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 7.8 級震災,臺灣千萬捐款真正讓災民受惠有多難?

編按:本報導由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id)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承上篇:你也捐過尼泊爾震災嗎?臺灣 X 尼泊爾 7.8 級災後重建與重生

2015 年,一場地震襲擊尼泊爾,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第一時間,臺灣募集到上億資金協助尼泊爾賑災,在外交部統籌下促成許多臺灣 NGO 和當地組織合作的國際發展計畫。由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下簡稱「Taiwan Aid」)在尼泊爾達丁區(Dhading District)贊助的「社區發展中心旗艦型計畫」,就是其中一例。

除了因災難而促成的短期計畫,臺、尼兩國也有長年合作的 NGO 夥伴。2012 年起,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下簡稱「願景」)就與「尼泊爾志工倡議組織」(Volunteers Initiative Nepal,VIN)合作,在尼泊爾奧哈東加區(Okhaldhunga District)展開社區服務,一起合作過森林防火線、婦女衛教、兒少衛教等方案,願景也在 2015 年震災後連續 3 年帶領志工團前往尼泊爾各地,協助災後重建工作。

在災難襲擊以前,尼泊爾的交通建設與基礎設施就極度不足。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2014 至 2015 年的調查,在全球 143 個經濟體中,尼泊爾的基礎設施發展程度名列第 132 名,尤其在遠離首都加德滿都的偏僻山區,水源、電力、道路系統和醫療資源都相當缺乏。

這也是為什麼,願景與 VIN 會長期在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距離首都 8 小時車程的奧哈東加服務,就是希望能從衛教、社區發展等居民切身相關的方案出發,改善偏鄉居民的生活。

2017 年,Taiwan Aid 位於達丁區的計畫告一段落後,又再與願景、VIN 攜手合作,於尼泊爾的奧哈東加區(Okhaldhunga District)執行「社區學習中心計畫」 ,在當地興建區域級的社區學習中心(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CLC),連結當地聚落,並作為社區居民防災避難和教育學習的基地。

深耕多年的志工網絡,串起 2 個國家、3 個組織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執行長丁元亨解釋,雖然奧哈東加也屬於災區,但由於當時所有國際資源都往重災區去,很多狀況相對好的災區無法取得國際資金和資源,只能倚靠原來就在當地做方案的 NGO 來認養和協助,丁元亨並說:「災後重建是屬於比較大型、綜合型的方案,單一一個 NGO 要做很困難,所以這個方案就由 Taiwan Aid 總會跟會員組織一起合作。」

Taiwan Aid 與願景、VIN 攜手合作,於尼泊爾的奧哈東加區興建社區學習中心,圖為社區學習中心完工後落成啟用的景象,當地居民終於不用在路邊的泥地聚會了。圖/Taiwan Aid 提供

Taiwan Aid 成立於 2013 年,由多個臺灣 NGO 發起,致力於提升臺灣在國際援助發展的專業能力和能見度,至今已有近 30 個來自醫療、教育、性別、緊急救援和志工服務等各個領域的會員組織。而願景不僅是 Taiwan Aid 的創會組織之一,也是推廣國際志願服務的資深 NGO。

目前,願景已和全世界 100 個國家、300 個組織建立合作關係,也是「聯合國國際志願服務組織協調委員會」(CCIVS at UNESCO)以及「亞洲志願服務發展協會」(NVDA)等國際志工平臺的正式會員。

願景在尼泊爾奧哈東加區的合作夥伴 VIN,就是 NVDA 的會員之一,自 2005 年成立起便致力與國際志工組織合作,培力尼泊爾偏鄉最邊緣化和最弱勢的社區。透過願景強大的國際網絡,Taiwan Aid 和深耕尼泊爾偏鄉的 VIN 因此接上線,在奧哈東加區展開國際發展計畫。

社區學習中心所在的聚落圖拉洽(Thulachhap),是奧哈東加一個鄉村自治市裡的小區,總人口僅 3000 多人,其中約有 40% 為原住民 、10% 為達利特人(Dalit,即所謂的「不可接觸者」、印度教中的低階種姓);此外,當地居民有逾 1/3 的人口為文盲、近 90% 的人從事農業,多數婦女沒有機會受教育。周遭的幾個聚落,也都是相似的人口規模和組成。

在這樣一個由社會邊緣群體組成的貧困區域,VIN 不只著手改善基礎設施,更發起幼兒教育計畫、教師訓練、職業訓練和微型貸款方案,希望從根本改善當地的弱勢情況。然而,由於 Taiwan Aid 與願景僅分配到 900 萬元的外交部善款,經費相當有限,只能從興建社區學習中心這樣的單一基礎建設計畫做起。

「從外交的思維來看,通常都會希望說我的錢過去,能夠看到成果、吸引當地的關注。建築的媒體效果很好,因為硬體設備容易看到,但是當地的人員培訓就很難在短期看到成果。」丁元亨說。

臺灣與尼泊爾 NGO 團隊於社區學習中心合照。圖/Taiwan Aid 提供

不過,VIN 和願景、Taiwan Aid 三方合作時,依然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力設計出兼具硬體建設與軟體發展的方案。除了在三層樓的社區學習中心裡設置圖書館、電腦教室、培訓教室、婦女合作社辦公室,願景也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帶領臺灣志工前往當地協助工程進行、與當地居民交流,並計畫在完工後以學習中心為基地,定期帶志工前來社區舉辦兒童英語教學等。

於是,整個國際合作便由 Taiwan Aid 資助硬體設施,願景居中協調、帶領志工協助,並由在地組織 VIN 提出需求、執行計畫,也共同規畫未來進駐的教育資源。

志工到當地,不是只做事就好

近幾十年來,國際志工前往發展中國家的活動日益興盛,當中也發生過不少爭議,如何不傷害當地社區、實質幫助到居民又讓志工有所學習,是需要審慎思考的課題。

對此,丁元亨強調:「所有的志工計畫,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當地需求: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需求?我們透過這次計畫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丁元亨解釋,由於尼泊爾偏鄉的青壯年人口嚴重外流,因此震災過後,當地沒有人力整理災後的斷垣殘壁,且適逢全國都在災後重建,導致許多社區建設計畫經常因為預算不足而無法動工。

臺灣來的國際志工雖然不是營造專業,無法從事技術性勞動,卻能協助整地、造磚等非技術性的工作,讓專業工匠順利完成社區學習中心的工程。此外,他也提到,過去願景與 VIN 合作的常規計畫,會大量接觸當地居民,所以深入瞭解當地風俗民情十分重要,例如進行婦女衛教活動時,不能有當地男性在場等。

「我們的志工一定是住在社區,一來是要跟社區更貼近,二來就是要透過日常生活瞭解社區的傳統文化和日常運作,所以社區什麼時間吃飯、我們就什麼時間吃飯,食物也以當地人煮的家常菜咖哩為主。」

丁元亨說:「因為我就住在他家、每天到隔壁工作,這種方式很快就能跟社區的長輩熟悉起來。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有一、兩次的文化交流,去學習他們生活上的禮節或是文化。」

彰化基督教醫院義診團前往尼泊爾當地提供醫療協助。 圖/Taiwan Aid 提供

重建的漫漫長路:3 年硬體終成,軟體資源仍待接上

儘管過去 VIN 在社區建設方面已有豐富經驗,願景與 VIN 也有長期合作的默契,災難後的國際發展計畫依然有許多無法預期的變數。

根據計畫書,社區學習中心的工程原本預計在 2017 年 7 月展開、2018 年 6 月竣工營運,但實際執行時,卻經歷了缺工缺料和工班惡性倒閉等諸多問題,一直到 2019 年,學習中心才終於完工啟用。

「太多地方都在重建,大家都搶原物料,物價就一直上漲;因為技術勞工、非技術勞工都缺,工人也沒有招募到預期的人數,所以進度也很慢。然後工程完成到差不多 7、8 成的時候,承辦的印度工頭就跑掉了!跑了之後沒有人收尾,又要再招一批工人,可是錢已經付了怎麼辦?只能打官司,可是尼泊爾政府的效率又很差,所以外交部 900 萬的資金全部進去了還是有缺口。」

丁元亨苦笑著說:「VIN 為了完成專案,連自己總部的大樓都拿去銀行抵押,才補上資金,而且缺料、缺人的問題也還是要解決。工程沒辦法如期,我們還是要對外交部有所交代,這時就很難用臺灣的國情和標準去看,必須讓各方瞭解工程為什麼延宕。」

2019 年,歷經波折後,社區學習中心終於完工。基礎設施完成了,考驗還沒結束,後面有種種挑戰必須克服。

「我們後續本來還規劃了持續性的志工團隊,配合 VIN 規畫的學齡前發展中心、婦女培力跟電腦教室的課程,協助當地做兒童教育,可是這個部分從去年就因為疫情,我們就全部都暫停。」丁元亨說:「災後重建很快可以看到硬體,但是中長期的軟體發展,包括人力發展、社區的資源網絡、相關產業的帶動,都需要更長的時間。」

丁元亨最後指出的,也是國際災後重建的關鍵,和許多熱心民眾捐款當下所想的不同。跨國合作之間牽涉文化差異與政治干擾,以及災後的各種凌亂,重建的成果相當需要耐心。且若沒有在地組織如實回應需求、中介組織協調掌握進度、贊助型組織給予適度的空間和彈性,想要將各方善款運用在當地真正讓居民受惠,往往都將以失敗收場。


延伸閱讀:
1. 你也捐過尼泊爾震災嗎?臺灣 X 尼泊爾 7.8 級災後重建與重生
2. 從日本 311 震災,看重大災難後 NGO 的整合與支援
3. 臺鐵事故捐款 10.6 億全數直接發放,遺憾與犧牲的集體意義究竟在哪裡?
4. 余孟勳專欄/太魯閣事故該捐多少才夠?支持修法讓愛心不再被浪費
5.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改變了什麼?


首圖/2015 年尼泊爾震災;Photo credit: Photo credit: www.shfund.org on Visualhunt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林庭葦
林庭葦

自由撰稿人。作品見於《端傳媒》、《研之有物》、《世界走走》。

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