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身心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ICERD 是我國最早簽訂的人權公約,上月底臺灣第一次展開國際審查。會後國際人權專家總結 89 條建議,敦促臺灣政府積極保障各族群權益,立法院也預計將在年底推動反歧視法(平等法)。
單列族名成功後,Bawtu Payen 終於可以好好向人們介紹自己的族名。長期關注原住民族語存續問題的他認為不能單列族名的規定,「是為了以後方便統治我們(原住民)、讓我們的文化消失。」
「每一次開庭,我都非常的失落。為什麼身為一個原住民,要用自己的族名登記在身分註記上,是這麼這麼的困難?」透過修改《姓名條例》,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用再透過訴訟,爭取理所當然的權利。
我不需要每個人都理解我,我會找到可以理解我的人,沒有也沒關係。我可能又會發病,又會陷入危機,沒有一個上揚的恢復曲線,但對我來說,這是我願意活的人生。
阿普蛙工作室推出反霸凌教材 ,用情境和討論讓所有人共同理解霸凌。「孩子不會無故打人。要先關心他發生什麼事、接納他,他的內心才可能挪出空間,冷靜反省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要面臨的代價。」
臺灣青少年自殺率攀升,上路 10 年的《學生輔導法》卻仍困境繁多。如人力不足、校方消極、沒有法規依循、小校共聘等,使學生未能獲得及時的幫助,各界呼籲修法並召開公聽會。
女性志工編織出的安全網,還形成了一個類似公民空間的狀態,參與其間的女人們相互陪伴、傳遞資源,支持著彼此。多重的支持體系,也讓女性雖然落入貧窮的機率較男性大,但仍有機會維持生活的穩定。
「把生命丟到路上流浪,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模樣」。曾有一個罹患肺栓塞的無家者,早早寫了張「不要急救」的紙條塞在褲子口袋,說萬一哪天出事,千萬別把他救活⋯⋯
身為一個必須和自然災害共存的小島,我們是否能拓寬對於善款的使用方式,讓專款專用的用途,從最開始就納入防災與地方韌性強化?讓永續城鄉成為可能、讓城市與土地都能一次次歷經災害而不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