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IKEA 新莊店:18 年來沒有身心障礙夥伴離職,傾團隊之力共融

以人為本的潛水概念,讓教練們學習面對不同障礙者時如何教學、須使用什麼輔具或方法,協助突破生理限制。潛水運動中的夥伴關係,更讓原本因身心受傷而孤立的人們,重獲歸屬感和自信。
「我們可以用視覺以外的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我很愛騎協力車,可以一邊聽著前方領騎志工報讀周圍的環境,一邊又能感受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同時聽著遠方的聲音,甚至還能聞到附近的各種氣味,完成一趟另類的輕旅行。
越被定義成不乖,越常受到不合理對待,和同學起衝突,卻只有自己被罵、做不影響他人的事,也被說很幼稚、過動。父母則在擔心和壓力之下帶孩子就醫,有時卻也失去了慢下來陪伴的機會。
在美國,離開照顧系統的青少年,容易陷入無家可歸,也面臨更高比例的心理健康問題。美國一家基金會透過創新方法,近年已使街頭流浪青年減少數百名,也透過支持系統,協助其修復身心。
一開始,許多聾人沒有自信分享自己,源於長期缺乏練習表達的機會。然而計畫團隊始終秉持以聾為本、確保聾人參與和決策的精神,最終讓聾人願意開始分享、開枝散葉成地方聾人文化特展。
同學為自己取的手語名雖然出於對外貌的讚美,卻讓個性低調的汪必珍感到不自在。談到藤藝、陶藝時,她才燃起自信,如今與丈夫共同經營木工廠,過去更時常代表臺灣出國參加工藝比賽。
我也希望組織能培訓這些單親媽媽,讓單親媽媽不只是住進來這個地方,也能學習獨立、自立、自主,小孩會漸漸長大,總不能一輩子待在團體裡。
「為什麼不把相關設施做得更健全,讓所有人都能親近海洋?」臺灣潛水地點普遍缺乏無障礙設施,身障學員往往需要大量人力背負通過狹窄的階梯、礁岩、協助入水,過程中經常充滿危險。
14 歲時,我在手語班上獲得了「手語名」,當時並不覺得有哪裡特別,直到大學畢業後進入聾社群,成為一位社會工作者,「你的手語名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才逐漸出現在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