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的負擔」到共學創業,「社區企業週期」成功孵化難民微型企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Right Plus 深信「創新」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日積月累的思維改變。今年因此在致力於社區工作、性別平權,重視社工專業與組織發展的蘆葦女力支持下,合作開啟了「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

本專欄每月將整理 1-2 篇國外 NGO 創新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與社會性影響,以及對臺灣非營利組織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首圖/取自 Xavier Project 官網

在東非的肯亞和烏干達難民人口極高,雖然政府提供他們營生的資源,但多數難民還是無法融入當地經濟體系,為認為是「國家的負擔」。為了改善狀況,立足於烏干達與肯亞、關注難民議題的 NPO「Xavier Project」開創了一個叫做「社區企業週期」的模式,藉由這個模式,Xavier Project 能協助當地的小型難民社區改善生計、增加收入,並提升影響力。

NGO 常見困境:有產品,卻沒有通路與市場

根據《Xavier Project 2019 年~2020 年策略計畫》,肯亞和烏干達收留超過 200 萬名難民,這些難民大多來自剛果、南蘇丹等長年戰爭的國家。國際特赦組織也提到,烏干達政府提供「難民安置區」,也分配土地給難民,讓他們可以種植糧食、自給自足。然而,這些難民總因為缺乏財務管理知識和市場訊息而收入有限,市場規模也僅限於難民安置區內,使得這些難民企業無法融入當地國家的經濟體中。

圖/Xavier Project 官網

與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捐助者已經對肯亞和烏干達長年以來的難民問題感到疲乏,資金漸漸無法支應兩國難民所需,這影響的不只是難民本身,還可能讓那些收容難民的社區組織斷炊。

也因此,東非 NPO 「Xavier Project」開始研究如何協助當地難民增加收入。Xavier Project 由英國人艾德蒙・佩齊(Edmund Page)在 2011 年創立,最初據點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Xavier Project 一開始關注的是難民教育,但當他們培訓出優秀的老師、老師也教出優秀的學生後,卻發現難民學生就算得以畢業,也很難找到好工作。

於是 Xavier Project 又拓展「企業」(Enterprise)部門,協助難民創立微型產業,最終,他們研究出一個能協助難民社區增加收入、成功創業、互相學習的模式,稱為「社區企業週期」(Communtit Enterprise Cycle,簡稱 CEC)。

東非 NPO 「Xavier Project」創辦人艾德蒙・佩齊(Edmund Page)。圖/艾德蒙・佩齊 Twitter

「社區企業週期」4 大階段

要開始 CEC 模式,首先要選定難民社區裡的一個「社區組織」或一群「先驅成員」,社區組織通常是當地本來就存在的小型組織,先驅成員則可能只是社區中有志一同、願意改善社區的一群人。

Xavier Project 選擇的社區組織,多是在當地深耕已久、由難民主導的組織。例如烏干達西南部盧瓦萬達(Rwamwanja)難民營的社區組織「明天的青年」(Tomorrow Vijana),就是由一群剛果難民組成的小團隊,組織領導人馬達亞斯(Matthias Rukira)也是來自剛果共和國、居住於盧瓦萬達的難民。

階段 1:打造實體學習空間、引導在地討論需求

想要改善難民社區,第一步就是要在每個社區提供一個實體的學習空間, Xavier Project 將這個空間稱為「社區學習中心」(Community Learning Hubs)。社區學習中心將在 CEC 模式的不同階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9 年 Xavier Project 於東非 Kakuma 難民營開設的社區學習中心。圖/Xavier Project fb

在臺灣的我們,或許會覺得「搞個實體空間有什麼難?」,但在東非,難民社區的學習環境很有限,像「明天的青年」為難民開設的英語課,往往都在社區的一棵樹下進行。有 80% 的參與者表示, Xavier Project 設立的社區學習中心是他們唯一能觸及的學習處所。

成立社區學習中心後,Xavier Project 將召集這些社區組織/先驅成員,引導他們討論社區問題,從「社區有哪些問題?」(界定社區問題)、「有限的資源下,我們要處理哪些問題?」(凝聚共識、形成目標),到「我們該怎麼處理?」(策略規畫)。

階段 2:根據在地需求設計前期課程與培訓

第二步,則是與社區組織/先驅成員共同研擬、設計「前期課程」(Readimess Course),並邀請難民參與。這些課程包括成人識字課、英語課程、電腦入門課。 Xavier Project 甚至編纂了培訓手冊,讓這些社區組織/先驅成員能夠心無旁騖的教學。

Xavier Project 於社區學習中心為難民開設電腦課程。圖/Xavier Project fb

階段 3:設計進階課程孵化微型企業

第三步,與社區組織/先驅成員共同設計適合這個社區的「進階課程」,課程內容可能包括創業課程、市場價值鏈分析、貸款培訓、參與微型企業孵化器等。

這時候,可能會衍生出與社區學習中心「共生」的微型企業,例如肯亞的「卡庫馬難民區」(Kakuma Refugee Camp)就創立了 3D 列印公司和印刷公司,而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的社區學習中心則開設了錄音室。

Xavier Project 曾對難民做過調查,上過「進階課程」的難民中,有 48% 的人表示上過課後,他們的收入提高了;21% 表示他們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機會;20% 表示這幫助他們創辦了企業;19% 則表示進階課程幫助他們找到工作。

超過 500 名的 Kakuma 難民營教師陸續完成數位培訓課程。圖/Xavier Project 官網

階段 4:彙整不同的社區經驗、分享共學

除了提供課程與創業上的協助, Xavier Project 也會在過程中蒐集各組織的回饋、統整經驗,並與其他社區組織分享。

實例:不只種田與收入增加,農民組織合作社找回自身力量

以盧瓦萬達難民營為例, 2015 年,一個年輕的當地社區組織「明天的青年」(Tomorrow Vijana)開始為難民居民上英語課, 2016 年,Xavier Project 開始與明天的青年合作,並為他們介接資源。

在倫敦慈善機構 SPICMA 的幫助下,難民營在 2018 年搭建了電力充足的社區學習中心,慈善單位更贊助 12 臺電腦讓他們可以查詢資料。社區學習中心落成,難民們終於可以不用在烈陽下上課。中心目前完全由「明天的青年」負責營運和管理。

2018 年,盧瓦萬達難民營在倫敦慈善機構 SPICMA 的幫助下,於社區學習中心搭建了太陽能板(圖左上),並獲贈 12 臺電腦(圖左下)與 1 臺筆記型電腦(圖右)。圖/Xavier Project Twitter

2018 年,Xavier Project 進一步將 CEC 模式使用在盧瓦萬達難民營,與「明天的青年」在農業生產方面合作。

烏干達政府會配給每個難民家庭半英畝的土地,難民們可以在土地上搭建住所,或種植農作物養活自己,多數難民都種植玉米和豆類等主要糧食維生。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耕作技術,也不了解該如何進入當地市場,就算此處土壤肥沃,多數難民的收入還是很低。

Xavier Project 於是在難民營附近買下一塊 23 英畝的土地作為「培訓試驗農場」,帶領難民嘗試種植經濟作物,並結合社區學習中心的識字課程、電腦課程,甚至更進階的創業課程、市場營銷課程,協助農民建立合作社、取得貸款。

除了本來就在耕種的農民能有更好的收成、更多的收入,農場也聘僱一些當地居民,直接提供工作機會。 Xavier Project 會再將農場的利潤回注到當地的創業計畫和教育計畫中,未來,期待能夠將農場的管理全權移交給當地的難民社區。

圖/Xavier Project 官網

Xavier Project 指出,CEC 模式讓難民社區能為所在國家做出經濟貢獻,更重要的是,這翻轉了人們關於「難民就是負擔」的刻板印象。 

此外,透過 CEC 模式,社區組織不僅能養活自己,比起大型 NPO 由上而下提供協助,這種與當地社區合作的模式,營運成本降低了 50%,有的社區創業自籌資金甚至超過 90%,而且組織的靈活度更高,更能適應社區面臨的挑戰。

目前,Xavier Projec 已經在東非建立 12 個社區學習中心、培訓 9 個難民社區組織,有超過 6200 位難民上過企業課程,能運用上課所學創辦微型產業的的畢業生百分比高達 24%。


延伸閱讀:
1. 橫掃各大創新獎、結合電玩與公益的識字遊戲!無國界電玩:「社區參與是組織工作的核心」
2. Right Plus 專欄: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


資料來源:
1. 【烏干達】關於在烏干達的難民你應該知道的 8 件事(國際人權組織)
2. UNHCR Annual Consultations with NGOs 2019 Innovation Award(HNHCR)
3. Xavier Project’s new agriculture initiative in Rwamwanja Refugee settlement(Xavier Project)
4. Xavier Project Strategic Plan 2019-2021
5. Xavier Project Annual Report 2018
6. Shape Your Future With Edmund Page, CEO of Xavier Project(Impakter)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