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身心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位於臺東知本的在地團體「孩子的書屋」深耕社區 26 年,創辦人陳俊朗(陳爸)自 1999 年便從自家客廳和晒穀場開始,關照無數放學後的孩子,2006 年更在陳家巷口打造出第一間「建和書屋」。如今這樣遍佈大知本地區,承接孩子歡笑、讓孩子放學後有飯吃、有人陪的據點已達到 7 間。
今年 10 月,以德國耶拿教育(Jenaplan-Schule)為核心的「孩子的實驗教育機構」也即將在知本社區開辦。這不僅是「孩子的書屋」在原本的課照班之餘,第一次正式辦學,也是陳爸早在 15 年前便已想像的未來。
「陳爸以前就會自己寫課綱、編教材、自己做補救教學。但我們能做的一直都只有補救,補救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孩子的書屋」副執行長林逸羣說:「當我們不再只從補救的角度看教育,而是開創希望、讓孩子看見希望時,辦學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更積極的作為。」
2019 年陳爸驟逝前,原本已準備好送出辦學申請,如今年輕一代接班團隊再出發,經歷 6 年的進修與培訓,沒有任何原因可再阻止他們更進一步,從社區的「陪伴者」成為「教育者」。
事實上,早在 15 年前,書屋便開啟了各種「多元教育」。除了音樂、烘焙、打鼓等室內課程,最受孩子歡迎的還包括漸漸發展出來的單車旅行、獨木舟環島以及登山等,充分利用臺東寬廣的戶外空間和湛藍的大海,就像是實驗教育的前身。
「我小時候最喜歡烘焙課和獨木舟環島,以及單車旅行。」今年 22 歲的陳婉婷說:「就算是平常的書屋也非常好玩,我一直記得一個畫面是,書屋裡有一個沙發,上面坐滿了人,有人在打鼓、有人在唱歌,還有人在彈吉他。」
十多年前臺東觀光業還興盛、網路訂房又不發達,陳婉婷的爸媽經營旅宿招攬來客,白天兼種荖葉。臺東荖葉葉厚辛辣,栽培面積全臺最廣,養育無數東海岸家庭,也讓許多大人操勞傷病而無暇顧家。
小學時的陳婉婷,下課後回家會拿著爸媽給的 100 元,在樓下便利商店找東西吃,後來被媽媽半強迫送到書屋。書屋有免費的晚餐、有大人陪、有朋友一起玩,沒多久她便開始流連忘返,一路到高中學區轉換後才淡出。
如今的陳婉婷,在臺北市議員辦公室工作,9 月開始即將在政大念研究所。「我小時候是書讀得很爛的人,有一次還考過最後一名,在學校被點名。我想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想像我現在要讀碩士。」她雙眼發亮的說:「因為這樣,我覺得比起教我怎麼寫功課的課後輔導,書屋這些多元學習的活動對我來說更重要。」
陳婉婷最喜歡的課程是烘焙,小時候在書屋默默考過了丙級證照,也常參加各種活動。「那時候不知道這些活動很特別,長大後才發現不是每個小孩都經歷過。上大學後,朋友看到我會做麵包、有烘焙證照都很驚訝。我也知道自己原來會做很多事,例如,知道自己是一個可以連續划船 3、4 天的人。」
「這讓我知道,即使書讀得不好,但我能嘗試別的東西,透過學習更有自信。」陳婉婷說:「我才發現原來學習不只在課業上,還可以用在別的地方,得到我想要的結果。」
跟陳婉婷同屆的呂紹丞,今年 23 歲,剛考上警察。身為臺北精華區的派出所基層員警,一年多來已在社區裡見過各種光怪陸離和生老病死。但從小也天天往書屋跑的呂紹丞,眼界早已被打開,甚至自陳自己在書屋養成了一種勇敢冒險的性格。
呂紹丞和陳婉婷不約而同提到的回憶是,書屋的單車旅行,需要由小朋友自己規畫。除了看地圖研究路線,還要在有限的預算裡精打細算,知道如何省錢買菜,晚上露營時要自己想辦法安排食宿,不僅是讓人懷念的時光,也讓陳婉婷學會和別人合作。
「我在過程中發現,原來我可以自己做很多決定、把行程安排好。」陳婉婷說:「並且,我以前是很自我中心、很難溝通的人,但我在書屋學會跟人相處—— 因為你真的就是得跟別人好好討論,才有辦法把事情完成。」
呂紹丞則是在小學三年級時,因為班上同學下課後都往書屋跑,他自然也跟著去。當時多元教育組元老林逸羣剛加入書屋不久。熱愛戶外運動、從臺北「東漂」的林逸羣,從單車環島開始設計各種各樣的課程,也和夥伴們自己出去學造舟、學划船,學會了再帶回書屋教給小朋友。
林逸羣長年以陪伴和對等討論的態度和孩子們相處、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回饋,再回頭修正課程。他指出:「多元教育和學習的目的,應該要回到學習者自己的動機上 。我希望這些孩子可以意識到,他們有權去做自己想要的學習,同時承擔這樣的選擇。而我們,不過是陪著他們、引導他們走過這段路的人。」
承襲著這些多元教育的發展和理念,今年書屋開辦實驗小學,便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反倒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相較於臺灣較熟悉的華德福與蒙特梭利,在歐陸盛行的耶拿實驗教育理念,是源自德國、重視在地化與對話,主張共同體與混齡教育的實驗教育體系。這些理念與書屋長久以來重視的價值不謀而合。
「耶拿教育相信教育應該跟孩子的生活環境習習相關,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書屋副執行長周杏蓉,也是平時面對媒體和捐款人等外部關係的負責人,經常遇到許多人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事。例如,有什麼必要帶孩子划獨木舟、甚至自己造舟?
「臺灣是海島國家,臺東人更生活在海邊,但我們的孩子如果只被關在學校裡,沒有任何關於海洋的體驗,他們不會知道海上的世界、海上的視角是什麼樣子。」周杏蓉說:「當他們知道了,他們就回不去了,他們會去影響身邊的人、影響整個社區。」
這是為什麼書屋除了划船,還重視讓孩子自己造舟。「當你真正經歷過,從巨大的原木裁成不同段,經歷過拿著斧頭去費力的敲;當你知道造一艘船原來需要這麼多人,而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子…… 那麼,當這艘船要下海時,你就會想要跟著去。」
「你會想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加入這樣的行動,你也會知道自己坐的船要怎麼去修它,你更會知道不是只有一種船,我們也可以開帆船,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在海上玩。接著,你才會漸漸理解古時候的傳統,他們出海捕魚,到底經歷了什麼困難,你甚至會想要去理解家鄉、理解海洋和島的文化。」
書屋實驗小學的教師團召集人,也是書屋的副執行長陳冠儒,自 2019 年起便在政大的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受訓,今年 6 月更剛從荷蘭取經回臺。他強調,鄉村教育的本質,應該要讓孩子願意留在鄉村,賦予鄉村新的狀態,而不是透過競爭和各種「偏鄉弱勢」的標籤定義,催促孩子離鄉背景去「發展」。
在書屋的實驗小學裡,老師們將會做得很少,小孩會做得很多。就像許多實驗教育機構,書屋的實驗小學也會拆除鐘聲這種「工廠化」的學習結構,打破講授型的授課方式,無論是數學、語文或各種主題課程,老師們都只講一個任務、一點知識,之後就由孩子按照興趣、用各種遊戲和工具自主學習、自己決定學習節奏。
耶拿體系也不用年齡分科,在混齡的班級中,孩子們需要互相教學、共同分享,並且在共學中複習自己學到的知識,透過知識的反覆輸入輸出,提升學習效果。「它重視環境的建置,重視你是否準備好學習的環境和大人,隨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
陳冠儒說,實驗小學還是會把國家課綱放進耶拿課程中,只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地化與對話共學)來做教育。「我們也不會用考試來衡量能力,而是透過訂定週計畫來安排學習目標,如果達不到,我們會檢討老師的目標設定,而不是檢討孩子。」
臺灣的實驗教育機構,因為教育體制的關係,學費往往高昂,只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得以負擔。但書屋的實驗小學將會是第一所為了鄉村和家庭功能不足的孩子所開創的實驗小學,因為它將優先照顧書屋的孩子(參加課照班的孩子),最多收到 35 人,學費全免。
聽起來很美好,但也有人質疑即使走過快樂的小學六年,日後若進入體制內僵化的國高中,又該如何適應?
這個問題彷彿在叩問,「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能改變什麼事嗎?」對呂紹丞和陳婉婷來說,答案似乎不證自明,他們的童年都讓他們帶著更具韌性的性格長大,呂紹丞更直言,倘若有一天書屋不在了,就像有人「把他的童年掏空了」一樣。陳冠儒則形容,「韌性」正是他們最重要的目標,也就是陪伴出一群擁有「柔韌力」的孩子。
「如果我們把選擇權和學習能力還給孩子,讓他們從小就能依照自己的節奏去學習、自主規畫、知道自己的狀態,並且始終保有好奇心、願意探索各種各樣的資源,那我相信,即使他日後活在一個限縮的升學體制下,也可以保有他的創造力和行動力。」
陳冠儒強調,他們並不是要打造一所很左派的學校,教出一群「很有理想、但難以跟社會共處合作」的孩子。「我理想中的教育是,讓孩子心中擁有不會熄滅的火焰。他不會變得憤世妒俗、只會對現狀不滿,他會持續努力、有步驟有方法的嘗試改變、讓自己相信的事發生,讓社會往他期待的樣子邁進。」
看更多孩子的書屋與多元教育:
1. 臺東書屋接班人陳彥翰:「老爸,你留下的絕不會枉然,但我們能完成的必定不同」/孩子的書屋週年追蹤(上)
2. 陳爸留給孩子們最珍貴的禮物:團結包容,在資本社會中逆向行駛、打造多元選擇/孩子的書屋週年追蹤(下)
3. 陳爸未竟的遺憾與遺愛:我心中放不下的黑孩子們
4. 善的循環已開始!陳爸遺念:「我的生命有限,能做的就是盡量去影響別人。」
5. 翁麗淑/「教練,不要打!」返回體制的自學生,如何在主流教育中捍衛價值?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