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設計師人生大轉彎,開創約旦首間女性水電行/「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鮮少來自無中生有,更多是從他人經驗中優化,或因應需求而發展,甚至引進國際模式後將之在地化,從而尋求更好的解方。

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月整理一篇國外 NGO 創新案例、汲取國際經驗。其中除了工具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與社會性影響,以及對臺灣非營利組織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用來修理物件的「家私」(工具)在桌上排成一排,來自敘利亞的蘇卡瑞亞(Safaa Sukarria)正聚精會神的蹲著修理馬桶。她戴著細框金邊眼鏡、面容秀氣,包著頭巾、身穿及地長袍,她是約旦第一家由女性成立的水電行老闆。

Video from UNHCRFrom Jewelry maker to plumber

「她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陰錯陽差開啟第二人生

2016 年,蘇卡瑞亞與同為難民的敘利亞好友哈拉(Hala,化名)運用一個德國組織提供的創業基金 200 約旦幣(約新臺幣 7840 元),買了一只工具箱,開始她們的水電行事業。

蘇卡瑞亞從小在敘利亞大馬士革郊區長大,大學畢業後,她憑著珠寶設計專業開了一家婚禮配件店,並與來自約旦的丈夫、兒子,一家三口住在敘利亞。好景不常,敘利亞內戰開打後,蘇卡瑞亞的丈夫先是被敘利亞當局逮捕(後又被釋放),她的兒子也因為戰爭受重傷,自己的店面則被砸毀,多年努力化為泡影,家鄉更因長年的戰火而滿目瘡痍。

一家人因而在 2014 年搬到丈夫的故鄉,約旦北部的易爾必德(Irbid),一切從頭開始,人生化整為零。當時的蘇卡瑞亞 40 歲,要重新再來並不容易,丈夫還意外中風、無法再工作,諸多變數迫使蘇卡瑞亞開始找工作。她和 4 個朋友一起報名了為期 2 個月的「金工鑄造」課程,希望能在異鄉繼續發揮珠寶設計師的專業。

沒想到,阿拉伯文裡的金工鑄造「sabaka」,在約旦是「修水電」的意思。她們一群女性到了上課地點,裡頭全是要來學習修水電的男性,「我當時嚇壞了,我們是現場唯一的女生。」她回憶,「我退後了一步,跟其他人說:『我不上了』。」但朋友們鼓勵她留下來,她更驚訝發現教修水電的老師是一名德國女生。「如果她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她這樣告訴自己。

從此開始,蘇卡瑞亞的人生轉了一個大彎,往她完全沒想過的方向駛去。

在紮實的課程裡,她們學到修水電的基礎功,結業後,蘇卡瑞亞又繼續報名國際救援委員會(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IRC)婦女中心提供給難民的小型企業訓練課程。在這之前,她也上過 IRC 的休閒課程,包括教導難民婦女縫紉等技能,並在課程裡認識了後來一起創業的夥伴哈拉。

哈拉比蘇卡瑞亞年長一歲,同樣來自敘利亞。她的 4 個兄弟在戰火中喪生,哈拉因此鎮日鬱鬱寡歡,深陷憂鬱泥淖。她和蘇卡瑞亞同樣在水電課程裡找到樂趣,並且想從憂鬱中走出來,不再被過去所困。

IRC 的輔導老師們不斷鼓勵學員,創業要選擇既獨特又能捉住人們目光的主題,蘇卡瑞亞下定決心要開一家水電行,專門只僱用女性水電工

女性可以修繕水電,更可以賦權彼此

蘇卡瑞亞從家裡開始練習修繕,累積實務經驗。她的家人原本並不支持她,因為在約旦,水電工並非「女性的職業」,但蘇卡瑞亞意志堅定,她將家裡原本故障、需要修繕更換的地方一一排除,讓家人看到她的好工夫。更與朋友們拎著工具箱,免費替親戚、朋友修繕水電。

最初修一座馬桶可能需要一整天,慢慢的愈加熟練,修理時間減少為半天。如今,她們跟一般男性水電工一樣,半小時就能搞定故障的馬桶,來找她們幫忙的人也愈來愈多。

「那時我想,既然有這麼多人找我們去修,為什麼我們不收取費用?」她和創業夥伴們合租了一間辦公室,開始正式營業。包含蘇卡瑞亞在內的 6 名水電工都來自敘利亞或約旦,她們有時輪番上陣,有時一同上場。

蘇卡瑞亞發現,約旦有許多敘利亞女性因為戰亂失去丈夫,因此不敢找男性水電工單獨來家裡,只能放任管線壞掉,湊合著過活;或是等男性親戚有空閒陪伴時,才能約水電工前來修繕。對這些女性而言,蘇卡瑞亞的女性水電工團隊,正好解決她們長久的煩惱。

「如果找我們去修繕的是女性,要修理的任務又很簡單,我們不會收取費用。」蘇卡瑞亞說。不僅如此,團隊成員反而還教導這些客戶簡單的修理技巧,讓她們以後可以自己動手修繕,不用假手他人。

此外,如果客戶在晚上打電話過來尋求協助,她們會直接在電話裡教對方如何解決問題,因此也搏得與客戶之間的友情與信任。

蘇卡瑞亞的團隊不只修水電,她們還會修濾水器、冷氣、洗碗機等。為了更進一步擴展專業領域,她們更拜託 IRC 提供電氣訓練課程,以便更全面掌握客戶家中的水電設置,「水電工程與電氣工程有很大的關聯,懂得愈多我們越能將工作做好。」蘇卡瑞亞說。

敘利亞難民實習生布特海娜(Buthayna),幫忙蘇卡瑞亞在約旦伊爾比德安裝了一個儲水箱。 © UNHCR/Jose Cendon

約旦是全世界前幾名水資源最吃緊的國家,人民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使用、節約水資源更顯重要,這也是蘇卡瑞亞在修繕時注重的面向。進入客戶家中服務時,除了對方原本請託的修繕項目,她還會觀察客戶家中還可以加強的地方,以減少用水浪費。

例如,若客戶同意,她會替客戶在廚房水龍頭裝上省水噴嘴,用水時,噴嘴噴出的水與空氣結合,洗碗時水壓更強,就不需使用更多的水清潔碗盤。

培養更多女性水電工,用行動翻轉刻板印象

水電工團隊營運順利後,蘇卡瑞亞更擴大規模,針對女性開設水電工訓練課程。開課至今 5 年來,該團隊已訓練逾百名女性學習水電技能,目前更提供當中 36 名學員外包的水電工作,其中超過半數是同樣來自敘利亞的女性難民。

「我試著幫助女性在經濟與社會地位上都達到自主獨立。」蘇卡瑞亞解釋:「許多學員的丈夫都沒有工作,對她們來說,能透過修水電的技能賺錢並養活家人非常重要。」

由於約旦社會保守的信仰觀念與傳統價值觀,蘇卡瑞亞與其他女性成員始終遭受外界質疑與輿論批評,尤其是來自傳統男性的反對。有些男人更當場質疑:「所以妳現在是有強壯肌肉的女人?妳以為妳是男的嗎?」

在蘇卡瑞亞培訓學院的一個講習班中,學生們在練習技能。© UNHCR/Jose Cendon

這些仍保有刻板印象的人,認為水電工不該是女性的工作,甚至認為蘇卡瑞亞團隊挑釁他們,想顛覆傳統社會的性別分工觀念。團隊創業夥伴也有人因為兒子反對,只能黯然離職。

即便如此,當她們包著頭巾、穿著長袍,帶著修水電的工具箱來到客戶家裡,大多時候都受到良善的對待。若有人出言批評,蘇卡瑞亞會選擇忽略、不反駁,只專注將工作做好,以專業表現作為回應

不只是工作,「我為我們感到驕傲」

一名 43 歲的敘利亞學員阿博德(Buthayna Abou Al Abboud),儘管在訓練期間只會基礎的修繕技能,還是在住家附近找到了一些零星的工作,能夠藉此貼補家用。「我們敘利亞人在來到約旦之前,已經具有專長跟經歷。我們樂於學習新技能,為自己的家庭增加收入。」阿博德說。

「大家都說水電工是男人的工作,但我沒有這方面的困擾。」阿博德指出,「這個工作能帶來收入,支付生活費用跟孩子的學費。」這正是她需要的幫助。

哈拉也說,水電工對她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帶她走出憂鬱深淵的救贖:「我不想被困在過去,我想要繼續向前。我們難民已成為約旦的一部分,藉著修水電的工作,讓我們有機會使這個社會更美好。」

即便公司營運上軌道,甚至已累積一些固定客戶,但蘇卡瑞亞也明白,約旦社會對於女性水電工的批評不會減少。

「在約旦,女性如果待在自己家中,可以從事木工、製鎖或水電等工作;但如果要到別人家裡做這些工作,就會被認為不正常。」她說,「我如此堅持這份職業,部分原因是為了挑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打破禁忌。」她強調,「我為自己以及跟我一起工作的女性感到驕傲。

雖然團隊目前的利潤還不高,因為成員們必須分擔獲利,但蘇卡瑞亞相信,她們已經找到一塊較少人耕耘的市場。而她的丈夫後來也成為她的好夥伴,負責設計蘇卡瑞亞團隊的品牌標誌以及周邊商品,如圍裙、筆記本、手提袋等,甚至幫忙重新裝潢辦公室。

「沒有什麼職業是可恥的,男生可以做女人的工作,女人當然也能做普遍被視為是男人的工作。」蘇卡瑞亞說:「女人跟男人可以互補,而非競爭者。」


延伸閱讀:
1. 受暴女性成「優格媽媽」:婦女自立,受益的不只家庭還有社區/「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難民是一種狀態,而不是身分/讀《走入戰火邊界,我所見的一切:鄭雨盛,與難民相遇》
3. 從「國家的負擔」到共學創業,「社區企業週期」成功孵化難民微型企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4. 化垃圾為麵包:讓廢棄帳篷、救生衣與橡皮艇,繼續守護脆弱的難民/「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5. 最適合新移民的工作:在德國博物館因相遇而理解,因受苦而共鳴/「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首圖/擷取自影片 UNHCRFrom Jewelry maker to plumber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文鈴
黃文鈴

目前定居德國柏林,自由記者,關注移難民議題、文化與社會議題。作品散見《報導者》、《端傳媒》、《鳴人堂》、《新活水》、《關鍵評論網》等。曾是《聯合報》體育記者。最近的興趣是在疫情底下散長長的步。

文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