組織的發展優先次序上,將近 9 成的組織都在過去 1 年有不少改變,以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技術與支持者需求。圖/《2021 NGOs 行銷報告》5 大趨勢的摘要整理文章

2. 從奈米級到超重量級,NGOs 專屬的網紅分類使用小手冊

精選原文:Charity guide to the different tiers of influencer

在網路社群盛行的現代,代言人的選擇不再侷限於大明星或名人,各路人氣網紅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且在某些策略使用上,網紅或許還會有更大的效果。但在遍地都是網紅的網路時代,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家組織跟活動的人選,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

你的煩惱,我們聽到了!這次特別挑選的文章,就根據網紅的追蹤人數分門別類,從奈米級(nano)一路分到重量級(mega),總共 4 個級別,並仔細說明不同級別的網紅適合哪些組織、什麼樣的活動型態,還附上簡單的使用說明。

文章說明的方式很簡單,特別是對比較小或剛起步的組織,這個分類可以提供一個概念,知道找哪個級別的網紅比較適合,才不會興致沖沖的去找百萬 YouTuber 合作,卻因為被打槍而信心受傷。

以下來簡單介紹 4 種網紅級別:

(1) 奈米級(nano):少於 1 萬個追蹤者的網紅。適用於小型組織,以及針對特定族群的倡議和提升自我知名度等活動。不要小看奈米級的網紅,雖然他們的追蹤者群體小,但通常都具有高度忠誠性,也因為群體比較小,網紅對於追蹤者的掌握度偏高,追蹤者響應行動的參加度和回饋比較高,是可以有不錯實質合作關係和值得信賴的夥伴。

(2) 微米級(micro):追蹤者人數在 1 萬到 10 萬之間。同時適用於小型與中型組織,適合提升公眾意識的倡議活動或行動呼籲的合作計畫。微米級的網紅相較其他追蹤者更多的網紅,比較好聯繫和建立合作關係,但切記,要仔細研究追蹤者的活動參與程度(比如社群活動的響應或留言等),因為追蹤者的數量是可以透過各種機制購買的,如果網紅的追蹤者人數多,實際活動的參與度卻偏低,建議組織還是眉頭一皺,懷疑案情並不單純。

(3) 巨米級(macro):追蹤者人數在 10 萬到 100 萬之間。適用大型組織,合適的合作活動包含共同進行創作、公眾意識提升計畫、進行具有影響力的倡議活動等。這個級別的網紅在網路倡議的活動上具有高度的影響力,只要活動設計得宜且貼合組織的目標和計畫,就可以獲得很不錯的成效和回饋。如果想要最大化雙方合作的影響力,建議組織在事前要多做點研究和功課,確認網紅的活動或個人形象可以和組織不足之處互補,或者與組織的目標一致

(4) 超重量級(mega):追蹤人數超過 100 萬的網紅。適用超大型(或在某領域具有領頭羊地位的)組織,合適的合作活動包含大型的公眾意識提升計畫,或是希望有超高參與度的倡議活動等。達到這種等級的網紅基本上都是知名的公眾人物或是明星,所以合作進行活動的能見度和觸及度的廣泛是可以預期的。這邊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與超重量級網紅合作不見得就可以獲得組織期望的效果,根據文中提到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議題倡議上,民眾傾向於相信(網路)意見領袖的看法而不是公眾名人,且高報酬高風險,一旦合作的名人出現負面新聞,組織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3. NGOs 網誌時代重新降臨?5 個小撇步迅速升級網誌、登上搜尋引擎排行榜

精選原文:Five tips to improve your charity blog

Blog,在臺灣常見的是直接由發音翻譯過來的「部落格」,但如果仔細研究 blog 的起源跟內容,其實「網誌」(網路日誌)這個翻譯更為貼切。先前曾經介紹過一篇調查報告,即便在社群媒體興盛的現代,「網誌」依然是許多網路使用者的重要資訊管道,且有定期更新網誌的網頁在搜尋引擎上的排序也越前面。

有鑑於此,國外有許多 NGOs 甚至企業開始撰寫網誌、或是把原本荒廢的網誌重新整理並定期更新文章。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增加組織本身的(搜尋引擎)曝光度,還有就是藉由網誌的撰寫與支持者溝通,打造屬於組織自己的自媒體平臺,而不是單單仰賴社群媒體(如臉書、IG 或推特)發布消息。

特別是在主要社群平臺臉書(及同集團的 IG)不斷出現爭議之後(另可延伸閱讀多多益善的相關文章),有不少 NGOs 開始認真考慮改變社群媒體的使用策略,分散風險另闢公關途徑,其中「網誌」就是一個十分簡單、立即可以上手的方法。 

本文及分享了 5 個增強組織網誌的小撇步,以及內容撰寫的方向建議。文章有提到,網誌的內容選擇十分多元、圖文並茂,且可深可淺,馬上就來搶先介紹一下這 5 點小撇步:

(1) 利用網誌來回答大眾的疑問。這不是說寫一篇「常見 Q&A」就好,而是可以檢視支持者或是對議題不了解的民眾常問的問題,撰寫一篇比較深入針對問題核心的解惑文章,隨著組織計畫的推進,總是會有新的疑問需要說明解惑,這樣也許還有機會發展成人氣的系列文章喔。

(2) 邀請不同的「專家」撰寫文章,協助組織進行倡議和解答疑惑。根據文中提到的數據,人們覺得有很多不同(專家)作者的網誌可信度比較高(63%),這些專家不一定要是某機構的研究員或是大學教授,可以是在某個領域深耕多年、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士,能夠為一般人帶來領域內的視角與資訊。

(3) 善用圖片和圖表!圖文並茂總是比落落長的文字吸引人。此外,文中也提到,搜尋引擎會根據圖片和圖表的說明文字排序搜尋結果,所以盡量在不影響閱讀的範圍內,提供簡明概要的圖說文字,這樣就有機會提升網誌內圖片及圖表的搜尋排名喔。

(4) 網誌內容結構要完整,起承轉合是基本,重點要清楚。同時,現代人習慣快速閱讀,善用各種小標題分段,除了可以提示段落大意,也能幫助讀者快速抓到重點,切忌冗文贅字,錯字也母湯喔!

(5) 善用 Google 數據分析(Google Analysitic)追蹤你的網誌流量。關於 Google Analysitic 的應用網路上有許多教學文章,這裡僅提醒大家有這項免費(也有付費升級選項)的服務可以使用喔。

4. 10 種 NGOs 與大學生合作的方式:不只青春熱血,還有未來的無限可能

精選原文:How charities can work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青春、熱血、大學生!這次特別挑選這篇文章告訴 NGOs 要如何與大學生合作,不只是在倡議、活動推廣、募款,和大學生合作除了借用(?)青春活力,也是一個建立長期關係的好機會,讓學生成為組織及相關議題的長期支持者關注者。即便之後學生們各自走上人生的旅程而無法繼續關注,與組織合作的經驗也依然會是他們未來面對各種挑戰的寶貴資產,和組織的珍貴記憶。

文章提出的建議總共有 10 點,但並不是所有 NGOs 都適用,所以建議有興趣的 NGOs 可以逐一檢視內容,找到適合自己的建議與方向。以下簡單挑選其中 4 點介紹:

(1) 邀請大學生們加入理監事會,增加理監事會成員的多元性,帶來不同世代的觀點。小提醒:依照臺灣現行的《人民團體法》,理監事會成員需要正式加入人民團體,且需要繳納會員費用,有意增加理監事成員多元性的組織還需要就相關規定與費用討論實際的執行方案(如果費用不高,大學生也是有可能繳費加入,但一定要成年才可以喔)。

(2) 和大學院校合作開展組織的服務計畫,將學生納入計畫參與之中。

(3) 提供實習機會。這大概是最常見的方式,但這邊要提醒組織,「實習」不是把學生當成雜務工,而是需要與學生的需求和意願相結合,提供完善的實習計畫與回饋機制,還要妥善照顧學生的權益,創造雙贏,而不是變相剝削學生(延伸閱讀:「所謂實習,可能是一顆顆洗不完的頭。」髮廊實習建教美夢,化作白日夢/《失去青春的孩子》)。

(4) 除了上面提到與大學合作發展計畫,組織也可以與系所合作開發課程,將組織的計畫融入課程設計之中,可以是合作發想計畫、實際執行或者是計畫成果的合作分析等。

Photo by Dom Fou on Unsplash

5. 今日的危機,明日的轉機:把握各種可能性,帶領組織跨越急流

精選原文:Whitewater philanthropy: Creating change while ‘shooting the rapids’

文章以急流泛舟的技巧和過程為例(註),指出在危機中,NGOs 就像是駕著小舟漂流在湍急的水流之中,必須要冷靜分析、大膽嘗試才能找到安全的路徑駛過急流,安全上岸。

文章特別整理出 6 點危機中的思維方式,就內容來說很大程度是在給予 NGOs 信心,說服 NGOs 危機即是轉機,只有迎頭而上,才有機會翻轉當前的困境,並將之轉換成全新的道路,為 NGOs 帶來不一樣的敘事觀點、視野、發展創新計畫與執行方式。

以下簡單介紹 6 種危機中的思維方式:

(1) 危機不是隨機的不幸事件,它更可能是系統失靈的結果。若是不徹底檢視系統的問題並對症下藥,任何的危機處理都只是治標不治本,並可能引發後續更頻繁更嚴重的危機出現。

(2) 危機不只是危機,也可以是轉機。危機可以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組織可以趁此徹底轉換跑道和改變體系。

(3) 就像急流中各種不可測的風險,我們可能無法徹底了解危機的真實面貌,但危機的確是有跡可循且可以事前準備的,不要害怕或逃避危機,只有迎頭而上,才有機會掌握處理危機的技巧。

(4) 衝破急流的機會不會在身上貼著「機會」的標籤在一旁靜靜等著你,拿出你所有的靈活度、彈性與資源,把握住每個可以帶你穿越急流(危機)的機會!

(5) 「改變」是關鍵。一如急流的方向無法被改變,個人也無法以一己之力撼動危機整體的走向,但你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速度、策略和方向,只有學會在危機中不斷調整改變自身,才有機會帶領組織走出急流(危機)。

(6) 危機會帶來不穩定和波動性,就像投資理財有風險一樣,跨越危機也需要你冒險犯難承擔風險,但記得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財入門金句「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裡」,準備不同的處理方案並允許每個方案有獨立發揮的空間,你就有機會找到那艘能成功穿越急流而不沉的獨木舟。

:標題中的「whitewater」原意是指因為水流湍急而出現白色泡沫或表面水層變白的現象,後可用來泛指擁有大量急流的河流或溪流。文中的「Shooting the rapids」則指在急速的水流之中快速移動穿過岩石,概念類似「急流泛舟」,因尚未有明確的中文譯詞出現,所以本文使用最相近的「急流泛舟」概念介紹。

6. 全球財富變化報告:高收入國家坐擁全球半數財富,低收入國家僅得 1%

選原文:Measur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報告全文

全球財富變化報告》(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由世界銀行(The Worl Bank)在 2021 年 10 月發表,報告統計 1995-2018 前這段期間全球財富的變化

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全球環境及社會發展日趨多元複雜,社會對於「財富」一詞也不斷在更新與討論,傳統以「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已經無法正確反映各項資源的應用與消耗,因此這篇報告採用的不是一般直觀認為的金融財富,而是納入生產資本(Produced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自然資本(Nature Capital)及國外資產淨額(Net Foreign Assets)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這份報告,全球的財富從 1995 年起在 2018 年時增加了將近 2 倍,這是由中高收入國家發展帶動的財富累積,但這些財富超過半數集中在高收入的國家(OECD 高收入國家佔 58%,非 OECD 高收入國家 3%),低收入國家儘管人口數占全球 8%,卻只能分享到 1% 的財富。

在 1995 年到 2018 年期間,由於對自然資源的不當管理與過度開發,儘管短期之內可能帶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但長期的消耗卻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舉漁業資源為例,由於全球性的過度捕撈,全球海洋的漁業資源在過去 20 多年下降 83%,漁獲的減少反而激發過度捕撈的行為,更進一步消耗漁業的資源減少漁獲量,形成惡性循環。

可循環性的自然資源如林地、濕地、放牧地、農地,風力、太陽能等動力也包含在內,在報告調查的期間,其資本價值快速增長,比如林地重建的服務價值增長了 133%,而保護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的相關服務漲幅更來到 157%。這或許是在全球確定將逐步邁向減碳與永續發展的方向之後,相關的自然資源維護與重建獲得重視。

但對於高度仰賴不可循環性資源(比如化石燃料,Fossil Fuel)累積財富的國家來說,這樣的全球發展方向可能為該國的財富帶來衝擊與危機。

報告全文篇幅廣大、內容專業,想要快速瀏覽重點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本次挑選的報告圖表,有心要挑戰的人或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也可以點閱報告全文閱讀喔。

全球的財富從 1995 年起在 2018 年時增加了將近 2 倍,但財富超過集中在高收入的國家(OECD 高收入國家佔 58%,非 OECD 高收入國家 3%),低收入國家只能分享到 1% 的財富。圖/截自 Measur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

7. 中高齡二度就業不簡單,韓國職場媒合計畫告訴你提高成功率的小祕訣!

精選原文:Tackling Involuntary Retirement in South Korea

根據本文提供的資料,韓國退休平均年齡是 49 歲,但這其中有很多人是非自願性提早退休(約 76%)。統計資料顯示,韓國人的退休年齡大致落在 55-64 歲,但比起大家想像中有錢有閒的退休生活,很多退休人士其實沒有足夠的儲蓄或經濟資本,面對停工後的退休生活。

即便有退休金也往往不夠用,老年貧困成為退休之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韓國有將近 6 成的退休人士期望可以重回職場工作、獲得收入,以維持基本的生計。

根據文中的說法,韓國的中小企業其實有意願聘請二度就業的中高齡人士,只是相關的媒合計畫可能不夠了解雙方需求,導致成功率不如預期。

文章以韓國 Good Job 5060 program(GJ5060)計畫為例,仔細說明這項中老年人再就業媒合計畫,包含設計、目標、執行、修正與目前的成果,依據目前搜集來的資料(計畫預計執行到 2022 年)歸納出 3 項因素,說明 GJ5060 的再就業計畫,為何可以得到比過去類似計畫更高的成功率(就業媒合率)。以下簡單介紹 3 項因素:

(1) 鼓勵可能的雇主加入計畫成為合作夥伴。這樣除了可以更容易辨認雇主端的需求與期待,透過計畫,還能為雇主宣傳職缺消息和安排訓練計畫,節省雇主開銷的同時,也等於鼓勵雇主積極主動的參與。

(2) 建立完善的中間人制度,成為在就業者的求職夥伴。計畫作為雇主與再就業者之間的橋樑,能根據再就業者的能力與期望,媒合適合的工作,並提供再就業者面試的訓練和完善的職前規畫,讓二度就業者可以順利開展新的工作,而不需要如過去一般自行面對雇主進行磨合和交涉。

(3) 確保訓練的技巧與實際工作的期待相符。GJ5060 計畫的雇主夥伴多為中小企業,相對於大型企業(如現代汽車或三星集團)資源有限,曾經在大企業任職的再就業者,會依照過去的經驗期待或要求中小企業擁有同樣的資源,這可能就會造成雙方的摩擦。因此計畫的職前訓練內容便根據第一線的中小企業雇主回饋來設計,除了保證再就業者的訓練內容可以符合企業規模的需求,也能避免再就業者期待跟要求過高導致的衝突。

中高齡人士二度就業的媒合一直都不是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在各個產業技術和理論日新月異的現代,失去工作的中高齡人士基本上都很難再找到好的職位,而接近 2 年的全球疫情更重創許多國家的經濟,連壯年人士都隨時有失業的可能。

本文計畫中提到的各種計畫細節,或許可以作為未來經濟復甦後,各種就業協助的參考。

Photo by Huyen Pham on Unsplash

8. 中日女性起身倡議,扭轉文化中的月經羞恥、改善月經貧窮

精選原文:Ending Period Shame and Poverty in Asia

文章爆雷先講:本文仔細介紹中國跟日本倡議終結「月經羞恥」(Period Shame)和「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的計畫,文中介紹的日本方面有較多具體實踐的行動計畫,中國則偏向舉辦倡議與討論活動,以期扭轉文化中的月經羞恥現象。

「月經貧窮」的問題近年來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這個問題不分地域跟經濟發展程度,就算是大家印象中高度發達的歐美,都有為數不少的女性有月經貧窮的問題,先前中國網路也出現散裝且衛生狀況不明的衛生棉販賣,引發相關討論

此外,有不少國家將衛生棉等生理期相關用品排除在「生活必需品」(即便對大多數女性來說,這就是生活必需品)的範圍之外,並對相關產品徵收商品稅提高生理用品的價格,這也使得經濟能力較差的女性無法購買足夠的生理期用品,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相關的議題倡議與活動近幾年在各地遍地開花,期望可以讓大眾正視這個攸關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議題,並在 2020 年促使蘇格蘭政府通過法案,成為全球第一個免費提供生理用品的地方。臺南與臺北也在 8 月宣布將試辦免費提供生理用品的計畫,作為協助女性與性別平等教育的一環。

蔓延將近 2 年的 COVID-19 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原物料和各類產品價格飛漲,生理用品的價格也跟著節節攀高,更加劇原本就因疫情衝擊生計的女性的生理健康問題,日本政府也在 2021 年 3 月宣布將為陷入困境的女性提供免費生理用品

雖然國外有許多相關的倡議活動與行動呼籲,但臺灣文化的脈絡比起歐美的「月經貧窮」,更多了「月經羞恥」的議題。這次挑選這篇文章希望透過與臺灣有相似文化脈絡的日本與中國的例子,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這項議題以及不同地區所面對的挑戰與困難,也希望文中提到的計畫可以帶來啟發。

日本終結月經羞恥倡議組織 #NoBagForMe 2021 年與日本衛生棉生產大廠聯合利華(Unicharm)及國際設計師 Anna Sui 聯名合作的衛生棉新包裝,期待透過可愛時尚的包裝,讓衛生棉也成為像一般化妝品一樣可以大方見人的產品,而不再需要刻意用紙袋藏起來。圖/#NoBagForMe 介紹文章

9. 環境保育是個高風險職業!環保人士遭受暴力的問題,如何遏止?

精選原文:What can stop environmental activism from being so deadly?

這是一則國際議題介紹,關於環保運動人士的生命安全深受威脅問題。

提倡環保可能收到死亡威脅,甚至真的被人刺殺喪命!」這在臺灣可能有點難以想像,但世界各地(特別是拉丁美洲及部分亞洲地區),環保運動人士的確是個高風險職業,他們遭受電話威脅、潛規則壓迫、故意惡搞刁難等都是家常便飯,因此喪命的人也不在少數,根據文中的數據統計,在 2020 年,全球就有 227 位環保人士遭到刺殺身亡

環保人士的行動在多數人眼中是為了守護未來、守護土地的正確行為,但對某些人來說,環保人士是必須排除的「麻煩製造者」。土地和環境保育不只是全球永續發展必要項目,或具備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功能,裡面還牽涉到稀有林地資源和礦產的開發,甚至可耕作農地的面積擴張,這都能夠帶來龐大的利益,提倡保育、要求重新審視(或乾脆停止)開發計畫的環保人士,恰恰擋人財路。

針對環保人士犯下的罪行,因為背後牽扯到複雜的利益團體與網絡,犯行的人(或團體)很少被抓到或正式起訴,甚至政府都可能涉入其中,導致大多數的罪行沒有被懲罰。

以墨西哥為例,95% 針對環保人士的死亡案件都沒有獲得起訴。也因為極低的抓捕率與起訴率,針對環保人士的暴力問題始終無法獲得遏止或改善,隨著各地環境意識不斷抬頭,在地居民開始起身保護土地,這樣的衝突與威脅也不斷增加。

這篇文章主要焦點在提出若干具體的改善措施,寄望從政府、法律、(開發)企業規範等方面,多管齊下倡議環境人權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法規保護環保運動人士,要求企業開發時,必須合乎環境保護的需求、將所有關係者的意願納入考量,並設立懲罰機制,遏制環境保育相關的暴力犯罪問題等。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