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權利不為他的死負責」25 個自殺者遺族指引,以及不能忘記的權利/《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
承上篇:自殺者遺族回歸自我的6次聚會:「真正開始談論死亡時,其實沒那麼可怕」/《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
編按:今年初,時報出版了《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擁抱逝者,回歸自我人生的 6 次聚會》一書。作者高璿圭是韓國自殺死亡專門臨床心理學博士。
他在為自殺者遺族進行哀悼諮商時,發現自殺者遺族會對其他遺族的故事感到好奇,像是:「其他人的感受如何?是怎麼度過的?」他認為有時比起專家的諮詢,聽到曾經歷哀悼過程的人恢復希望的故事後,更容易獲得勇氣。
他也發現,在韓國參加身心健康自助聚會的平均年齡,以中高年齡居多,青少年族群卻無處可去。因此他在 2019 年決定開始「20-30 歲女性自殺者遺族金盞花自助會」。不論和逝者的關係為何,只要是因失去對方而感到痛苦的人,都可以參加。
書籍總共有 6 個章節,是 5 位自殺者遺族在 6 次聚會中,共同面對自殺親友離開後的哀悼練習。他們分享彼此的想法、矛盾與苦痛,並且看見復元的可能。
本篇摘錄書中提供給自殺者遺族的相關指引、建議和權利指南。透過分享經驗和方法,讓我們知道,遺族並不是僥倖活下來的人,而是在歷經創傷性離別後,仍努力且有權利克服痛苦、重新愛上自己人生的人。
撰文/高璿圭;翻譯/楊筑鈞
告別因自殺而離去的逝者,會令遺族感到悲傷,也會因為後悔或罪惡感而煩惱,開始自問:「什麼是人生?」這種從未思考過的哲學問題,都是很正常的哀悼。
事實上,根據遺族與逝者生前的關係、遺族的心理狀況,或者面對別離的方式,情況會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的遺族,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痛苦與混亂,逐漸接受「失去」的事實之後,就會回到自己的生活。
能夠回到自己的生活,並不代表哀悼就結束了,只是哀悼的強烈程度逐漸減輕,讓遺族能夠繼續他們的日常。這是哀悼的自然療癒過程。因此,並不是所有遺族都需要接受專業的哀悼治療,有些人只需要充分的時間和休息,以及身邊人的安慰和支持就夠了。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哀悼諮商能做到什麼?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逝者死亡後,遺族強烈哀悼的反應持續,導致維持日常生活的功能出現問題。這種狀態被稱為複雜性哀悼(complicated grief)、病理哀悼(pathologic grief)、非正常哀悼(abnormal grief)、非典型哀悼(atypical grief)、持續哀悼(prolonged grief)或創傷性哀悼(traumatic grief)等。
無論用語為何,處於這種狀態的遺族,會不斷對逝者產生急切的想法和強烈的悲痛感,死亡場面也會反覆且清晰的浮現,讓他們開始逃避或執著於「失去」。這樣的痛苦,會開始對自己的職業、健康、社會功能造成相當大的損傷。(可參考原書中的附錄 3:複合哀悼障礙)
面對自殺這種創傷性別離,與一般的別離不同。對親身經歷者而言,很有可能相當於在心理上發生「情緒性事故」,若尋求專家協助,應能度過這段時間。就如同遭遇重大物理性事件如交通事故時,我們會需要為了恢復正常功能而接受康復治療。
越是強烈哀悼的反應,越難以獨自克服,有必要以「失去」為焦點進行專業治療。因此如果遺族出現以下症狀,一定要尋求專家協助:
1. 用以減輕痛苦的藥量增加。
2. 不斷陷入絕望、憂鬱,自殺衝動增加。
3. 反覆想起、不斷逃避或聯想到逝者的死,或不斷否定逝者的死。
4. 難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
以我作為心理師的角色,能夠協助自殺者遺族哀悼諮商。哀悼諮商的核心是,無論遺族感受到多麼深重的情緒痛苦,都要迅速解決,讓他們的痛苦最小化,避免他們產生逃避心態,幫助他們留意此刻的情緒。
哀悼諮商無法消除遺族經歷的痛苦,也不可能透過諮商來獲得逝者為什麼會死亡的答案,也不能解決在逝者死亡前的所有問題。
哀悼諮商能夠做到的是,讓其他人能夠陪伴自己,透過「失去」來描述自己是誰,以及是什麼讓自己最痛苦。同時讓自己能夠重新適應改變後的生活,一起分享、發現生命的意義或苦惱。
寬恕比停留在痛苦中更需要勇氣,所以我們需要彼此
我遇見過有些自殺者遺族,認為自己不可能原諒自己沒能守護所愛的人。他們認為,以此對自己進行殘酷的處罰,才是記住逝者的正確方法。然而,如果總認為只有透過「痛苦」才能與逝者產生連結,那可能並不是哀悼逝者,而只是對自己的憐憫。
比起因為失去某人,就要讓自己的人生停留在痛苦中,選擇「寬恕」其實更需要勇氣。寬恕是選擇不再保存對自己和逝者的憤怒,停止怨恨和自責,接受這個無可奈何的事實。
因此,首先應該坦然面對逝者死亡的痛苦。當然,要走完整個過程會非常艱辛、需要很多的努力,一個人更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彼此。
有人把「自殺者遺族」(Survivors of Suicide)也稱為「自殺倖存者」,但所謂「倖存者」並不是指僥倖活下來的人,而是克服痛苦、重新愛上自己人生的人。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建議,內容摘錄自伊里斯.波頓(Iris M. Bolto)的著作《自殺與之後》(Suicide and its Aftermath)。他在兒子自殺後,為自殺者遺族設立相關協助團體。以下是他在書中,為自殺倖存者提供的 25 個建議,都非常重要。
我衷心希望我們都能夠超越生存,一起幸福的度過今天。
給自殺倖存者(遺族)的 25 個建議
1. 你可以活下來,就算你覺得沒辦法,你還是能夠做到。
2. 請為「為什麼」發生那件事(逝者自殺)而爭論,直到不再需要知道理由為止;或者即使只得到部分的答案,也已經感到滿意了為止。
3. 你可能會有一段因強烈的情緒而感到痛苦的時期,但要記得,你感受到的一切情緒都是正常的。
4. 憤怒、罪惡感、混亂及健忘都是很自然的反應,你沒有瘋,而是在哀悼。
5. 請記住你對逝者、對世界、對神還有對自己感到憤怒這件事,並且可以將這種情緒表現出來。
6. 你會因為做過或沒能做到某件事而感到內疚,但罪惡感可以透過寬恕轉變為後悔。
7. 「想自殺」這種念頭是常有的事,但並不代表你該付諸行動。
8. 讓自己慢慢度過每一個瞬間,以及每一天的生活吧。
9. 想說話時,就請找一個人來聽你說。
10. 不要怕自己會哭,眼淚也是一種治癒的方式。
11. 請給自己一些治癒的時間。
12. 請記住,逝者會做出自殺這個選擇,不是在於你。誰也無法成為影響他人生命的那種絕對且唯一的存在。
13. 在這段過程中,你當然會遇到挫折,情感會如潮水湧現,因為你正在經歷悲傷的殘餘物質。
14. 請先不要在此時做重要的決定。
15. 請允許自己接受專家幫助。
16. 去感覺你的家人和朋友經歷過的痛苦。
17. 對自己和不理解你的人要有耐心。
18. 確立自己的界線,並練習說「不」的方法。
19. 遠離那些說你應該要感受什麼,以及如何感受到什麼的人。
20. 記住,有一個支持你的群體。如果你覺得很難找到,就請專家開始組織一個。
21. 依賴你(對某些事物,例如宗教)的信任。
22. 因為悲傷而產生的身體反應是常有的事,例如頭痛、沒胃口及失眠。
23. 和別人一起大笑,或者把自己當作開玩笑的題材,也是一種治癒。
24. 你可以慢慢反覆咀嚼憤怒、罪惡感及其他一切情感,直到你能說出自己的問題。並記住,送走這份情感並不代表忘記逝者。
25. 你要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回到過去那個模樣了,但是你會生存下來,而且還能超越它。
給自殺者遺族的提醒:別忘了你有這些權利!
摘錄自傑佛瑞・傑克遜(Jeffrey Jackson)的《 SOS:自殺倖存者手冊》(A Handbook for Survivors of Suicide):
• 我有權利擺脫罪惡感。
• 我有權利拒絕相信自己要為自殺者的死亡負責。
• 即使別人很難接受我的感受和情緒,但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權利,我也有權利表達出來。
• 我有權利從專業人員或其他家人那裡,得到我問題的答案。
• 如果有人覺得他們可以讓我不再悲傷,我有權利不輕易相信。
• 我有權利保持希望。
• 我有權利維護自己的平靜與尊嚴。
• 我有權利對自殺逝去者保有正向的情感,無論他在臨死前或臨死時的情況如何。
• 我有權利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個性特質,不因自殺事件而受到評斷。
• 我有權利尋找能幫助我的諮商者或支持者,讓我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的情感。
• 我有權利開始新的生活,我有權利活下去。
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只是你現在暫時無法看到。仔細想想之前的你,這樣可怕的夜晚來臨之前,還能那麼開心。你曾經辦到過,你的心理忘記了,但身體會記得。明天,也可以再辦到一次。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 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閱讀:
1. 自殺者遺族回歸自我的6次聚會:「真正開始談論死亡時,其實沒那麼可怕」/《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
2. 尹湘/在我離世前:給家人、同學、助人者們與疾病的 12 封信
3. 黃靜盈/心理健康司長,為什麼你聽不見我們的呼救?
4. 王婉諭/憂鬱殞落的下一代:我們如何一起學會自助、助人與求助?