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389486 783200373646969 5548784313694983016 N

社區參與才是社造重點:藝術讓回家的路變安全、自己打造公共空間/【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行人路權」去年開始成為臺灣熱門話題,但你知道嗎,除了修改法條、改善交通設施,「藝術」也是推動行人路權的好方法。

由前美國紐約市長麥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創辦的彭博基金會(Bloomberg Philanthropies),近年大力推行「瀝青藝術」(Asphalt Art)。瀝青藝術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彩繪柏油路面,縮減馬路寬度或增加道路色彩,促使駕駛減速慢行。彭博基金會從 2020 年開始補助美國、歐洲、墨西哥等地的小型社區組織實行瀝青藝術,至今已經有 90 個地區完成。

其中,美國田納西州(Tennessee)「玻璃街社區」的瀝青藝術計畫特別值得注意,因為他們不只將瀝青藝術用於交通安全,更從規畫階段就納入社區居民的想法。不同於常見的瀝青藝術委由專業藝術家來彩繪,玻璃街社區讓當地居民、孩童與駐地藝術家,一起完成藝術裝置,並透過瀝青藝術強化社區網絡,也拓展了社區的公共空間。

沒落的舊街區,以公共藝術重振社區

玻璃街(Glass Street)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市(Chattanooga)城東地區。玻璃街距離市中心 4 英里(約 6.4 公里),1950、1960 年代,玻璃街附近因為充滿工廠、工作機會多,街道本身又貫穿當時住戶不少的格拉斯莊園社區(Glass Farms neighborhood),於是成為交通要道,發展成東查塔努加最繁榮的商業區之一。

當時,街上有電影院、西裝店、連鎖超市,美國國家銀行子公司太陽信託銀行(SunTrust)、第一田納西銀行(First Tennessee)也都坐落在附近。然而,隨著時代、環境變遷,製造業外移,離市中心更遠的城郊也出現許多新興住宅區,取代了附近的社區。加上政府沒有積極治理,玻璃街在 1970 年代後沒落。

2012 年,3 名對社區營造充滿興趣的年輕人蒂爾・蒂博(Teal Thibaud)、凱瑟琳・柯林(Katherine Currin)、加思・布朗(Garth Brown)來到玻璃街,創立了NPO「玻璃屋合作社」(Glass House Collective)。 

3 人本來都在推廣藝術的 NPO「創造此地」(CreateHere)工作,2010 年他們參加了一場城市設計工作坊,意外發現玻璃街是連接查塔努加市中心到東北邊新興商業區的必經幹道,蒂博等人在工作坊中研究玻璃街,開始對這個地方產生興趣。

最終他們決定將工作坊的提案付諸執行。2012 年,他們創立了由藝術家主導、立基於社區的「玻璃屋合作社」,希望透過公共藝術重振玻璃街,也在沒落的城市和新興商業區之間創造更多連結。

經過 10 年的深耕、長時間與居民磨合,玻璃屋合作社已成為重要的社造組織。2020 年,玻璃屋合作社參加了彭博基金會的瀝青藝術徵件,從 200 多個申請單位中脫穎而出,獲得 60,000 美元的捐款。

75223847 2470574816351812 1436143334711099392 N 2
彭博基金會 2019 年也推出《瀝青藝術指南》,介紹各地區成功的瀝青藝術案例、為有興趣開展計畫的城市提供操作指南。圖/取自 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FB
350508319 270636292023341 2391124719468194617 N 1
彭博基金會透過資助,鼓勵城市發展自己瀝青藝術計畫。圖/取自 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FB

為了討論該如何施行瀝青藝術,2020 年 10 月,玻璃屋合作社舉辦了一場工作坊,名為「邊做邊規畫」(Planning by Doing)。工作坊請來了駐地藝術家、設計師、居民一起討論社區有哪些交通和公共空間需要改進,又該如何設計。

工作坊也邀請社區中的利害關係人,包括附近哈迪國小(Hardy Elementary)的美術老師與家長、當地政府的社福據點「艾文戴爾青年家庭發展中心」(Avondale Youth and Family Development center,以下簡稱社福中心),以及當時剛開幕不久、當地較為少見的大型連鎖超市「省很大」(Save a Lot)。

最後工作坊根據居民需求,產出 5 個方案,並讓參與工作坊的所有人自由組隊,分成5個小組分頭施行每個方案,各組成員可能包含在地居民、駐地藝術家,甚至附近的利害關係人,例如國小老師等。而 5 項方案分別是:

  1. 社福中心安全路線
  2. 哈迪國小安全路線
  3. 車道瀝青藝術
  4. 省很大公共空間
  5. 此地裝置藝術

跟著老鷹安全回家:路變美了,回家也不再怕危險

第 1 項「社福中心安全路線」與第 2 項「哈迪國小安全路線」都是為了解決行人安全。

社福中心位於玻璃街附近的多德森大道(Dodson Avenue),是附近居民常去的地方,尤其許多孩童放學後會到社福中心運動、玩耍,或加入課輔;而哈迪小學就位在玻璃街上,也在多德森大道和羅阿諾克大道(Roanoke Avenue)附近。

玻璃街、多德森大道、羅阿諾克大道都屬於城郊連接市中心的主要幹道,車流量很大,社福中心附近卻沒有建置人行道,只有路旁草坪上一條窄窄的柏油路,是步行到社福中心相對較安全的「替代人行道」,但這條路很窄,又夾在草坪間,容易被忽略。

哈迪小學附近的交通問題則是,學校總共有多達 430 名學生,但學生們上課、放學必經的多德森大道車速很快,斑馬線卻不多,家長跟老師就在工作坊中表示他們很擔心孩子們的安全。最終,兩個小組都用「模板彩繪」的方式,讓大家共同參與瀝青藝術,並提醒路人走哪裡最安全。

社福中心方面,小組與在地藝術家 2$on 合作,2$on 也是當地居民,小時候也是社福中心的「常客」。他設計了易於操作、小孩也能輕易上手的星星、圓圈模板,帶社區居民用噴漆的方式彩繪替代人行道,還在緊鄰人行道的建築圍牆上,掛上哈迪國小學生的美術畫作。這讓原本灰暗、容易被忽略的柏油路煥然一新,變成遠遠就能注意到、吸引人的明亮步道。

哈迪國小方面,因為大家在工作坊中確定了國小周邊最安全的步行路線,在地居民強納森・迪恩(Jonathan Dean)先以哈迪國小的吉祥物老鷹為靈感,設計了一款老鷹造型的模板; 

哈迪國小美術老師莎拉・克羅斯(Sarah Cross)接著在課堂上先帶孩子認識模板畫。最後選定 2 天,由莎拉與強納森先實際帶 150 名學生走一遍安全路線,並帶學生們在這條路上,每隔一小段路塗上一隻彩繪老鷹。完工後,學生只要跟著地上的老鷹圖樣,就能安全回家。

2f83b3c2 5583 4329 Af6f 549922b2d949 1030x772 1
哈迪國小美術老師和居民,帶著學生走一遍即將施行彩繪的行人安全路線。圖/取自「玻璃屋合作社」網站
83fc67f0 C024 46e2 9fff E7ade9372d27 772x1030 1
學生們在安全路線上,畫上一隻一隻的彩繪老鷹。圖/取自「玻璃屋合作社」網站
Img 4854 773x1030 1 1
社區居民一起讓原本灰暗的柏油路,成為煥然一新的明亮步道。圖/取自「玻璃屋合作社」網站

沒有公共空間?那就自己造一個

車道瀝青藝術」、「省很大公共空間」、「此地裝置藝術」則是透過彩繪、裝置藝術,打造居民交流、互動的場地。

3 個計畫都位在科拉奇菲爾德街(Crutchfield Street),這條街與玻璃街、哈德森大道有個交叉路口,2021 年才開了附近少見的大型超市。工作坊中,大家認為超市周邊也有機會成為社區公共空間,因此他們與查塔努加市交通部門商討,將這條街緊鄰超市的路段一分為二,其中一半劃作車道,另一半劃作短期的公共藝術區

車道那區,小組彩繪了一個長 144 英尺(約 43.9 公尺)、覆蓋整條車道的瀝青藝術作品,這款作品由駐地藝術家凱文・貝特(Kevin Bate)先設計出 3 款草圖,再由 300 多名居民票選出最終的圖樣,最後由一群藝術家志工合作完工。

在公共藝術區,「省很大公共空間」小組設計了有整體感的座椅、桌子,讓居民可以在這休息、聊天;「此地裝置藝術」則向居民徵集喜歡的詩句、名言,最後做出像隧道的裝置,並在隧道門框處寫上這些句子。

公共藝術區的地面,也配合車道區的太陽圖樣,畫出類似雲朵的瀝青藝術。整個公共藝術區在 2021 年 4 月的一個週六同時開工,小組最後邀請了 35 名藝術家、150 名居民,一起來彩繪地面和桌椅。

3 個計畫共同交織出一個大型公共空間,居民可以在採買後,坐在附近的桌椅旁休息、聊天,或參加玻璃屋合作社在這裡舉辦的音樂會、共餐等戶外活動。而覆蓋整條街的彩繪,也讓這條路成為一個天然的「行人優先區」,開車的人因為注意到地面上的彩繪,會自然而然在這裡放慢速度。

社區參與才是社區營造的核心

玻璃街實施瀝青藝術的過程,有2個很值得注意的重點。第 1 是他們強調「社區參與」;第 2 是採用「小規模」計畫,以充滿彈性的方式,實踐瀝青藝術。

從一開始,合作社就舉辦工作坊,讓有興趣參與的居民、藝術家、設計師、利害關係人面對面討論、組隊參加。人行道、公共藝術區也讓未來真正要使用這些空間的居民、學生親自彩繪,增加人們對空間的認同;而大型、攸關整個社區的「車道瀝青藝術」也經過居民票選草圖。

玻璃屋合作社並不是一開始就懂怎麼跟居民互動,他們的「10 週年報告」中提到,2012 年蒂博等人剛開始在玻璃街開設店面、引入藝術活動時,遭受很大的挫敗,因為在地居民已經長年被排除在各種決策之外,他們對這些「外來者」提議的社造計畫完全不感興趣。

之後,合作社改變策略,除了想辦法接觸、理解居民,也招募瞭解當地文化的員工,最後確定了他們的工作守則:即使打算用藝術實現社區營造(需要與大量的外來藝術家合作),但「社區參與」仍是最重要的核心。

「10 週年報告」也歸納出他們 18 項工作守則,裡面數度提到社區參與的重要。例如「能力 > 控制」(Capacity > Control)這一項,他們就強調「社區營造的核心是建立社區的能力,讓居民透過參與社造,對地方產生認同感,而不是任何由上而下、由組織驅動的工作」。 

Dsc 0539 1030x688 1
居民徵集喜歡的詩句、名言,做出像隧道的裝置。圖/取自「玻璃屋合作社」網站
Aa Tn Final 41 1
居民們一起在超市周邊設計出可以休息、聊天的公共空間。圖/取自「玻璃屋合作社」網站
Tn Before Final

街道改造前、後(左滑)

Tn After Final

小規模、可變動的改變,過程比成果更重要

玻璃街計畫的第 2 個特點,是他們不追求大型、長期的計畫,而用比較彈性的心態,進行小規模改變

合作社在舉辦「邊做邊規畫」工作坊後,將彭博基金會提供的捐款分為 5 份,由 5 個小組以每組 3000 美元的預算,實施小規模計畫。蒂博表示,在基礎設施有限的地區,即使是很小的計畫也可能催生改變。

玻璃屋合作社也認為,這些預算較低的計畫很適合測試居民的想法。整個瀝青藝術計畫的討論、施工時間從 2020 年 10 月到隔年 4 月, 玻璃屋合作社接著在 2021 年 12 月讓居民填寫問卷,確認要不要「長期保留」這 5 項成果。

如果覺得不必要保留,也可以在 2022 年提出新想法。因為他們認為,比「產出成果」更重要的是透過活動「收集社區意見」,如此讓大家持續交流,才能促成長期的改變。

這也是玻璃屋合作社一直以來的工作方式。2015 年他們就曾經舉辦過類似的「社區設計工作坊」,當時他們就明文規定提案必須「輕薄短小」,與會建築師、藝術家提出的改善計畫最短 1 個月、最長 1 年,都是小規模的方案。

他們的工作守則也反映了這種「實施小規模計畫,但重視無形資源」的特性。例如,其中一項叫做「一堆小事」(A Bunch of Little Things),意思是不見得要追求宏大的計畫,但聚焦在那些「更有機會實現、有可行性」的事。因為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事,才能讓居民親眼見證改變,也能激發人們更有動力推動社區發展。

還有一項叫做「沒計畫的計畫」(The Plan of no Plan),這項強調「如果在某件事開始前就確定它如何結束,會讓人們忽視過程」,因此不必一開始就規畫每一件事的終點。只要一步接一步持續往前、確認每一步都有意義,總有一天會抵達目標;

為社區服務,隨著社區變化而變化

玻璃屋合作社之所以可以這麼彈性、不介意小規模計畫,或許也呼應了我們這個專欄時常提及的「以人為本」。在玻璃屋合作社報告中的最後一項工作守則,便強調——

「我們的首要使命是人:我們為社區服務,因此我們隨著社區的變化而變化。設計的過程不是靜態的、永久的,而是迭代的、持續的。」

相較於其他地區的許多瀝青藝術給人曇花一現的感覺,玻璃屋合作社的瀝青藝術計畫,因為有長期深耕在地的經驗,且尊重居民需求、將他們納入決策與施行過程。即使計畫規模看起來小、藝術成果不一定最美,反而能收穫最無價的成果:讓居民持續參與社區活動、對社區產生認同。



延伸閱讀:
1. 社區設計師的使命:在人與人之間,設計出強度恰到好處的「舒適連結」/山崎亮《社區設計的時代》
2. 世界第一座 3D 列印社區,參與式設計讓弱勢久居/「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3. 【借鏡 CSR 美國篇(上)】強化社區發展投資,建立企業的社會資本
4. 【借鏡 CSR 美國篇(下)】掙脫傳統慈善框架,企業支持藝文開啟社會對話
5. Right Plus 多多益善【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