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爭奪戰!「我們也是家長,我們支持性別平權、撐孩子做自己」/專訪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2018 年 1124 的公投 10 案中,就有 5 案與同性婚姻、性別平等議題相關,臺灣也因為這一波公投熱潮,全民共同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挺同與反同兩相對立的意見在過程中不斷激化,一些反同立場的家長們開始以「家長團體」的名義發表反同言論、散播不實謠言,甚至在許多國小早上的「晨光時間」裡,以說故事的方式進入各班級,對小學生宣教、倡導反同觀念,也就是日前備受質疑的「彩虹媽媽」

與此同時,一群支持性別平等教育理念的家長也集結在一起,組成「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告訴社會大眾:我們也是家長,我們支持性別平權。

我們也是家長!多元的成員挺多元的教育

其實,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的能量醞釀已久。2017 年 11 月,一群身為家長、理念相近的大學教授們在臺灣社會學年會相遇,他們以支持性平教育為基礎互相召集,並陸續收齊成立協會的 30 位發起人資料,這些資料擺了半年後,在 2018 年公投前的夏天萌芽發酵。

當時,諸多反同人士以家長的名義提出反對同婚公投案言論,甚至阻擋中小學實施性平教育,反而成為凝聚挺同家長的力量,「我們應該要聚集起來,讓社會大眾知道,這裡有著不同意見、不同想法的家長。」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韻如回憶,為了召集更多志同道合的家長,他們邀請長年關注多元入學議題、擁有豐富實務經驗,並跨足許多相異領域的臺大社會系系主任林國明擔任協會理事長,並突破學界,網羅各界家長一同加入協會,「我們先有一群人,再一起想辦法看要做什麼。」

1124 公投前,挺同團體上街表達支持修改民法 972 的訴求。Photo credit: Argent_Lai on VisualHunt / CC BYNC-ND

隨著不同專業領域成員——包括一開始的學者,還有 NGO 工作者、律師、醫師等——的加入,組織的理念與目標也隨之擴大,經過幾次的籌備會議,協會訂出性平、法治、環境、人權與勞動權益等 5 大多元教育執行方向,希望能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教育體制中,一一拾起散落的素養教育磚石。

「我們很多基礎學科教育沒有涵蓋到素養,到了大學端卻又變成一門專業知識,例如勞權教育,這中間的斷裂使得孩子的主體性往往被忽略,例如當孩子真正成為一名勞工時,卻可能對自己的義務權益一知半解。」陳韻如認為,搭建起穩固的素養教育橋樑,才能支撐這些未來的現代公民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撐孩子做自己,尊重孩子的多元特質

除了組織成員與教育內容,多元教育家長協會支持的「多元」理念,也體現於學生本身。陳韻如認為,學生組成的族群、特質,甚至潛力都很多元,每個人的差異都應該被看見並且被尊重。

協會性平組召集人、同時也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常務理事李玉華也認同支持學生多元性至關重要:「像有些人害羞內向,也有些人善於社交,我們不能只崇尚外向特質,要光譜上其他的孩子削足適履。而是必須撐孩子做自己,將孩子獨特的面向撐出來,讓每個人都可以適得其所。」

李玉華也強調,外面很多家長組織起來是為了特定的單一目標,例如資優教育、性保守等,如此一來,許多不符這些價值期待的孩子就會被甩到邊緣,甚至自我否定,然而,多元教育家長協會恰恰是為了實踐多元面向的理念而組成,「希望藉此讓越來越多過去不被看見、隱形的族群彰顯出來,同時也讓他們知道,有人在支持他們。」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祕書長、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姜貞吟認為,「彩虹媽媽」當然也是多元社會的一分子,「說故事沒有問題,藉此讓孩子認識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入校之後,不管是志工還是教師都必須釐清私領域個人信仰與公領域教育之間的差異,不應傳輸學生唯一價值,更不應該傳教。」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的組織 Logo 以大手和小手擊掌的意象為主,大手代表家長,小手代表小孩,期透過家長與小孩的合作,達到各方學習上雙贏的局面。圖/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多點式智囊團持續蓄能,必要時刻快速動員

面對「晨光亂象」,今年 8 月底,多元教育家長協會便發起「全臺晨光時間網路調查問卷」以了解校園晨光時間的運用以及家長的態度,最後共回收 250 份問卷,初步調查結果顯示,7 成以上的家長(76%)反對宗教團體進入校園晨光時間,而約有 7 成的家長(69.6%)認為晨光時間入班的志工必須受過相關教育課程與資格審查,協會更依此調查分析提出 6 點聲明,盼教育部能積極處理此亂象,並落實《教育基本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規範。

「這對我們組織來說,是倡議的基本方式。」姜貞吟回憶,當時擅長量化研究的成員完成問卷統計分析後,組織便以接力共筆的方式在 1、2 天內就完成聲明稿並發出,她解釋道,由於協會理監事多半是學界人士,彼此的同質性與信任度都很高,對於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撰寫聲明也很熟悉,一旦碰到突發事件,往往可以很快速的動員大家,並產出有效的倡議。

能有這樣的高效率,其實也多虧了協會內部平時就透過分組來儲蓄能量,「我們依照成員孩子的年齡分為托育、國小、國中、高中等組別,也以議題分為性平、多元入學、生命教育、參與組等組別,我們鼓勵成員自願並跨組加入需要或感興趣的小組。」小組們平時以 Line 聯繫,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分享符合組別訴求的資料,也可以拋出可能的行動構想供小組成員腦力激盪,並付諸實踐。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組織內部形成多點式持續增能的智囊團,在必要時刻隨時支援前線,發揮作用,平時較關注障礙相關議題的協會成員蔡宜倩也認為,分組的好處就是讓所有人都更有機會發揮所長,將平時的專業守備範圍延伸到協會,也促成組織更多元的社會參與及行動。

同時屬於性平、學齡前與參與組的李玉華就曾以協會名義參與記者會、課綱會議,甚至民間的廣播、節目錄影等,此外,她也本著過去參與各式各樣社區活動的豐富經驗,舉辦繪本工作坊,藉此培力性平教育第一線的家長與教師。

李玉華進一步提及,繪本這樣較為軟性的內容,其實是觸及不同意見對象的好媒介,「像是兒權創作者幸佳慧著的名作《蝴蝶朵朵》講述兒童性侵議題,可能就是激進派與保守派的中間值,因為每個家長都不想要小孩受傷、受虐。」將繪本作為交集點,便有機會匯聚彼此,朝向同一個目標前進,並且產生對話的空間與可能。

作為協會性平組召集人,同時也是特公盟常務理事的李玉華(左)透過各種公民參與,實踐撐孩子做自己的理念。圖/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積極但柔性的參與,慢慢縫合相異群體的落差

另一方面,協會也鼓勵成員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如擔任每班 2 名的家長代表,進入學校家長會,甚至成為家長會幹部,「家長代表必須將學校政策轉達給班上家長,參與家長會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知道學校正在發生哪些事情,面對不當的決定,可以適時阻止並發聲。」陳韻如坦言,協會目前沒有那麼多的人力可以組織成團體進入校園第一線,但是成員若能多參與學校事務,也較有機會表述立場與想法。

李玉華也提醒,參與不一定要與意見相歧的族群站在對立面。如果以長期輔佐教師、入班耕耘晨光時間的彩虹媽媽的角度來看晨光時間爭奪戰,挺同團體的出現,就好比突然有一群小眾呼喊著性平進步的口號,要來推翻自己,並搶奪晨光時間、瓜分資源,還指責自己長年施行的生命教育教材是錯誤、傷害孩子的,彷彿被視作劣等之流,「彩虹媽媽們一定會感到反彈,而這中間的落差就需要中道團體的縫合,這也是協會作用之一。」

蔡宜倩相當認同這樣的理念:「我們不推翻所有的價值觀,而是給予孩子多元的教育內容與選項,未來他們如何取捨,是他們自己的決定。」李玉華則舉例,同為協會成員的水牛書店創辦人劉昭儀就曾將多元性別等價值融入食農教育,例如在烹飪過程中教育孩子,不管什麼樣的性別認同,都可以當一名專業的廚師,「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晨光時間幫助學校提升多元教育,回歸初衷,也不再淪於極端對立價值的競爭場域,還可以給孩子更豐富的知能,養成屬於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

家長也要撐家長,才能一起撐小孩

對於組織未來的走向,姜貞吟認為,目前的協會成員多半為中產階級,也因此出現一些批評聲浪,指協會「很天龍」,因此希望未來可以納入更多元的家長成員與聲音,例如勞工、新住民等。陳韻如則回應:「反過來說,也幸好我們在資源與時間等層面都擁有較多餘裕去處理這些議題,否則可能就真的沒有人參與了。」

此外,進入學校「做家長」,也讓長年擔任大學教授的成員們知道教育現場的困境,而不至於在學術象牙塔中發展出不切實際的論述。蔡宜倩則期待協會可以持續擔任社會轉譯與培力的角色,將多元教育的相關教材,如繪本書單提供給需要的家長與教育工作者。

李玉華則表示,臺灣長期缺乏親職、生產與育兒等教育,有了孩子後,家長只能自己摸索並「做中學」,此時,協會便可以成為「過來人」的角色,分享經驗與資源,「我們家長也要去撐起家長,家長才有力量撐起小孩。」

協會透過臉書提供多元面向的繪本書單,供需要的家長參考。圖/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延伸閱讀:
1. 這樣太危險,飛不遠?藍佩嘉談全球化下的親職焦慮/《拚教養》
2. 別再亂灑錢!民團提 6 訴求籲各政黨友善生育、共同育兒
3. 【人權星期三】將孩子視為對話主體,讓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認識兒童權利公約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愉婷
黃愉婷

曾任資深社會學學徒,也曾經當過研究論文的逃兵,沒寫完的 10 多萬字,正慢慢的寫進報導故事裡,不得不相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文章: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