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十年成為社工,執業 2 年半畫上句點:「我真的適合當社工嗎?」

編按:本篇作者從國中開始便立志成為社工,積極參與相關活動,畢業後考取社工師證照,卻在執業未滿 3 年即退出社工行業。此篇投書從他的自身經驗出發,思考過去可能錯失或未達期待的服務,以及案主們的感受。
文/金草木
以往我總問別人:「我適合當社工嗎?」
結束了 2 年半的社工生涯,我時常回顧從前走過的路。國中時立定心志要成為社工,高中時參加大學舉辦的社工營,也擔任過海外志工和許多機構的志工,並且在自己有興趣的單位實習,只為讓自己更貼近實務與現實,過程中絲毫沒有半點猶豫。
然而,堅持了 10 年的旅程,就在出社會 2 年半後畫上句點。我不後悔也很珍惜,只是我常想,我究竟忽略了什麼、遺忘什麼,又失去或留下什麼?
除了清楚知道失去與留下的,其餘我仍舊沒有答案。只是常想起那個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那一次內部督導時的談話──我簡直像被當成案主般,赤裸裸的被剖開分析。
內部督導回顧──
主管:「為什麼轉案給你,過了這麼久才訪視?」
我:「我擔心個人安危,想說跟該案相約來辦公室上課時再進行出訪。」
主管:「某案在上課時提到,有位社工問他關於刑案的事,他說自己已經不會再犯,所以不想回應,那位社工是你嗎?你在初訪時一定會問對方犯罪的相關事情嗎?如果擔心自身安危可以請男社工陪訪。另外與該案相處,我覺得還好,並沒有人身安全的問題。」
我:「是我,我會在聊天時詢問案主過往犯罪情形,才能評估他是否符合開案條件與標準。如果案主不願明講,我也只能呈現現有資料。」
主管:「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最近工作怎麼了?」
我:「覺得雖然是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可是與案主似乎沒有連結。」
主管:「你有沒有想過,是你不想跟案主連結,還是案主不想跟你連結 ?而且我發現,你只願意跟有興趣的案主連結,就像 A 案,我已早早叫你結案,畢竟其複雜程度已經不是我們可以處理的了,在我看來是你捨不得結案。」
我:「好,我會處理。」
主管:「你的方案要服務的對象不是只有案主個人,而是案主跟他的家庭,可我發現你遇到家庭問題就卡住,跟案主的互動速度太慢,可能是你和原生家庭的因應方式。你有想過要怎麼改善嗎?」
我:「⋯⋯」
主管:「你有什麼想說的就說吧!我發現你會想用華麗的言詞包裝自己,導致你講一件事都要想很久。如果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討論,我也發現你結婚後工作狀況不如以往,不曉得你的婚姻關係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但你愛面子的個性跟你媽滿像的,所以有事情也不太願意主動求助。」
我:「⋯⋯」
主管:「因為我等一下有事要外出,所以你可以想想單位的人可以怎麼樣幫你,讓你度過工作上的難關,希望你下週一可以告訴我如何協助你。」

後來我外出訪視,一共去了 5 個家庭,車程中淚水模糊了視線,內心有種說不出口的誤會與委屈,想試圖解釋卻沒有力氣。然而,當車子一抵達案家,我卻又能夠拾起淚水,好似沒事的關心對方。
最後我決定離職。不擅長道別的我,忍痛向每位案主說再見,也帶著即將接手的社工家訪。「謝謝你的關心」、「好不容易熟悉你卻要離開了」、「以後有心事不知道要跟誰說」,得到這些回饋後才明白,一路走來看似制式化的工作,其實背後也帶著強大的力量。當時也認為自己能夠輕易放下、華麗轉身,不再回頭,殊不知這些並不足以撫平內心所承受的。
如果你的生命裡沒有我⋯⋯
許多社會工作者的「危險加給」反映在薪資上,然而社工人員的人身安全真的被照顧到了嗎?主管在會談室與案主相處,而我則是要去家訪的社工,這樣的安全程度判斷一致嗎?如果往後家訪時都需要請男社工陪同,是否會耽誤到他人的工作進度?這樣的工作是否一開始就聘請男性社工即可?
社會工作是一個難以量化的職業,很難訴說其偉大,也很難定義功成名就,甚至容易被誤解,卻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與主管內督的當下,我想著你真的認識我嗎?你可曾知道為了誠實面對自己,我做了什麼努力?怎麼能憑著與我的互動,以及我的訪視紀錄來判斷我的為人處事?
從事社工的我,有沒有可能在 20 年後,像督導一樣憑著個人經驗與他人相處,而忽略了人的本質,自信的相信自己的所為都是「專業判斷」?並且對我的沉默做出「喜歡用華麗言詞包裝自己」的評論,而實際上我只是因為對權威的懼怕,以及不喜歡產生衝突而下意識的沉默。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也是這樣看著自己的案主,而我的案主又是怎麼看我的?我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嗎?因為我有開案/結案的壓力、有向上呈報的壓力,所以得在期限內做出決定,但這個決定卻關乎一個人的人生。

對於一個新個案的了解,往往透過轉介單或初期家訪來認識,然而在短暫相遇後真的就能知道該怎麼做嗎?專業思考與專業討論(例如個案研討)固然重要,但在這些專業判斷的背後,是否真能看見案主所做的努力?也許案主正嘗試改變,只是我們對於「改變」的定義不同,怎麼能夠只憑案主眼前的所為而否定他過往的努力呢?
案主們經歷著我不曾經歷過的人生,我們因此很可能常想著截然不同的事。我想著如何協助他們升學、就業,或者申請補助,他們想的卻可能是下一餐在哪裡;我想著如何陪同案主出庭並申請保護令,案主卻可能並不想離開家庭;我想著如何與案主一同討論穩定生活與就業,案主想的卻可能是如何在犯罪後減輕罪刑。我所做的真能給予他們協助嗎?如果他們的生命裡沒有我,日子會不會好過一點?
用柔軟的心,看待每一刻的碰撞
事發一年後,我試圖釐清自己的情緒,才發現我是悲傷的。或許不願意面對我的悲傷,因為不想承認自己的軟弱,不想認輸,於是將對事件的悲傷轉變為對人的憤怒。對主事者不明就裡感到憤怒、對無知者似是而非感到憤怒、對參與者袖手旁觀感到憤怒,於是隱藏自己悲傷的情緒,卻也因此在過程中迷失。
經過一年的反思,才明白或許在一段時間後,接納自己的不可為,正視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再經歷下一個過程。這又讓我回頭思考,我們往往都在有限的時間裡,期盼案主們能認清現實並走出來。然而這並不容易,請給予我們這些受傷之人復原的時間。
大部分的人都驚奇於我竟然待業長達一年半,社工系畢業找工作不難,擁有社工師頭銜要求職更容易。於是多數人熱心的替我介紹工作,也為我不繼續當社工感到惋惜,紛紛勸我再當社工。即便有面試機會,無論在學校、醫院、餐飲業甚至傳統產業,看了我履歷的人都要我應徵社工職缺,因為有一項專業,卻走另一條完全陌生的路太辛苦了。
然而,過程中沒有人顧慮我的感受;沒有人問我怎麼了,更沒有人明白我實際的需要。社工是人,我是人,我的心情需要被照顧。

無論未來是否重回社工場域,但願自己能用一顆更加柔軟的心,看待生命與生命碰撞的每一刻,並且帶著社會工作的教育,不停反思與學習,最終成為一個真誠並活出自我、找到定位的人。
最後,致正在社工路上披荊斬棘的你們,願你們在照顧他人的同時,懂得如何照顧自己。也願你們都能用最純粹的心,看待並接納與人相處時的種種變化。
如今我還是常常問自己:「我適合當社工嗎?」
作者:
金草木
國立大學畢業,應屆社工師。對世界總是充滿熱情與期待,始終帶著好奇心與人互動,堅定而溫柔則是對自己的期許。
延伸閱讀:
1.「我真的適合當社工嗎?」續篇:重返社工界路迢迢,那段履歷表上難以言說的空白
2. 案主說話真真假假,如何建立信任關係?/一種__的社工觀點
3. 我可以和服務對象成為朋友嗎?社工與案主,那條無形浮動的界線/一種__的社工觀點
4. 綠色社會工作的 3 種實踐:綠色照護、糧食自給與永續生活
- 屠崇軒/社會性農場在臺灣:透過農事與綠色照護療育人,生存模式是最大考驗 - 2023-11-24
- 在盲人面前可以說「看」電視、吃「蝦子」嗎?/《視障者的機智生活》 - 2023-11-10
- 視障者的機智生活:摸著無尾熊逛動物園、攻頂合歡山不怕高、一起跑馬拉松 - 2023-11-07
我覺得是選錯機構,機構的盤問跟支持度不足,導致社工耗能,難辭其咎,所以不必要為了一間機構而放棄你追尋多年的想法,可以轉換個案群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服務家庭,可以是醫院、婦女、少年…等等,祝福你
我不是社工系畢業,為了從事社工工作,努力考上研究所、社工師證照,到目前為止,在同一單位從事助人工作23年。我給社工們的建議,助人工作面臨卡關時,建議大家使用同理與優勢專業來看待自己問題。將同理、優勢觀點內化成你思考、行為的一部份,如果能夠如此,相信在社工界可充滿法喜長長久久工作下去。
你不適合當社工
有同感!
我覺得留下這種評斷不太適當,也未必準確。
從準確性來講,當我們要作出A是否適合B的評斷時,必須確定自己足夠了解A跟B;請問您認為自己足夠了解社工性質也足夠了解作者本人嗎?
從適當性來講,這樣的評斷從我這個第三者的角度看來,很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若您是抱著善意想要給予回饋,或許有更適切的表達方式。
謹供參考。
你真的不適合當社工
加油啊!
也許不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是去學習如何放下自我,學習如何真正做到換位思考
現實是殘酷的,單憑熱誠會很快被耗盡的
命運也會帶你走到一條最舒服自己的路
最近有一個測驗,目前我知道的有以下的分類,實踐理想型社工、相信制度行社工、資源整合型社工,其他分類我不知道,但以這測驗來看,除了資源整合型的社工外,其他的社工其實說難聽點,在機構的觀點,都不適合當社工。
而資源整合型社工,會很清楚,哪些個案該轉案,哪些個案該接案,哪些個案需要討論。
讓案主自決(自己決定)很重要,但他自己決定,不代表就得要任由個案放飛自我,該連結的資源要給,個案要不要,那是他的問題。
補充,這並非是不適合的問題,而是價值觀跟科層制度的問題,所以,要做社工,要想好
其實你只是遇到不適合的單位與主管,並不代表你不適合當社工!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讓自己轉換跑道,獲得喘息機會,好好恢復能量,是有機會再回來嘗試助人工作的!祝福你
這位主管是不是太心急了?哪有人這樣講話的?把自己所學的專業這樣拿來運用,等於是攻擊對方?換位的話,她會舒服嗎?誰的原生家庭裡沒有問題?
不容易,只有經歷過的人知道!台灣現有的社工體制,是很令人感到無力及挫敗的~😢😥
有一顆想要幫助的心,但未必需要成為社工。
加油💪💪💪 跟著自己的心走,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
其實我對這篇文章非常有共鳴,
我一樣是從國中開始想當社工、也經歷過被督導的面質刺傷,
我不到一年就換了2次社工工作,最後重重受傷暫時離開社工界─
直到轉換跑道做了幾份工作、遇到比較安心信任的職場環境,
才漸漸可以沉澱去思考過往的經驗。
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很失敗、心理脆弱、不堪一擊的敗類,
但當我遇到「原來還是有能夠自在做自己的職場」之後,
我才終於有那個勇氣,去把自己的悲傷轉化為憤怒,
「你到底是憑什麼,對我直接下斷語?」
當我把一直不敢承認(因為「我怎麼有資格可以憤怒?」)的情緒爆發、釋放後,才真正可以開始療傷,
然後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對那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有新的感受。
我現在的想法是,這個事情發生不是誰對誰錯、誰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人的相處就是會有對tone、不對tone的時候,
這個督導的說話方式或許可以激勵他人,但對我不適用反而是打擊,
一如我曾經聽聞:不是一個社工適合所有類型的案主,所以各種類型的社工都有其重要性;
相對的,當資歷已經深厚到習慣一個通則去判斷人類行為時,
是否還能同樣保留著「每個人擁有獨特性、小心翼翼不妄加斷論」的初心?
我們總是習慣寬容以待案主,卻嚴苛對待社工同僚,
設想踏入這行就要自動變得心理素質強大、條理分明,
我不敢馬上單純說是體制的問題,
但這個預設立場的成因絕對如同我們的社會(個人、環境、體制),是錯綜複雜交織起來的。
最後,我喜歡你的這段話「帶著社會工作的教育,不停反思與學習,最終成為一個真誠並活出自我、找到定位的人。」
讓我想到已經離世的其中一位恩師所說的,
「做社工的事不一定要當社工」,但求「心安理得」。
老王嗎? 哈哈
我覺得透過深沈反思,了解自己適不適合當社工是人生的美好經驗。
作者呈現許多與主管的互動,感覺似乎是給作者不好感受的對話。我們讀者其實無從了解你與主管互動每一件事的細節,而對話更是去脈絡。
在作者po出的對話中,我以一個社工人,試著也從另一個角度提供我的”反思”如下:(我的想法寫在【】內的文字)
原文:
內部督導回顧──
主管:「為什麼轉案給你,過了這麼久才訪視?」
【社工許多的個案訪視都有法定的訪視期限,這個案子有嗎?若有,主管是應該提醒。另外,若為緊急特殊個案,出訪就更有迫切性。】
我:「我擔心個人安危,想說跟該案相約來辦公室上課時再進行出訪。」
主管:「某案在上課時提到,有位社工問他關於刑案的事,他說自己已經不會再犯,所以不想回應,那位社工是你嗎?你在初訪時一定會問對方犯罪的相關事情嗎?如果擔心自身安危可以請男社工陪訪。另外與該案相處,我覺得還好,並沒有人身安全的問題。」
【了解個案的背景,要在尊重個案隱私和處遇目的中尋求平衡,若個案覺得不舒服不想回應,社工仍覺得這個關鍵的題目,可以尋求主管協助,透過別種方式獲得訊息。再來,文字有提到”初訪”這個關鍵字,第一次訪視,與案主關係建立與個案個人的坦露度成正比,而初訪時就問人家過去犯罪情形是不是給人警察問案的感覺呢?妳的主管問妳這些問題,是否她其實也察覺到作者已經有會談技巧的問題了?最後,個人人身安全顧慮部分,確實許多危險的訪視工作由姊妹們單槍匹馬面對是不大ok,但作者您提的例子似乎是機構願意提供資源,派男社工協助您完成訪視】
我:「是我,我會在聊天時詢問案主過往犯罪情形,才能評估他是否符合開案條件與標準。如果案主不願明講,我也只能呈現現有資料。」
主管:「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最近工作怎麼了?」
【問話的當下情境,以及該主管講話時透露的非語言訊息,會帶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到底是關心還是質疑?常就在一線間】
我:「覺得雖然是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可是與案主似乎沒有連結。」
主管:「你有沒有想過,是你不想跟案主連結,還是案主不想跟你連結 ?而且我發現,你只願意跟有興趣的案主連結,就像 A 案,我已早早叫你結案,畢竟其複雜程度已經不是我們可以處理的了,在我看來是你捨不得結案。」
【社工是充滿”人味”的工作,有個人喜惡在所難免,但在”想要做”、”需要做”、”必要做”的案子,社工還是要拿出專業的服務態度,還是要分配時間在不投緣的個案上面、還是要結掉當結的個案。另外,案子程度複雜是否可以結案,要回到原本開案的原因或是符合結案指標,當然,有規則就永遠有例外】
我:「好,我會處理。」
主管:「你的方案要服務的對象不是只有案主個人,而是案主跟他的家庭,可我發現你遇到家庭問題就卡住,跟案主的互動速度太慢,可能是你和原生家庭的因應方式。你有想過要怎麼改善嗎?」
【這對話分兩部分。第一,社工需要同時服務案主與家庭很不容易,常會遇到需要優先處理哪部分的兩難;若對案家服務時”卡住”,確實不見得是社工的問題,更不好檢討到社工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但這點卻又與我想說的第二點有關,就是這個機構文化、主管風格、個督定位…都會影響到社工與主管兩個人的督導關係,例如個督當中,討論個案時自我坦露是允許的嗎?或服務個案時主管帶領社工觀照自我內在是這個主管的領導風格?】
我:「⋯⋯」
主管:「你有什麼想說的就說吧!我發現你會想用華麗的言詞包裝自己,導致你講一件事都要想很久。如果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討論,我也發現你結婚後工作狀況不如以往,不曉得你的婚姻關係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但你愛面子的個性跟你媽滿像的,所以有事情也不太願意主動求助。」
【這段談話與上段我提到的社工與主管的專業關係有關。若平常彼此並沒有太多的非正式關係,這段談話就不免失禮、失之論斷;但是,即使平日雙方專業互動中即夾雜了私人關係(心),這些話語還是有一定的殺傷力。但我還是想知道這句話出現的前後脈絡】
我:「⋯⋯」
主管:「因為我等一下有事要外出,所以你可以想想單位的人可以怎麼樣幫你,讓你度過工作上的難關,希望你下週一可以告訴我如何協助你。」
【這句話我看到主管知道您遇問題也想幫忙,但需要您自己更釐清需要的協助是什麼?而訂出期限,也許給了社工壓力,但也可能是主管對自我職責的要求】
同感,非常感謝你細膩的分享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有時候督導並不是有意要攻擊或苛刻社工,但因為位階的不同,以及情境、關係以及督導風格和技巧的不同,確實很容易讓聽者感到不舒服。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社工。
如果自己比個案脆弱、看自己的需要比個案重要、希望自己被尊重但無法對主管組織尊重…待兩年,也夠長了。
除了「華麗的言詞」,我希望可以看到更真誠的自我反思。
請好好考慮清楚,把自己練壯一點再回來幫助別人。
那些劈頭就說這位作者不適合當社工的人們,有沒有想過,你才是不適合當社工的人呢?
想知道你後來做過什麼工作呢? 因為我也覺得我不適合當社工 但還在社工圈害人XD
如果有害人的自覺應該代表不算真的有在害人XD 加油~
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沒有太大的感受
第二次再看到這篇文章,卻讓人感同深受
同樣在社工職場碰到了難關,開始省思自己是不是適合當社工
有時候覺得在與人工作的過程中,最讓人跨不過去的是自己心裡的那關
是不是應該等自己準備好了之後,再重回職場
還是直接轉換跑道
…….
我也是個渴望被照顧的人,但內心柔軟的妳想必外表亦剛強如我。我們都希望世界更好,只有經歷人生多年後我才明白,具備獨立堅強後才有能力照顧更多的人,這也就是利己與利他的分別。
我最近也在檢討自己,應該把利他擺第一,只要別人受益,自己才會真正的快樂。
不要灰心!人生的職涯路還很長,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
社會制度不完善,中央又不給力,要社工連結資源但地方政府又給不出資源,長官很多就是官腔,根本不了解社福,還有一堆慣老闆出來扯後腿,社工即便努力到全能,熱心也會被消磨…
貪婪與自私侵蝕了人性才是最可悲的社會,若社會都是這樣的文化,這樣的專業證照制度不要也罷,我雖然也同你對這個體系失望(主導建構這體系的學者也多沒有基層經驗,也沒有純正的社工血統,只是下面養了一群學生校友在集體霸凌體系,或為政治服務,或上摩鐵睡學生找政策的靈感),但我沒有對自己失望,一己仍有一己之力,雖你不在這個體系,你仍然有你的力量和勇氣,相信從份離職的工作中你也看到許多真誠與美好是一輩子的回憶。
不是每個主管或督導,都是令人覺得OK的或是鼓舞的語氣,這點我認同
這樣的人固然強勢,只是話對了,但尖銳的話語卻常導致無法有效溝通
自我反思人人都會,只是程度到哪、能涉略到哪種範圍也因個人歷練跟經驗有所差別
只能說剛好自己能力不夠強大,又剛好遇到這種主管,運氣不好
多鼓舞自己,等你都會了,那個當初言語對你不好主管或督導,就甚麼也不是了。
當社工需要具備強大溝通能力,
共感但不濫情
我在被督導的過程,也感受過不被理解的痛苦。事後我會想,督導可以承接案主的傷痛,卻在面對我的時候,是那麼的嚴苛,彷彿擁有脆弱或不夠完美的本身,是我當下要進步的地方。然而,這其實是成為一個人的歷程,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每個選擇需要的時間也不同。
也許督導過於想讓我們成長成某個樣子,也可能想保護好案家/機構的運作,也可能是她當初在被督導的過程學到這種方法是有用的……
Anyway,任何一個工作都沒有規定要做一輩子,一輩子很長,想出去走走,就去轉轉,放過自己,接受新的可能性吧。
看了你的文章 覺得也許期待跟自己遇到的有出入
你的擔心我看到囉 你的善良我也看到 可是職業不是一句適合或是不適合
我也算是半個社工 沒考過社工師
我也要面對很多 很多我的個案 我本身是第一線的照顧服務員 照顧個案並了解它們給予它們的需求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受傷 一樣會有很多感受 這些都是養分
不見得有社工背景就要從事社工
社工也很多領域 兒少 婦女 身障 或是其他的 當然更生人 我不熟悉 只有映像 但我服務過老大
不曉得算不算
社工是需要一些人生歷練的 也需要在對的時間 再去做的
也許畢業或是考上社工 介入 會讓你比較吃力
也需婚姻真的也是需要適應 加上工作 會吃不消
助人的工作需要[很多正能量
自己在比較需要別人關懷時
是比較難’幫助別人的
其他留言也有說明主管位階不同 也許立場不同
但事情其實沒有對與錯 就是差在認知
他也給予你時間 但口氣不好 是比較沒有同理 或是他不了解
離開是好的 因為在不愉快的環境是會生病
在職兩年半相信你也做過很多努力
我不認為你不適合從事社工
社工有很多 可以帶給他們開心 也有從萬惡深淵中帶出 也很陪伴 或是寫寫計畫將善的種子萌芽
也可以不要從事社會工作 其實在這樣薄弱資源的領域中
很難有一個穩定的 可以休息的工作 通常案子都是一 直源源不絕的
因為沒有案子就沒有工作
沒有時間 就是生意好 就是有業績
然而社會工作的績效不是這樣算的
所以很多適應人的背離初衷 目的只是為了迎合制度 在需要多關注ˇ的時間 因為要結案囉
或是說案子你感覺不單純 主管卻認為你想太多
諸如此類的 他是在一個極度不確定的因子下 快速變動的社會中
很奇怪的一個產物 當然馬兒好又不吃草應該是不可能的
唯有人生經驗後會比較清楚界線 但又不能ˋ這樣凡事都只憑經驗
你細膩的感受 證明你是一個用心的人
也許找到自己開心的事情比一切都重要
外行人看社工 很難理解 這些情境下給我們的衝擊
即便只是需要幫助的人 都可能誘發過去的情境產生連結
這個就是投射 也是助人負荷 的一種 是無形的 給人的情度不一 不見得強烈就不好
但要適時調整 才能夠讓助人者 跟備助人有好的發展
工作不見得要給職 也就是說如果社工的給職會給你壓力
不見得要從事需要給職的社工 可以做工作外
再去從事社工 推動自己覺得很得一面 國外很多 國內好像還是停留在工作就比需要有錢
給您參考囉 祝您安康
用華麗的外衣包裹著玻璃般易碎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