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群象-自立青少年篇】陳旺德/課業、身心、收入、居所都岌岌可危,自立生活難自立
關於抗疫群象:三級之後,多多益善連續3天推出過去深耕萬華的系列報導,隔週,緊接著推出疫病中的萬華現場攝影輯。在這2週線上展的期間,我們還持續向疫情中受到衝擊的社福團體與相關群體邀稿,匯聚整理成「疫情中的公益群象」。
此系列專題將收集安置機構、身障者、精神障礙者、社工、兒少等各方聲音,透過不同的視角,了解各個現場的困境。
本篇編按:本篇為專題第 7 篇,由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研究員陳旺德所寫。
陳旺德於文中指出,自立青少年與一般少年的生活沒有太大差別,一樣需要上學、打工、結交同儕等,卻因為缺乏關注與支持而陷入經濟、生活與心理健康困境,亟需社區、政府政策的支援。
新冠肺炎(COVID-19)在國內外延燒已逾一年,臺灣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地方政府,與社會大眾團結抗疫的努力下,好不容易捱過 2020 年,卻在今年 5 月 11 日,新增不明感染源的本土個案後,正式進入「社區感染」階段。此後多日,確診案例持續擴增。進入 3 級警戒之後,許多民眾的日常生計,以及不少的產業都受到衝擊。
因此 6 月初,行政院啟動「紓困 4.0 方案」,針對中低收入家戶、有國小以下學童或國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以及各個不同職類、產業公佈紓困;衛福部紓困 5 大措施,亦針對經濟弱勢的兒少、老人、身障民眾、育有未滿 2 歲孩童的家庭,予以生活補助及防疫補貼。甚至有民間團體,在疫情嚴重的熱點區域,向需要防疫援助的無家者,發送民生物資。
然而此時,卻有一群人可能因為身分資格不符(註),或者沒有與家人聯繫,而獨自生活在無人知曉的角落、沒有被納入弱勢紓困的範疇,也無法聚合成向政策發聲的力量。這群人我們稱之為「自立青少年」。
註:
在此指不具「中低收入」身分。
在「安置時期」,機構可以「專簽」方式為少年申請中低收入,若少年正處於持續就學階段,只需每年至戶政事務所申請,此身分就可以延續;但有的少年因為生存急須工作賺錢,因此放棄學業。
由於不具備學籍,待年齡屆滿 15 歲時即被視為「工作人口」、強制計入莫須有的基本薪資,或者打工時的薪資高於可申請的限制,導致中低收入資格不符,實際上卻依然入不敷出,且更加無法回到學校完成學業。
再者,有些少年戶籍雖與家人同列,但家人未付照顧責任,在如今常被詬病的法規下卻都被計算進家戶收入所得,導致失去申請資格。也有少年從機構出來,才知道原生家屬有遺產可以繼承,但仍在打官司階段,遺產也尚未售出,非但沒辦法用來支應兒少當前就學與生活的多樣需求,還因此失去申請中低收入的資格。
和一般少年一樣需上課打工,卻因缺乏支持孤立無援
自立青少年,大多介於 16-20 歲,有的是從安置體系離開之後,回到社區生活;有的則是從司法體系離開後,正需開始重建生活;還有的是一直在社區中遊走生存。遍布全臺各個角落。
平時,他們就和一般青少年一樣,需要到學校上課、在外住宿,很多時候也需要打工,賺取微薄收入以支撐日常生活所需。然而,自立青少年因為缺乏家庭、親屬等支持網絡,在面對危機時,時常求助無門,或是由於過去的內在創傷,不敢尋求援助,因而須孤獨面對多變的挑戰。
然而,此次疫情是一場持久戰,短期克難應付已面臨瓶頸,中長期的準備卻付之闕如。自立青少年在這波疫情之下,所面臨的處境,亦是較少被社會關注與討論的。也因此,各地區協助自立青少年的專業助人工作者們,在此次疫情的考驗下,也開始齊心構思,如何陪伴少年們面對困境。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自創會以來,長期關心自立青少年的生活,抱持著走在最前線的使命,向政府倡議應建立完善的機制提供青少年需要的協助(服務輸送系統),給予這些失家兒少全人的關懷。
我們盤點了各地自立青少年於疫情期間的困境,發現在「就業與經濟安全」、「心理健康」以及「遠距學習資源」,這 3 大需求應被社會重視。
生計受疫情衝擊大,甚至遭房東驅離
就業與經濟安全方面,由於自立青少年大部分從事餐飲、美容美髮等服務業工作,正是疫情之下衝擊最大的行類之一。這群少年已面臨被減班的困境,甚至是被解雇的風險。
經濟收入銳減,直接影響生計,短時間內又很難再進修或轉職,迫於生存壓力,只得重新調整生活步調、重新估算生活開銷。已有少年為了節省餐費,3 餐只靠吃白吐司、喝水支撐;更不用說,接踵而來的帳單、房租費、水電費、學費、書籍等費用,壓得令人喘不過氣。已有少年因為欠繳房租被房東驅離,疫情延燒之際,又無法露宿街頭,若到處借住也有染疫風險。
疫情前,許多自立青少年難以申請中低收入戶資格,但可以靠著打工或正職工作支應生活所需,而疫情下又因被減班或裁員,頓失主要經濟來源,又沒有中低收入的補助,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身逢其時,心中有苦,卻因顧及社會眼光而無力道盡,令人十分不捨。
心理與學習資源缺口,亟須重視
經濟不穩定的狀態,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倍增。由於少年們平時就常在尋找工作、住宿,努力養活自己、面對人際交往等困擾的情境下,處於焦慮狀態,身體和心理都面臨極大的考驗。一時的苦痛也許可以隱忍度過,但若是長期積累,而如今又碰到預料之外的困境,都可能使自立青少年立即陷入深淵,而復原之路也會相當漫長。
遠距學習資源方面,許多文章及討論指出,偏鄉地區兒少缺乏完善的遠距學習資源,在疫情中更顯城鄉資源懸殊的沉痾。然而,縱然是大多數在都市生活的自立青少年,同樣也面臨學校停課轉遠距教學後,資訊設備、學習資源卻不到位的窘境。(參考:【抗疫群象-兒少篇】黃靜盈/三級延長到期末,「停課不停學」成為師生與家長最難的考題)
缺乏基本的筆電、桌電、平板,或是設備的品質與性能都不理想,大大影響了學習品質與視力健康。CCSA 可以協助服務的少年,連結企業資源提供支持,但是其他尚未被關注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權與社會參與權,很有可能已經被忽視,卻尚無人聞問。
孩子的無限未來,不該因疫情斷送
事實上,不少社福團體,包括 CCSA,在這波疫情中也面臨財務短絀的風險。但我們在少年的需求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和專業,並認為有必要將這些少年被忽視的聲音表達出來,盼政府能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首先,紓困方案下,「防疫期間行政院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所謂「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應該針對 16-20 歲,目前未就學,且必須靠自己工作賺錢、生活的少年開放資格。
他們過去因為生存而得放棄課業,如今面臨失業或薪水銳減,若過去工作沒有投保勞保,也將領不到失業救濟金。且若不具中低收入戶資格則沒有生活補助,制度設計與個人真實困境的多重斷裂,少年的基本生活已遭受嚴重打擊。
再來,學習資源方面,教育部雖然已經建置「線上教學便利包」等軟體資源,但在硬體設備上也應有資源統籌的規劃。特別臺灣是世界電腦資訊設備的主要出口國,應深具整合與統籌的優勢,望能善加運用,在患難中突顯公義的價值。
最後,針對需要心理支持的青少年,應提供兼具品質且可負擔的心理諮詢資源,讓這些因疫情打亂生活、陷入焦慮不安的自立青少年,有專業對話、陪伴療傷的服務。
自立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的主人,冀盼在最艱困的時刻,各方都能夠攜手同心,協助這群孩子創造無限的未來!
延伸【抗疫群象】:
1. 【抗疫群象-兒少機構篇(上)】徐瑜/從橫跨 12 校的分流接送,到 20 個孩子一起停課不停學
2. 【抗疫群象-兒少機構篇(下)】徐瑜/「媽媽在照顧別人的小孩」,家庭與家園如何兩全?
3. 【抗疫群象-兒少篇】黃靜盈/三級延長到期末,「停課不停學」成為師生與家長最難的考題
4. 【抗疫群象-精障篇】李昀/拔除社區服務、斷生計、少支持,精障者何去何從?
5. 看更多【抗疫群象】公益現場
延伸認識自立青年:
1. 【關係者的距離-司法篇 3】兒少貧窮何解?成年人若為孩子學會合作,將不必再和犯罪集團搶人
2. 不回家過年又怎樣?安置機構:有愛的地方才是家,孩子重視的人才是家人
3. 徐瑜/不懂得感恩惜福的孩子,就不值得被幫助嗎?你的幸福未必是他們的幸福
4. 619 之後,我們與曝險兒童及青少年的距離──正向青年發展模式,臺灣準備好了嗎?
5. 誰才有資格被愛?誰又活該被打?/暴力安置機構少年甲採訪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