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下):展開平權的討論,才是立法原意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上):何謂仇恨言論?如何定義歧視?

「改善交通,能改善一整個家庭」裕隆愛的里程數公益平臺,接上助人工作最後一里路

我的自閉症生活密技:當朋友理解我克服障礙的方法,我們變得更加親近了/《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主圖/Kwangmo @ wikimedia CC-BY-SA-4.0
採訪撰文/葉靜倫;研究整理/黃愉婷;製圖協力/林俐
適逢 921 強震 20 週年、莫拉克風災 10 週年、高雄氣爆 5 週年,臺灣從重大災難與意外中累積了無數寶貴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突發的巨變或許是天意,後續的重建與復原卻事在人為。
20 年前的 921,臺灣在社政安置與重建領域,推動了《災害防救法》、失依兒少信託基金、修訂監護制度、建立重大災害家庭訪視表,首創災後生活重建中心,落實災時個管中心運作,發展大規模的官民合作動員與群體創傷輔導,同時啟動臺灣史上第一次線上刷卡捐款機制,與透明的巨額善款管理模式。
然而,我們同樣也有亟待解決的未竟之事,包括國家動態物資與人力管理系統遲未建立、跨縣市的支援整合運作不符期待、社政領域的救災人才資料庫付之闕如、民眾的捐贈參與形式欠缺默契,以及救災現場的政治干擾頻傳。
921 震後,臺灣又經歷了諸多考驗。包括一連串的大小颱風(象神、潭美、桃芝、納莉、敏督利、柯羅莎、卡玫基、莫拉克),以及後來的美濃/臺南與花蓮地震。2014 年世界經濟活動「絕對災害風險指標」(Absolute Economic Exposure Index 2014),將臺灣列為全球自然災害極端風險國家第 3 名,僅次於日本和美國(後依續是中國、印度、墨西哥、菲律賓、義大利、澳洲和印尼),顯示我們不僅活在一個脆弱的島嶼,每逢災時要付出的經濟成本也相當高昂。
這樣的臺灣,那些我們重覆經歷的教訓,如何禁得起遺忘。更別提非自然災害的重大意外如高雄氣爆、八仙塵燃、醫院大火或復航空難,同樣會面臨大規模的創傷、需安置撫慰的家屬、需媒合的大量捐款、物資與人力,以及急待有效運作的跨專業整合。
值此週年回顧,作為關心社會扶持網絡與公民力量,聚焦於公益福祉、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的媒體,Right Plus 期望以此專題,記錄我們曾在巨大傷痛中的所見所學,看見我們 20 年來如何彼此扶持度過難關,也期待過往的教訓都能轉化為力量,讓社會持續成長,讓每個人在巨變中都能安身。
推薦閱讀:
1. 迸裂土地而出的力量:走過二十年,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的故事/謝志誠、陳鳳麗
2.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人道救援報告:Lives in Crises:What do people tell us about the humanitarian aid they receive?/O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