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群象-兒少篇】黃靜盈/三級延長到期末,「停課不停學」成為師生與家長最難的考題

關於抗疫群象:三級之後,多多益善連續3天推出過去深耕萬華的系列報導,隔週,緊接著推出疫病中的萬華現場攝影輯。在這2週線上展的期間,我們還持續向疫情中受到衝擊的社福團體與相關群體邀稿,匯聚整理成「疫情中的公益群象」。

此系列專題將收集安置機構、身障者、精神障礙者、社工、兒少等各方聲音,透過不同的視角,了解各個現場的困境。

本篇編按:本篇為專題第 3 篇,由資深兒少代表、多多益善「12+ 的聲音」專欄作者黃靜盈所寫。她親自訪問停課期間居家學習的兒少們,點出從設備問題、教學軟體、面對各科老師相異的應變能力時,兒少們面臨的困擾,還有需不斷滾動修正的現況。此外,學習空間的轉換,也讓我們能夠以另一種視野思考關於「學習」的課題。

5 月 19 日起,因應疫情升溫,教育部宣布全臺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秉持著「停課不停學」的方針,,各級學校紛紛將教學現場轉移至線上,教育部也同步提出 5 點配套措施,包含彙整學生線上學習資源、盤點學生設備狀況、提供弱勢生用餐協助等。

然而,在整體配套措施未臻完善的階段,不去學校或許沒有想像中的輕鬆有趣,突如其來的停課通知,反而在兒少生活中添加許多擔憂與未知。

首先,是否能順利取得相應的設備(如手機、筆電、視訊鏡頭、網路等),成為兒少們的首要任務。在我訪問的兒少當中,大部分人表示學校都有事先進行調查,有的學校設計問卷,了解全校同學們的設備狀況,並提早採購公用筆電、擬定因應措施;有些學校則發放個別調查單,每個人填寫完畢後,再交由老師進行統計。

另一些學校,則是一個班級共用一張調查表,交給同學們自行傳閱填寫;還有其他方式,例如由班級導師在班內公開詢問,再作成紀錄。

針對公開調查的方式,一位心思較細膩的兒少向我說:「雖然公開調查很快速、省力,但假如我沒有這些設備,我會害怕被同學知道。怕大家會取笑我、看不起我,所以我可能不敢在全班面前舉手跟老師說。」確實,對於身處數位時代的兒少們來說,手機、網路幾乎是標準配備。曾有兒少和我分享,由於家境貧困,家中難以負擔「吃到飽」網路,因此被同學們嘲笑。

也因此,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我們肯定學校事前調查設備問題,然而,或許可以再多想一想,是否有更溫柔、合適的方式,讓彼此都能感到安心、友善。

停課不停學:資源缺乏、軟體不一、教學參差

教育部提出的配套措施中,針對沒有相關設備的兒少,明文規定學校應提供校內資訊設備予以借用;許多學校也事先準備筆電、平板,出借給有需要的學生在家使用;教育部也與各家電信業者合作,提供免費及優惠方案,滿足學生的網路需求。

但是在訪問的過程中,我發現,並非每位兒少都熟知這些配套資源,除非學校導師有特別說明,否則大多數兒少若碰到資源短缺的狀況,多半都交由家長自行想辦法解決。資訊傳遞的落差,令人擔憂有需求的兒少們,是否在沒有相關資源的協助下,增添了許多負擔。

教學軟體方面,部分兒少反映每堂課程所使用的軟體都不盡相同,在不同介面切換的過程中,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熟悉使用方法。曾有兒少因為不熟悉各個平臺上相異的介面配置,因此找不到上課講義,無法成功繳交作業、完成線上考試。若校方能出面統一各學科的使用平臺,對兒少會是更適宜的選擇。

另外,教學陣地的轉變,也同時考驗著老師的應變能力。有國中生在停課後的前半個月,只在線上上了 2 堂課,其他時間則被老師安排閱讀課本自習。他推測可能是因為部分老師不知道如何使用相關設備,使學生的學習出現空窗。他也擔心若校方沒有及時介入,學習成效將會大打折扣,影響往後的學習進度和升學考試。

教學的素質也受到選用教材的影響,有的學生受訪時表示,部分老師並沒有親自授課,而是提供已錄製好的線上教學影片。然而影片素質參差不齊,有兒少反映影片講解太快、內容不盡理想,因此學習興趣低落,也打亂了原本的學習節奏。

許多線上影片屬於「輔助學習」教材,更適合用來「複習」,如學生已學會基礎概念,必須加強時使用。若反客為主,將線上影片作為主要授課內容,是否真的符合學生的學習節奏與樣態?或許這也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反思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線上出席狀況難以掌握,城鄉學習差距增大

許多人也擔心偏鄉兒少的學習狀況,在我的訪談過程中,有位來自屏東枋寮的受訪者小翔(化名)指出,他所在地區的校長大力推行線上遠距技術,校方使用遠距比起許多都市學校還來得上手,學校也有提供相應設備給需要的兒少。

然而,在他的觀察中,比起都市家長普遍要求孩子坐在電腦前認真上課,遠離都市的偏鄉,由於長輩們不太懂遠距操作,也相對缺乏「停課不停學」的概念,在家庭結構與家長觀念的落差下,兒少們能否準時出席每一堂線上課程,就成了大問題。

「我們家的小孩,有時候下午就去幫忙家裡的工作,沒有在上課,我家附近芒果田的孩子們,也都下田去幫忙了。」小翔說。若不重視這個議題,線上學習並不會縮小城鄉差距,反而還會使偏鄉孩子的學習狀況更落後,加劇教育不平等現象。

示意圖/photo by Vincent Chien @ flickr, CC BY-NC-ND 2.0

此外,平時兒少需要請假時,只需通知班級導師,再交由班級股長登記在班級點名簿,各科授課老師便可一目了然掌握學生出席狀況。然而,當教學陣地移轉至線上後,點名系統不完善,缺乏統一登記出缺席的方式,導致需要請假的學生必須分別向各科教師請假。不但手續變得繁複,教師對學生出席的掌握度也大幅降低。

居家就學成健康威脅?用眼過度、午餐吃泡麵,還缺乏運動

滿足以上條件、學習進度仍順利的兒少們,一天 8 小時緊盯著電腦螢幕,上完課不免感到吃力,更不用說以手機作為學習器材的同學曾向我反映眼睛痠痛不適,相當擔心視力受損。

為了回應這樣的狀況,教育部 5/29 發佈一則公文,建議學校實施線上教學的時間,以原先每一堂課的 1/2 為原則(約 20 至 25 分鐘),其餘時間可採紙本延伸閱讀、習作或作業撰寫、分組討論等多元學習方式進行。然而至今,這個建議的宣示效果大於實際落實程度,大多數學校還是維持原有的課程時間安排。各科教師是否逐步改變授課比例,兒少眼睛不適的狀況是否能減緩,仍有待觀察。

在健康方面,兒少運動量下降也是問題之一。許多兒少表示,疫情期間不但少了能和同學打籃球的機會,體育課也沒能像以往一樣在操場上奔馳。老師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也不知道線上的體育課怎麼教,乾脆播放運動賽事影片。

每天關在家中的兒少,其實很希望能有運動伸展的機會。少數學校的體育課,會教導兒少不同的居家運動,從瑜珈、伸展操到有氧運動,內容包羅萬象,即使是不熟悉這麼多項目的教師,也可以參照體育署推出的「i 運動資訊」官方 LINE 帳號裡面提供了不同的教學影片,能讓我們透過趣味的形式活動身體,維持兒少的身體健康與活力。

飲食則是另一個值得擔憂的健康因素。若兒少的家長在家工作,則 3 餐通常不成問題,然而當家長仍需外出工作時,兒少的午餐便會成為挑戰。這些兒少必須在 1 個小時之內出門採買午餐、訂好外送,或自己煮好飯菜,並在下一堂課開始前吃完,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些兒少因為擔心來不及銜接下一堂課,而選擇吃泡麵、麵包、餅乾等營養較不足的食品,或者乾脆不吃。長久下來,對身體健康都可能造成極大的威脅。

線上考試攸關兒少未來,也考驗公平性 

由於全國疫情 3 級警戒延長至 6/28,停課也延至 7 月初學期結束,多數學校都已取消期末考,剩下的平時小考也以線上考試取代。然而,有些兒少不免擔心線上考試時,同學偷看課本、小抄,甚至還可以「找人代打」,直接把帳號密碼給其他人代為作答。

「現階段線上考試不多,但若是遠距期間越來越長,線上考試的的占比越來越重,還是讓人擔心考試的公平性,會影響未來繁星計畫的選填大學排序。」其中一位兒少這麼說。且取消期末考,也不免拉高各項小考的占分比例,如此影響幅度又更大。

疫情來得突然,不只考驗著成人的應變能力,也對兒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我們如何在線上也建構出友善兒少的空間,是所有人都值得思考的議題。


延伸閱讀:
1. 【抗疫群象-兒少機構篇(上)】徐瑜/從橫跨 12 校的分流接送,到 20 個孩子一起停課不停學
2. 【抗疫群象-兒少機構篇(下)】徐瑜/「媽媽在照顧別人的小孩」,家庭與家園如何兩全?
3. 【12+ 的聲音】「寧願自己帶泡麵」:營養午餐不營養、吃飯時間不到 20 分鐘、喜好健康皆由人決定
4. 【關係者的距離-老師篇 1】教育不只在課本裡,貧窮不只在餐桌上
5. 【關係者的距離-老師篇 2】誰是教育「豬隊友」?貧困家長也需要協助,但老師的後盾在哪裡?
6. 看更多【抗疫群象】公益現場


首圖/曾 成訓 @ flickr, CC BY 2.0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靜盈
黃靜盈

本為社工系,輔修法律,對於倡議工作有莫名的熱情,雖然周遭的人從不覺得自己「很社工」,奇妙的是自己對於社工卻具有無比強烈的認同。

相信社工不是只有又累又幹的樣貌,肯定還有一些富有創意的、好笑好玩的、令人興奮與期待的事可做,因此創辦「社工蝦米」團隊,記錄這些美好的時刻。

文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